又一座五千年前大墓,爲什麼出現在河南王莊遺址?|2023十大考古新發現專訪
文博時空/文安富建/文“大汶口文化時期規模最大、出土器物最多的墓葬之一。”10月14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佈了最新發現的一座超大型墓葬,距今約5000年,出自河南商丘永城的王莊遺址。墓室總面積,逾 17 平方米。“在大汶口文化六十年來發現的所有墓葬裡,規模排在前列。”王莊遺址現場負責人、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朱光華說。出土隨葬品, 400 件左右。數量之龐大,超過同時期的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最高等級大墓(出土 355 件隨葬品)。隨葬玉器, 200 件左右。大汶口文化裡毫無爭議的“玉器數量第一墓葬”,包括獸首形玉飾、玉墜、綠松石墜等。朱光華推測,墓主爲“史前時期淮濟下游古國君主”(以古代淮河、濟水下游爲統治區域的古國君主),而王莊遺址是史前古國的都城所在。
古國君主大墓(編號 27 號)航拍 王莊遺址考古隊供圖
墓室長約 4.8 米,寬約 3.68 米
五千年前左右,古中國大地社會複雜化加劇:
在東部,南有長江流域“良渚”,北有西遼河流域“紅山”,橫亙中間的是黃河下游的“大汶口”。
大汶口文化,距今 5800年~4400 年。之後,時間進入龍山時期,繼而開啓史籍所載的“夏商周”王朝時代。
王莊遺址,正是大汶口文化衆多“古國”之一,是迄今發現該文化區域內最西部的中心聚落,毗鄰以泰山爲中心的海岱地區——大汶口文化的西部邊陲重鎮。
因遠離大汶口文化核心區,王莊遺址沒有一般人們認知的青少年“門齒拔牙”、“口內含珠”等大汶口人的習俗,日月(鳥)山、八角形紋迄今未見。
此前,王莊遺址因聚落面積、多座大型墓葬、大量玉石器等重要發現,已入選“ 2023 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未曾預料,今年君主大墓(27號)的出現,讓王莊遺址考古掀起高潮。
至此,王莊遺址發現的玉器數量總數(以小型玉器爲主),可能接近以玉聞名的紅山文化(以大型玉器爲主)。
君主大墓( 27 號墓)出土的獸首形玉飾、玉墜 王莊遺址考古隊供圖
以大量稀世玉器閃耀淮河之畔的強盛古國,其君主大墓( 27 號)卻被敵人“毀墓”。象徵軍權的玉鉞缺失。有趣的是,同一時期,被稱爲“焦家古國”的大汶口文化山東章丘焦家遺址,有大墓同樣遭遇罕見的“毀墓”。
君主大墓被毀,意味着可能遇到敵軍入侵,聚落也被攻佔——歷史上有著名的楚國伍子胥奔吳,率吳軍攻破楚國都城,鞭屍楚平王故事。
爲什麼大汶口文化晚期,兩個“古國”,兩地有大墓統統被毀?五千年前的東方,可能發生過什麼劇變?
文博時空專訪王莊遺址考古現場負責人朱光華,並基於過往相關學者研究成果,從君主大墓( 27 號)重要發現切入,讀懂距今五千年之際、中華文明起源之初的“淮濟下游古國君主”:
解讀近兩年來王莊遺址重磅考古發現(高等級的玉器、高規格的墓葬、規模宏大的聚落);
回答王莊遺址爲什麼玉器如此之多,而成爲大汶口文化“另類”;
回望大汶口文化“古國”並列時代,與大汶口文化核心區典型遺址(山東章丘焦家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等)相比較。
“少玉”大汶口文化,爲什麼出現“多玉”的王莊?
在玉器時代,
良渚最高等級的一座王墓,出土玉器數量高達600 多件,無可比肩者;
凌家灘一座大墓,曾出土玉石器多達300 餘件;
在紅山文化,今年9月首次公佈的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元寶山積石冢,首次一次性出土百餘件紅山文化玉器。此前,有學者統計,已知的紅山玉器總數超過800件(正式發表的紅山文化玉器數量有300餘件)。
大汶口文化,長期被視爲是史前玉器的“窪地”,並不以玉器爲突出。
而最新公佈的君主大墓(27號),有玉器200件左右。在發掘至今不到兩年時間裡,王莊遺址出土的玉器數量,經初步估算應該已超過800件(小型玉器爲主)。
君主大墓( 27 號)出土玉串珠和玉璧 王莊遺址考古隊供圖
君主大墓(27號)出土玉器 王莊遺址考古隊供圖
君主大墓作爲一座殘墓,本來隨葬玉器更多。大墓曾被古代敵人“毀墓”,墓主骨骼絕大部分缺失,“僅存數塊人腳趾骨”,小型玉飾散落於木棺內外,部分貴重玉器被擄走。
這意味着,王莊遺址以一己之力,擡升了大汶口玉器總量。這一黃河下游重要“用玉中心”,讓人們開始重估,大汶口文化在玉器時代的地位。
王莊遺址出土的玉器 王莊遺址考古隊供圖
王莊遺址出土的玉器和綠松石 王莊遺址考古隊供圖
如此“寶玉疊出”的重要遺址,爲什麼突然冒出來?
2021 年,河南東部。商丘市永城苗橋鎮整治農村環境,清理污水坑。在王莊村南池塘南岸,有工作人員挖到一批古玉,包括雙聯玉璧、玉環、玉瑗、玉墜、綠松石等,骨器以及彩繪陶片。
經過考古學家們研判,這可能存在一處史前遺址。王莊遺址,得見天日。
2023年3月,首都師範大學、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4家單位組成聯合考古隊,對王莊遺址展開首次正式考古發掘,由考古學家、首都師範大學教授袁廣闊任項目總負責人,首都師範大學朱光華老師任考古發掘領隊。
本世紀初,博士在讀期間朱光華曾參與過旨在尋找“殷商之源”即先商文化的商丘地區考古調查,後進入首都師範大學任教,主攻夏商考古、中國古代玉器等方向。
時隔多年,能夠重返故地,主持揭開如此重要遺址的面貌,朱光華覺得“非常幸運”。這也是他第一次擔任考古發掘項目領隊。
王莊遺址位置圖 王莊遺址考古隊供圖
緣於玉器,王莊遺址引起考古界注意。發掘的三年間,高等級玉器一件接一件問世。
玉鉞,是史前社會軍權的象徵。
君主大墓( 27 號墓)發現了 5 件骨鐏,可能曾隨葬過 5 件玉鉞。鐏,是安裝在玉鉞木柄底端的飾件。玉鉞、木柄和骨鐏組成完整鉞器。
去年發掘的一座墓( 8 號墓)墓主左手持 1 件玉鉞,右手執環首骨刀,並有 3 件小玉璧與 1 件穿孔玉器隨葬。這可能也是一位軍事首領。
8 號墓隨葬玉器 王莊遺址考古隊供圖
玉鉞,作爲身份的象徵,是史前部落首領們的普遍隨葬品,中心聚落多有發現。而王莊遺址多個墓葬“以玉覆面”、“以玉遮眼”的玉器獨特用法,打破了過往發現的最早記錄,具有豐富禮制內涵。
最早的“玉覆面”
去年 12 月初,在一座墓中(6號墓),發現了一組玉璧、玉珠、綠松石片組成的面飾。30多件玉石器鋪滿墓主的臉,推測玉石器曾用布綴連。
6 號墓出土的玉覆面和示意圖 王莊遺址考古隊供圖
6 號墓隨葬品 王莊遺址考古隊供圖
另一座墓主( 5 號墓),眼睛部位覆蓋有玉璧。
古人死後下葬時有一種習俗,用“覆面”遮掩面部。核心功能在於遮擋眼睛,即“幎目”,身份等級高的人常用玉璧。
朱光華說,“玉璧遮眼,過去在大汶口文化遺址中也曾發現過。而王莊遺址( 6 號墓)發現的是一組罕見的、完整的覆面。原來,一般認爲玉覆面晚至西周時期纔出現,王莊遺址玉覆面的發現改變了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這是目前國內發現年代最早的玉覆面。
“相比南方良渚文化,王莊遺址的玉器數量並不見得多,形式也並不豐富。但是,王莊遺址出土玉器,比如玉覆面、扁薄玉鉞(後來在石峁遺址也有發現)等,蘊含的對後世有重要影響的禮制內涵,可能更有意義。”朱光華說。
從墓葬規模、隨葬玉石器等級及數量等綜合判斷,除了備受外界關注的君主大墓( 27 號墓)之外,其他少數墓的墓主,也可能都是部落首領級別。
“整體上,王莊遺址的墓葬等級、用玉數量,與墓主生前的社會地位直接相關。但是,玉器數量(或等級),和墓葬面積不一定完全成正比。”朱光華說,“考慮到其所處的社會經濟條件,或部落(方國)之間政治形勢等環境,有可能某些氏族首領沒有營建特別大的墓地。”
“淮濟下游古國”社會之發達,王莊遺址發現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在崇尚信仰的社會裡,玉器是社會等級、制度的體現。高等級墓葬,往往隨葬較多玉器以及特殊的玉禮器品種,而且常見大型玉器。
“唯玉爲葬”的紅山文化,玉器幾乎成爲積石冢墓葬中唯一隨葬品;良渚有“玉琮王”;凌家灘出土有 80 多公斤的玉豬。
紅山文化 “中華第一龍”玉龍(內蒙古翁牛特旗採集)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與之相比,以泰、沂山地爲中心,作爲一個地理單元的東部海岱地區及周邊,沒有固定的玉料來源,未能形成較大規模的玉器生產。因而,大汶口文化僅僅以少量玉器顯現制度化的社會禮儀,並且多爲小型玉器。
王莊遺址玉器仍然以小型玉器爲主,出土的最有大汶口文化特色的扁薄玉鉞、多孔玉石刀組成的玉兵器,以及耳墜、玉環、玉璧、玉鐲、玉指環等玉飾件,未超脫同時期大汶口文化玉器的基本面貌。
在今年新發掘的I區的兩座墓室內,也發現有由玉璧、綠松石組合使用的頭飾。
王莊遺址出土的玉器 王莊遺址考古隊供圖
在王莊遺址發現之前,焦家遺址是大汶口文化出玉最多的遺址。焦家遺址共有 104 座墓葬(佔墓葬總數的 48.4 %)隨葬有數量不等玉器,含有禮器和裝飾品等。王莊遺址玉器數量,遠遠超過了焦家遺址。
多孔玉刀 焦家遺址出土 山東大學藏
焦家遺址發現的最大玉刀,出土於高等級墓葬墓主( 152 號)的腹部
那麼,在整個大汶口文化序列裡,“爲什麼只有在王莊遺址發掘出大量的玉器?”
“一部分玉器可能來自方國之間的交換。但是,如此數量的玉器,不會都是直接來自其他地區。”朱光華說,“更可能是通過和其他方國交換獲得玉料資源,在本地加工製成。”
異地取材,就地製作。這意味着,王莊遺址(“淮濟下游古國”)應該有玉石手工業作坊——這是大汶口玉器一項全新的認識。
王莊遺址,以玉器爲尊,是大汶口文化的“另類”。實際上,在史前時期,大汶口文化作爲宗教性偏弱的社會形態,陶器,才更加彰顯身份和秩序的主要隨葬品器物。
“古國時代”的王莊,陶器堆起“厚葬之風”
“大禹之時,諸侯萬國”(《戰國策·齊策四》);
“儀刑文王,萬邦作孚”(《詩·大雅·文王》)。
先秦文獻回憶上古天下形勢,往往口稱“萬國”“萬邦”。“萬國”真的存在嗎?
考古學家趙輝認爲,周天子分封,除了姬姓之外,還有一批功勳望族,可能由上古舊國延續而來。和王朝時代“對仗”,考古學界找到了一個描述史前部落的說法:“古國時代”。
在考古界,中國的“古國時代”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距今約 5800 年至 5200 年;第二個階段,距今約 5200 年至 4300 年;第三個階段,距今約 4300 年至 3800 年。
距今 6000 年以來,整合聚落羣爲一個更大社會實體——它的形態和歷史文獻的記憶吻合。這就是文獻所謂的國。
之後,是國與國之間的整合。在距今 5000 多年前誕生了良渚這樣的大型地區國家。學術界或將這種大型地區文明稱爲方國、邦國。
中原二里頭國家的誕生,是史前社會文明化進程的第三波次。從二里頭文化開始,史前文明開啓了以中原爲中心的政治進程,進入王朝國家。
去年 11 月至 12 月底,王莊遺址發現一處中型環壕遺蹟(總面積 8 萬平方米)。其後,初步探明王莊遺址四至範圍,總面積達 63 萬平方米。大量墓葬出來,聚落邊界逐步明晰,人們意識到王莊遺址是一處大汶口文化爲主體的大型聚落。
永城王莊遺址範圍、環壕與發掘地點示意圖 王莊遺址考古隊供圖
王莊遺址,正是當時方國之一(測年顯示,距今5300年至4600年)。朱光華稱之爲“史前時期淮濟下游古國”,即以古代淮河、濟水下游爲統治區域的東夷古國。古史傳說將山東海岱地區及其周邊的部落稱爲“東夷”“夷”,與地處中原的炎黃部落的“華夏”對應。
放眼大汶口文化各大遺址,王莊遺址聚落規模位列第一梯隊。
焦家遺址總面積超過 100 萬平方米(有目前發現海岱地區年代最早的城址)
崗上遺址有 80 萬平方米(有海岱地區目前面積最大的大汶口文化城址)
大汶口遺址有 80 萬餘平方米
王莊遺址有 63 萬平方米
“王莊遺址究竟有多大,是不是可能更大?這還需要繼續的考古工作確認。”朱光華說。
入選 “ 2021 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山東滕州崗上遺址,入選“ 2017 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山東章丘焦家遺址,以及 2021 年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大汶口文化發現地和命名地的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它們是大汶口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幾大遺址(在大汶口文化早期階段,能稱得爲上中心聚落的可能只有大汶口遺址;其他基本處在大汶口晚期)。
此外,固鎮垓下遺址有大汶口文化城址,是安徽省迄今發現的最早古城址,護城河內面積約 20 萬平方米,填補了江淮地區無史前古城的歷史空白,入選“ 2009 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山東五蓮丹土遺址發現了大汶口文化晚期(距今約 4800 年)、龍山文化早期、中期的三個連續擴展的城址,層層相疊壓,在我國古代同時期文化遺址中尚不多見。
文明之初,天下之勢,浩浩蕩蕩、洶涌而起。
在距今 5000 年前後的古國時代,黃河下游及周邊存在多個強盛的“古國”。同時期,黃河流域共存有被稱爲“河洛古國”的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崤山古國”的河南西坡遺址、“南佐古國”的甘肅慶陽南佐遺址。
大汶口文化中心聚落分佈圖 王莊遺址考古隊供圖
發達的製陶業,是大汶口時代物質豐富、社會進步的重要象徵。
1959 年,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首次發掘,計 133 座墓葬,完整和修復的出土陶器有 1015 件(不包括器蓋),可以分爲 16 大類, 35 小類。這是最早人們對大汶口文化陶器的感知,數量、類型的豐富,超出人們想象。
20 世紀 70 年代,因出土過大汶口文化“人面紋玉飾”,滕州崗上遺址第一次引發大規模關注。
人面紋玉飾 大汶口文化 滕州市博物館藏
崗上遺址最大規模的墓葬——一座四人合葬大墓,共出土 355 件隨葬品,其中 300 餘件陶器。這是整個中國史前墓葬中,隨葬陶器最多的一座墓。
距今 6000 年以來,長江中下游和海岱地區率先發生製陶技術變革,新的製陶技術——“快輪製法”得到普及。一部分脫離農業生產的人羣,轉爲手工業生產者,海岱地區的社會分工出現。
王莊遺址君主大墓( 27 號墓)隨葬品有 400 件左右,其中有陶器 100 件以上(玉器近 200 件)。王莊遺址的多箇中型墓葬裡,隨葬陶器數量也普遍超過 100 件。
“就總數而言,僅去年發掘範圍內發現的陶器,總數達到五六百件。目前,仍有大量陶器在拼合修復中。”朱光華說。
崗上遺址隨葬陶器數量極多,但是體積普遍較小,以專門爲隨葬而制(即“明器”)爲主。而王莊遺址、焦家遺址等隨葬陶器,以體積更大的實用器爲主。
“王莊遺址一些大型陶器,在其他大汶口文化遺址並未見到。整體來說,大型陶器佔比要遠遠超過其他遺址。”朱光華說。
王莊遺址出土的陶器 王莊遺址考古隊供圖
陶器,承載的是大汶口人“事死如生”的“厚葬之風”。
基於不同劃分標準等因素,一般認爲,良渚古國(良渚文化)以良渚遺址爲中心,紅山古國(紅山文化)以牛河梁遺址爲信仰中心,石家河古國(石家河文化)以石家河遺址爲中心,屈家嶺文化有“衆城之邦”的說法。
在黃河下游,焦家、崗上、大汶口、王莊等這些“古國”卻可能是並立存在,並未發現具有統領性的中心聚落出現。而大汶口文化這種“古國”林立的狀態,一直延續到龍山文化時期。
儘管如此,“古國”之間可能並非“勢均力敵”。
僅就墓葬規模而言,王莊遺址的墓葬規模,普遍大於同時期大汶口文化其他聚落。
朱光華說,“今年發現面積難得一見的超大型墓葬,以及大量高等級玉器、大型陶器的出土。這說明王莊遺址整體的社會地位可能很高。當時的東部方國裡,它可能更強盛一些。在整個東方地區,也許王莊更加重要。”
王莊遺址,有諸多不同之處,乃大汶口時期古國之“清流”。
另類“古國”:處在玉文化南下通道,有別於大汶口文化核心區“古國”
1958 年春天,河南東部的小村莊,一個農民在挖藕塘時挖出了一件“方形筒狀”玉器。這件玉器一直給孩子當玩具,後來被路過的舊貨商以 27 元的價格買走了。
從外形判斷,這件遺憾流失的玉器,正是良渚文化的代表性玉器:玉琮。
20 世紀 70 年代,村民挖池藕時又發現一些玉器。 20 世紀 90 年代初,在農田水利建設過程中,一些古玉和帶有彩繪的陶片出現。
幾十年來,一件接一件,零零散散有玉器冒出來。這個小村莊就是王莊。
這些偶爾露面的玉器,是朱光華聽當地人說起。在這一輪考古發掘之前,人們很難相信豫東地區能發現大型聚落。
豫東、皖北、魯西一帶,基本上遺址的發現均在高出地面的高臺及其附近。
河南永城幾處龍山時期的遺址(造律臺遺址、王油坊遺址、黑堌堆遺址)都坐落於一個“大土堆”上。因爲季節性的黃河氾濫,人們會首先選擇到高地去居住。
而人們在平原生活的遺蹟,則留在了黃河淤積層,長期深深掩埋。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恰恰與王莊遺址廣大的面積、大量隨葬玉器有關係——這提高了後來人發現它的概率。
王莊遺址俯瞰全景 王莊遺址考古隊供圖
王莊遺址是“首次在河南境內揭露的大汶口文化高等級墓地”,是位於大汶口文化分佈區的最西部的中心聚落,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文化面貌。
王莊遺址出土了最早出自紅山文化的雙聯玉璧,這與山東滕州崗上遺址出土的雙聯玉璧在色彩和造型完全一致;出土的玉墜,與安徽蒙城尉遲寺遺址出土的完全一致。
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
從“紅山-凌家灘-良渚”的玉文化南下之路,正好穿過王莊遺址所在的河南東部、山東西部一帶。
王莊遺址,處在南北交流的大通道上。
實際上,紅山玉器在泰、沂山地西側邊緣大汶口文化遺址普遍發現,絕大部分並未深入到大汶口文化的核心區。相比較而言,紅山文化對大汶口文化的影響不如南方來的良渚文化及其前身崧澤文化。
王莊遺址出土了四五百件陶器,可以確定爲大汶口文化,並且兼容幷蓄,帶有中原地區仰韶文化大河村類型,南方地區屈家嶺文化、良渚文化等因素。與此同時,也具有較爲明顯的地方風格,代表着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豫東地區的一個新類型。
王莊遺址的文化多樣性 王莊遺址考古隊供圖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欒豐實教授,依據陶器類型將大汶口文化細分爲六大類型。各大類型,有一些代表性遺址,王莊遺址和同時期的金寨遺址比較接近,屬於同一類型。
大汶口文化六大類型分佈示意圖 王莊遺址考古隊供圖
王莊遺址,是大汶口文化的“另類”。
大汶口文化墓主顯見的“枕骨變形”、“門齒拔牙”(可能是是成婚或成年的標誌)、“口內含珠”等習俗,在王莊遺址並不突出。目前,王莊遺址只有幾座墓發現了枕骨變形(含 4 號墓)。
大汶口文化核心區的崗上遺址和焦家遺址均發現較多的高足杯、流部呈筒狀的陶鬹,這並沒有出現在王莊遺址。此外,陶器中的大汶口的日月山(鳥)、八角形紋等標誌性符號,尚未見於王莊遺址。
焦家遺址 17 號墓出土的陶高足杯,是龍山文化黑陶杯的肇始
最特別的是,墓葬之間“有意打破”的埋葬形式。
“有意打破”的命名,是考古學家、北京聯合大學校長雷興山借用了已故的考古學家趙化成曾提出的說法。
一般是兩個墓或者三個墓,上下交錯、相互疊壓。
墓葬之間“有意打破”的埋葬形式 王莊遺址考古隊供圖
6 號墓的墓主,直接枕在7號墓墓主的腿骨上。兩個骨架疊在一塊兒,而且兩座墓的隨葬品連續堆放。這種現象是比較普遍的。
疊壓的墓葬墓主之間的關係,仍然是一道令人費解的謎題。
兩座墓“有意打破”,隨葬品連續堆放 王莊遺址考古隊供圖
“有意打破”埋葬形式,本質上可能是大汶口文化更加重視血緣關係的反映,這與其後處在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龍山文化不同。
在焦家遺址,發現的近400座墓葬,大小墓葬共處於一個墓地(和後來陶寺遺址類似)。在這一聚落的“公共墓地”裡,按等級分區,排列相對井然有序。這一現象在大汶口文化遺址中並不罕見,包括王莊遺址。
儘管墓葬埋在一處,整個聚落可能分爲多個家族的人羣。權力可能在這些家族之間流轉,以玉鉞作爲標識。
到了龍山時期,幾十座以上的墓地都很少,以家族爲單位,可能最多十幾個人埋在一起,可能埋不到兩三代就中斷了。
儘管大汶口文化的高等級墓葬有相對集中趨勢,但是還沒有出現類似良渚古國貴族們的獨立墓地,或者後來人們熟悉的“王陵區”。
南北玉器匯合、吸納各地陶器風格、“有意打破”墓葬形式……王莊遺址呈現出大汶口的新面貌。
若論大汶口文化對中華文明形成的貢獻,首提諸多開先河的禮制之儀規,流傳後世數千年。王莊遺址講出了“禮出東方”的新故事。
禮出東方:王莊,大汶口文化西進的“橋頭堡”
從去年春一直髮掘到 8 月份,在早前出土大量玉器的王莊村南池塘周圍,衆人期待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並未出現。
此時,距離考古人員進場過去了 5 個月。山重水複疑無路。有一天,村中一處地層裡發現了一排早期陶器。
因年代久遠,埋藏情況不佳,周圍土質差別小,一時難以判斷墓葬的邊界。朱光華請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袁廣闊與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嶽洪彬二位先生前往指導。在兩位考古學家的參與下,最終劃出了大墓的準確範圍,並初步判定是一座史前時期的大型墓葬。
在今年發現 27 號墓之前,這是王莊遺址墓葬面積最大、等級最高的墓( 3 號墓),讓人們最初見識到“淮濟下游古國”氣象。
3 號墓及其隨葬品 王莊遺址考古隊供圖
去年 11 月中旬,在 3 號墓室中部,朱光華髮現一組石制器,有尖首、平首兩類,共 9 件。這與後世人們熟悉有禮制內涵的玉圭高度形似。袁廣闊認爲,這是迄今國內考古發現最早的“圭”。
出土成組“石圭” 王莊遺址考古隊供圖
今年的君主大墓( 27 號)也有圭的發現(石圭被人爲折斷損壞)。至今,王莊遺址的圭的出土總數達到 20 多件。
朱光華說,“過去普遍認爲,圭的發源在龍山時期,作爲禮制重器歷代承襲,直到清代‘圭璧’組合仍然是最高等級的玉禮制表達。”而王莊遺址的石圭提前了圭的起源時間,是後世玉圭的前身,是玉圭之濫觴。《尚書·夏書·禹貢》曰:“禹賜玄圭,厥告成功。”古史傳說,大禹治水平定九州,天神賜給他“圭”。圭,化身爲古代王朝權力正統性的最重要意象。
一般認爲,代表性的類型如圭、璋、璇璣等幾何形狀禮制玉石器物,最早由黃河中下游人羣創造,再沿着黃河傳播到中原和陝北地區。
龍山文化 人面紋圭 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藏
王莊遺址擴大了大汶口文化的邊界,讓大汶口文化西進中原的路徑更加清晰。這一發現還揭示出大汶口文化中期,其勢力範圍已經到達河南東部地區。
學者們多有“禮出東方”之論,王莊遺址,是大汶口文化西進的“橋頭堡”。
“禮出東方”,以“禮出陶器”最爲突出。
在崗上遺址的四人合葬大墓, 300 餘件陶器有成套的高柄杯、高柄豆、陶觚等,而且以偶數居多。
在焦家遺址,最高等級墓葬( 152 號)墓主隨葬陶器 27 件,有成組的背壺和高柄杯等水具飲器。也多成偶數,一對對出現。
在凌陽河大汶口文化遺址的 45 座墓葬中,酒器多達 663 件,約佔全部出土物的 45 %。在兩座大墓中出土了成套的釀酒器,包括用於濾酒的漏缸,有接酒、儲酒的陶盆和陶甕,飲酒用的陶盉、陶觶、陶杯等組合酒具。
王莊遺址同樣如此。
朱光華說,“ 3 號墓隨葬有一排大型陶壺,每兩個陶壺間隔擺放一個陶豆; 4號墓也有成排的陶器,一排陶鼎、瓦足鼎居多,另一排則以陶豆爲主。”
8 號墓出土的部分陶器 王莊遺址考古隊供圖
大汶口文化從墓的規格到飲器(酒器)、食器都有明顯的尊卑分明的禮儀制度,作爲隨葬品的陶器(陶鬹、陶鼎、陶壺、陶杯)成套出現,形成較爲明確的“器用制度”。以酒器爲代表的陶禮器,背後是重視世俗,血緣親屬和權力相結合的社會特徵。這一現象在早期中原地區文化難以見到。
山東大學考古學院院長王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指出,商周時期最典型的青銅器,正是中原地區將中亞傳來的青銅技術,與海岱地區陶器器形結合的產物。而與夏代對應,被學者稱爲“最早的中國”的以洛陽爲中心的二里頭文化,其中發達的禮制許多即脫胎於彼時已被稱爲“東夷”的海岱文化區。
春秋 青銅附耳蹄足蟠螭紋(銘文)列鼎 濟寧市博物館藏
大量隨葬品的承載空間,是墓主的葬具。
大汶口文化已經出現“內棺外槨”。
焦家遺址發現有 20 多座墓,棺槨俱全。最高等級大墓( 152 號墓)使用了“兩槨、一棺”作爲葬具,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具有三重棺槨的墓葬。能夠打製棺材,甚至是二重、三重棺木,只有當時資財殷實的富裕階層可以實現。
山東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孫波曾指出,“中國後代棺槨制度的起源,就是崗上遺址和焦家遺址。”
今年的君主大墓( 27 號)也發現了棺槨葬具。王莊遺址提供了中國後代棺槨制度的起源的又一新證。
大汶口文化爲早期中國禮制形成,貢獻頗豐。無論是玉石器的使用(圭、玉覆面;非常薄的玉鉞,後來在石峁出現;橫向石刀,後來在龍山、石峁屬於重器)、棺槨制度、器用制度。這一系列制度,對中原地區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
學者普遍認爲,到中原的龍山文化階段,以陶寺爲代表的墓葬所體現出來的規制化特點,和東方地區有極大的關係。
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能夠對外“輸出禮制”,得益於從大汶口文化(距今 5800 年~ 4400 年)到龍山文化(距今 4400-3800 ),幾千年裡整個社會以平穩發展爲主旋律。
山東大學教授欒豐實曾指出,“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龍山文化的分佈區域相同,文化的承載者和創造者均爲古史傳說中的東夷族羣,兩者本來就是同一支文化的前後不同階段。”
據不完全統計,大汶口文化遺址發現有 650 處左右,絕大部分屬於晚期階段。發展至龍山文化,增至 1600 處左右。
大汶口文化人羣和龍山文化——前後相繼的同一人羣,其文明的進步、社會的進步主要力量來自於經濟生產之上的社會積累,而不是靠打仗、靠族羣之間的衝突形成。後者在中原地區有突出表現。
因而,大汶口人普遍生活充裕,物質條件較豐富。過去,有學者統計:大汶口文化 70 %以上有葬具,社會中層普遍有一棺,一些有棺槨、頭箱,在全國同時期墓葬中極爲少見。
王莊遺址墓葬中普遍含有代表財富的豬下顎骨。君主大墓( 27 號墓)出土了精雕的象牙雕筒,這一社會上層用的高端貴重器物,在崗上遺址也有出土。
君主大墓( 27 號)出土的紋飾繁複的象牙製品 王莊遺址考古隊供圖
那麼,從大汶口到龍山,社會轉折如何實現?
在王莊遺址,地位顯赫的君主大墓( 27 號墓),出現了罕見的史前“毀墓”現象:墓主屍骨被取出、重器並毀或擄走(多數石圭遭人爲折斷、玉鉞皆消失不見),陶器得到保留。
無獨有偶。
焦家遺址有五座高等級墓葬被毀。其中一座墓( 17 號墓)人骨被砍斫,重要玉器幾乎盡失,只留下隨葬陶器。
焦家遺址被毀的 17 號
而焦家“毀墓”,曾被視爲中國田野考古發現的“最早的毀墓行爲”。
其後,位於山東濟寧市泗水縣的龍山文化尹家城遺址中有5座墓葬被嚴重破壞,墓主人屍骨和隨葬品都被取走或者隨意扔在墓坑旁邊。這幾位墓主人應當是當時部族的上層人物。最著名的“毀墓”,莫過於龍山文化時期的陶寺遺址。
爲什麼同樣在距今五千年之際,兩個黃河流域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古國的君主大墓,均遭遇“毀墓”?
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之間出現明顯斷裂,巧合的是,“毀墓”正好集中在這個斷裂時期。
有學者推測,毀墓可能因爲貧富分化、社會內部或不同部落衝突引起紛爭,導致的有意識破壞。
重要君主大墓被挖,聚落勢必覆滅。這爲人們尋找龍山社會的形成提供了又一線索,也讓人們思考“淮濟下游古國君主”——王莊遺址消亡的原因。
不過,從大汶口到龍山文化的斷裂,不足以打斷本地社會的文明進程。海岱地區及其附近,相對靠近東方,不處於衝突激烈的中原的核心地區。即便受到外來衝擊,破壞性可能也相對較小。
距今約5000年,紅山文化已經走向衰落。進入距今4300年左右,良渚文化衰亡了,長江中游石家河文化隨之沒落。到龍山文化偏晚階段,史前最經典的五大體系中,只有注重“世俗”的東方和中原興盛不衰,綿延不絕。
到戰國及之後,東夷文化在黃河下游逐漸消失,融合進入華夏文明的滔滔浪潮。
參考資料
袁廣闊 朱光華 嶽洪彬:《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發展過程中的王莊遺址》,光明日報, 2024 年 5 月
朱光華:《王莊遺址:禮制內涵豐富的大汶口文化聚落(考古手記)》, 2024 年 5 月
朱光華:《十大考古參評項目 | 河南永城王莊遺址》,文博中國, 2024 年 2 月
紀錄片《大汶口》,山東衛視, 2023 年 9 月
大象新聞:《永城王莊遺址:揭開華夏文明發源地的神秘面紗》, 2024 年 3 月
大河網:《何以中國 行走河南丨拂去大汶口文化五千年塵埃 王莊遺址“上新”進行時》, 2024 年 8 月
濟南時報:《孫波:以聚落考古探尋海岱地區文明進程 |海岱考古大家談》, 2023 年 11 月
欒豐實:《簡論大汶口和龍山文化之間的過渡期遺存》,《江漢考古》, 2021 年第 6 期
孫波:《南博講壇|大汶口與中華文明》, 2023 年 11 月
王芬:《連續、轉折與匯融——黃河下游地區史前社會的文明化進程》,天中講壇, 2022 年 2 月
王芬:《雙鳳向朝陽——大汶口與良渚》,良渚博物院講座, 2023 年 6 月
三聯生活週刊:《章丘焦家遺址:中國上古文明的一塊拼圖》, 2018 年 4 月
王芬 宋豔波《濟南市章丘區焦家遺址 2016~2017 年大型墓葬發掘簡報》,《考古》, 2019 年 12 月
圖片 | 王莊遺址考古隊等
排版 | 黃思琦
設計 |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