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審批+搭建生態 銀行積極破解科技金融價格戰

圖蟲創意/供圖 張豔芬/製表 周靖宇/製圖

證券時報記者 劉筱攸 張豔芬

在政策導向及市場紅利激勵下,銀行業對“五篇大文章”之首的科技金融的重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主要銀行的科技金融工作機制均已成型,初步做到了敢貸、願貸和能貸。

但是,對於會貸,沒有哪家銀行信心十足。因此,科技金融正在呈現AB面:一面是欣欣向榮,各家銀行科技類貸款餘額增速屢創新高;另一面是陷入焦灼,由於信審模型滯後、專業護城河優勢難以確立,不少銀行還在大打價格戰搶佔市場。

銀行對於開展科技金融業務的短板有着清晰認知,越來越多的銀行正通過迭代風控邏輯、優化信審模型,搭建有利於科技企業存活和壯大的融資生態,以擺脫野蠻“價格戰”,爲解決企業的痛點提供專業性服務。

銀行加碼科技金融

從增速來看,A股42家上市銀行中,有多數銀行2023年末科技類貸款餘額同比增長超20%。其中,招商銀行、廈門銀行、鄭州銀行、郵儲銀行、興業銀行、上海銀行、北京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同比增長超30%。

據瞭解,國有大行爭奪科技類企業的廣度和力度更大,是科技類貸款投放的主力軍。以建設銀行爲例,截至2023年末,建設銀行的科技企業類貸款餘額站上萬億元規模,爲1.53萬億元。

央行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獲得貸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有21.73萬家,獲貸率47.9%;科技型中小企業本外幣貸款餘額2.7萬億元,同比增長20.4%。獲得貸款支持的高新技術企業22.24萬家,獲貸率達55.4%;高新技術企業本外幣貸款餘額14.84萬億元,同比增長13.6%。

針對上述兩個客羣的貸款增速,都高於其他同期各項貸款。也就是說,在銀行加碼下,科技客羣(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獲得貸款的規模和效率都高於一般性企業。

B面:滯後的風控邏輯

銀行業科技型貸款餘額增速看起來欣欣向榮,但不能忽略的是47.9%、55.4%獲貸率之外,還有約52.1%中小企業、44.6%的高新技術企業沒有獲得相關貸款支持。銀行風控邏輯和信審模型滯後是重要原因。

“我們太看重過往三年企業的財務表現和固定資產了,但評估科技企業肯定是要更看重未來發展。很多科技企業生命週期短,而我們的(信審)模型使用稅額、專利這種量化指標來測評,完全忽略了科技企業跟經營理念、所處細分賽道、消費客羣有很大關係。因此,我們的審批模型很滯後。”一位大行深圳南山區域分支行的副行長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在該副行長看來,給科技企業放貸款,銀行經常提及的一句話是“側重企業技術水平和增長潛力”,但實際上知易行難。

無論是戰略性新興企業還是中小科創企業,普遍都具有強專業、輕資產、少抵押、高成長、高風險、難評估的特點,而銀行傳統審批思維通常是重營收、擔保和抵押。也就是說,如果要做到“側重企業技術水平和增長潛力”,銀行要完全顛覆固有信審思維。

當前,仍有不少銀行從業者認爲科創企業還款來源不明確、缺乏抵押物是銀行開展科技金融業務的主要難點。

一家股份行的客戶經理認爲,如何識別、判定一家科技企業技術的先進性,乃至未來應用的可能性,對普通銀行對公客戶經理而言是極其困難的。即使最終通過政府部門、合作的投資機構以及企業創始人的背景等多方判斷,對其進行投放,在沒有專屬的考覈下,對客戶經理來說,做科創企業客戶也並非動力十足。這就是科創金融常說的“看不懂”“估值難”的具體體現。

“銀行核心的風控邏輯沒有變化,大部分科技創業企業並不符合傳統風控條件。”一位國有大行風控業務人士表示。

“一些銀行來我們這考察,分管行長問的都是我們的營收大不大、固定資產多不多,他的授信思維都沒跟上真正的科創思維。”深圳福田區重點引進的一家芯片企業高管告訴證券時報記者。

最後,這家公司沒有選擇與任何一家大行合作,而是選擇了與他們聯繫更勤、響應需求更快的廣發銀行。

優化審批、搭建生態

隨着經濟發展,高成長性的科技企業戰略性地位日益凸顯,倒逼銀行審批時不斷放寬“容忍度”。即對不盈利、現金流不足的企業,逐步試水信用貸;以前不接受的抵押物,如知識產權,現在可以作爲抵押品。

但是,識別不同的企業風險,勾勒出成長性畫像,是銀行貸前的重要措施。證券時報記者調查獲悉,針對目標科技企業,受訪銀行的共性做法是:首先細分白名單客戶,諸如劃分小微、中型企業、頭部核心企業客羣;其次,針對客羣的共性,分別從專利、人才、成果轉化、知識產權等方面建立專業的篩選體系,剔除一些爲套取國家政策補貼而經營數據失實的企業;最後,對企業進行專業評價的基礎上,設置綠色通道審批機制——做到授信快一點、價格優惠一點。

近些年,科創金融特色業務愈發鮮明的杭州銀行,做法頗具代表性。該行分管科創金融業務的高管告訴證券時報記者,該行對客戶進行ABC分層標籤管理:A類是泛科技客羣,即有政府相關部門背書的客羣;C類一般是投資機構主投或參投的,即有投資機構背書的客羣;B類是介於A類和C類之間的客羣。

該高管表示,除了傳統的國高新、擬上市客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之外,杭州銀行重點關注備投企業。在杭州地區,有市場化背景、創投機構投資的企業客戶佔比高達約60%。該行從多維度對企業進行畫像,採購了包括稅收、能耗、水電、知識產權等在內的數據;引入投資機構相關投資數據;還從外部採購包括學信網信息在內的數據。“總體原則是圍繞團隊、技術、知識產權儘可能挖掘客戶。”該高管總結。

在審批上,上述人士介紹,杭州銀行設立了專業科創審批中心,採取“風險管理前移、授信審批派駐”政策,既確保審批獨立性、又提高審批效率,採取單獨的風險容忍政策。

“我們特別感謝銀行給我們介紹投資機構,搭建了很好的橋樑。”一名總部在杭州的三維視覺數字化軟硬件企業創始人表示。

他這句話的背景是越來越多銀行明白,將初創企業、種子企業這類小型的科技企業從小培養大的過程,除了需要表內資金,還需要有上下產業鏈、創投機構、政府扶持等各類加持。所以銀行樂見其成,紛紛試圖搭建生態圈,助力科創企業與投資機構精準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