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萬億產業,正在押注川渝
來源 | 深藍財經
撰文 | 李昂
如果從經濟地理的角度觀察,中國汽車版圖隆起的下一個高地極有可能誕生在川渝。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提出“共建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川渝兩省市將電子信息、汽車、裝備製造、消費品產業等4個“當家”產業列爲共建方向。
隨着其他三大產業接連闖過萬億,眼下到了汽車產業的加速時刻。
2023年,川渝兩地生產汽車近330萬輛,同比增長3.9%,佔全國汽車總產量10.9%。最狂飆突進的當屬新能源汽車,年產量65.2萬輛,增長35.8%。兩地汽車製造業產值達8100億元,同比增長7.5%。
不只是川渝,放在全國來看,新能源汽車都處在加速期。前三季度產銷量雙雙超過830萬輛,同比增長均超過30%。特別是近3個月新能源乘用車銷售佔比均在50%以上,實現新突破。預計全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達到1200萬輛,這一數字明顯高於今年年初設定的目標。
肉眼可見的,新能源汽車正在深度融入並重塑國內區域經濟格局。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目前至少有25座城市將新能源汽車列爲支柱產業,並明確提出了打造大規模汽車產業集羣的目標。顯然,並不是每一座城市都最終能夠如願。甚至可以說,淘汰賽早已開始。
“押注”川渝,底牌何在?
1
“買股”背後
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工業領域是一個標準的“坡長雪厚”的賽道。
業內有一個經驗公式,汽車行業對工業經濟的拉動效應比大概在1:7-1:10之間,意味着汽車產出一個單位的產值,會相應拉動7-10個單位的關聯工業產值。
而伴隨着新一輪技術變革,老牌汽車城走向衰落,新能源汽車一路猛衝,此時,各地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就像牽住了工業經濟的“牛鼻子”。
所謂“大象轉身”,重慶正是如此——2014年汽車產量全國第一,2016年達到315.62萬輛的頂峰,但是隨後卻遭遇斷崖式下跌,2019年降至138.3萬輛,此後纔在艱難的調整轉型中慢慢恢復。
彼時的沿海地區,已經先一步嗅到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良機,上海特斯拉、廣州小鵬、合肥蔚來等等,一批新能源車企落地生根。初代新能源汽車城羣雄割據,重慶怎麼搶地盤?聯手是個方向。
2021年6月,川渝兩地經信部門聯合編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汽車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實施方案》,到2025年,川渝兩地汽車產業產量達到300萬輛、產值達到6000億元,年均增長5%以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將建成爲全國重要的汽車研發、製造、應用基地。
重慶市招商投資局相關負責人在當時曾喊話,“如果還不來重慶可能就會後悔,就像買房子、買股票一樣,好股票會越漲越厲害,現在不買就會後悔。”如今“買股”近三年,重慶打贏翻身仗——今年上半年,重慶以121.4萬輛汽車產量暫居全國第一。
這當中,新能源汽車已經差不多佔到了1/3,同比增長了1.5倍。這背後除了引入賽力斯,並與華爲聯合打造的問界品牌一路走高,重慶的傳統車企長安汽車,其實也在積極轉型,這兩年陸續推出的長安啓源、阿維塔、深藍等新品牌,正逐步取代合資車的市場需求。
成都車展
如果說重慶的優勢在於整車企業,四川優勢更多在關鍵核心零部件,特別是在動力電池方面,可以說,四川已基本集齊整個產業鏈的“頭部玩家”。要知道,四川鋰礦石資源佔到全國一半以上,綠電比例達80%,加之人力成本低等優勢凸顯,“西進入川”幾乎成爲動力電池產業龍頭們的共識。
作爲四川萬億級動力電池產業集羣的核心區,2023年,宜賓動力電池產業產值達1013億元,首次突破千億大關。就在今年8月底,寧德時代在宜賓的四川時代8期動力電池生產項目正式開工,該項目投產後,宜賓動力電池建成產能將達210GWh。
寧德時代全資子公司四川時代在宜賓的二期基地
2
共時要素
時間倒回2021年2月,《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發佈,給出了未來15年至30年我國交通網的建設目標和總統佈局。就在這份文件當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首次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並列,成爲重要“一極”。
如業界資深專家羅清啓所言,當巨大的生產要素洪流在中國涌現的時候,空間形式的主要任務是支撐並再創造這些要素洪流,而支撐和再創造這些要素洪流的能力就表現在,我們能在多大的範圍內共時這些生產要素。
從這個角度考量,川渝兩地構建起的高速交通網絡、社會知識創新機制、工業生產能力甚至於社會消費能力,都將在川渝兩地有意加速之下成爲支撐萬億汽車產業集羣崛起的優勢。
以氫能爲例,現當下加快實現“雙碳”目標,交通領域成爲我國氫能產業發展的重要突破口。近年來,包括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相繼出臺推動氫能汽車產業發展規劃。
早在2010年,四川就開始氫能方面的研發佈局,先後出臺相關規劃和專項政策予以系統支持。川渝兩地還啓動了“成渝氫走廊”建設,2021年11月正式貫通,按照當時的規劃,2025年前投入約1000輛氫燃料物流車。
今年6月的數據顯示,川渝兩地已累計投入運營氫燃料電池汽車超900輛,建成加氫站26座,自動駕駛及車路協同測試道路里程累計已超過2200公里。不止於此,建設成渝氫走廊還加速了兩地間資源產業整合,以及企業間的互補合作。
比如,作爲四川氫能產業發展的鏈主企業,東方電氣(成都)氫燃料電池科技有限公司與成渝兩地多個整車及零部件車企進行氫能汽車合作開發,並投資建設東方氫能產業園,聚合了兩地一批產業鏈企業“抱團”發展。
此外,在中國汽車加速出海駛向“深藍海域”的新徵程中,川渝兩地的區位優勢和外貿優勢也構成了在汽車出口領域的“長板”。川渝兩地雖然地處內陸,但有長江黃金水道的航運優勢,以及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亞歐大陸橋、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等通道優勢,鏈接世界。
去年底,重慶出臺“渝車出海”行動計劃,提出到2027年,力爭重慶整車年出口量佔全國整車年出口量的比重達10%。按照這一目標,賽力斯和長安也在加速佈局海外市場,賽力斯主要聚焦歐洲,長安汽車則重點看向中東和非洲。按照長安汽車的“海納百川”全球計劃,擬到2030年,其海外市場年銷售量突破120萬輛。
重慶,長安汽車大樓
重慶賽力斯汽車公司
3
挺進“下半場”
如果將全球汽車產業革命分爲上下兩個半場,“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就是智能化。身處大變局之中,川渝不只是汽車產銷量的增長和企業規模的擴大,更在於產業集羣的形成和生態系統的完善。當前,川渝已建成我國第三大汽車產業集羣,擁有45家整車企業和1600多家配套商。
着眼當下,佈局未來。智能網聯汽車被認爲是汽車產業的未來方向。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的研究顯示,預計到2025年、2030年,“車路雲一體化”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產值增量分別爲7295億元、25825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28.8%,未來又將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
早在2020年川渝兩地就簽署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協同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智能網聯汽車及車聯網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全面提高汽車產品智能網聯水平,目前兩地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本地化配套率已超80%。
10月23日,川渝兩地簽署了《進一步深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招商戰略合作協議》
進一步搶佔未來風口,四川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列爲六大優勢產業提質倍增行動的重點領域予以支持,抓緊補齊短板、挖掘潛力板,力爭到2027年實現車聯網全產業鏈產值達到500億元以上,努力打造集研發、製造、應用於一體的產業集羣。
重慶也將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納入“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羣體系中的3大主導產業之一。按照最新的規劃,2024年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量目標要突破100萬輛;到2027年,建成萬億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羣。
今年以來,我國陸續啓動高級別自動駕駛准入和上路通行試點、“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等工作,已有9個聯合體獲批開展准入和上路通行試點、20個城市(聯合體)入選“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名單,標誌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邁入高級別自動駕駛應用的新階段。
川渝兩地均有所獲——6月公佈的《進入智能網聯汽車准入和上路通行試點聯合體基本信息》,全國首批共有長安等九家車企進入L3自動駕駛上路通行試點名單。
與目前已經成熟的L2級輔助駕駛系統相比,L3自動駕駛允許駕駛者完全放開雙手且視線離開路面,不再需要時刻掌握車輛的運行和操作。因此,L3級別的智能駕駛也被認爲是輔助駕駛與自動駕駛的分水嶺。
7月,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名單出爐,20個首批試點城市(聯合體)中,重慶、成都成功入圍。從過去的封閉測試發展到先導應用階段,這些城市將開展智能化路側基礎設施和雲控基礎平臺等建設,形成統一的車路協同技術標準與測試評價體系,健全道路交通安全保障能力,促進規模化示範應用和新型商業模式探索。
下一步,川渝合作的目標瞄準“國家隊”。據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透露,將以川渝兩地聯合申創國家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先進製造業集羣爲契機,進一步推動川渝汽車產業互補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