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術活水澆灌思政創新之花
近日,由高校學子演繹的話劇《立秋》走進大學校園。該劇以跌宕起伏的劇情、深情動人的演繹,鮮活再現了山西晉商勤奮、敬業、謹慎、誠信的傳統精神,在校園內外引起熱烈反響。一臺“舞臺思政劇”叫座又叫好,充分說明用藝術活水澆灌思政創新,能夠讓思政課更具感染力,促進師生“雙向奔赴”,在守正創新中更好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
以藝載道,讓思政課既接地氣又聚人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滲透性、綜合性等特點,這些特點均圍繞“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展開。藝術具備情感性、形象性、趣味性和愉悅性等特點,在育人目標、育人形式等方面與思政教育緊密聯繫、相互補益。藝術憑藉情感性的特點,能夠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爲內在情感,以情感影響爲抓手使其形成穩定的內生動力,從而對其產生持久影響。思政教育的政治性能夠爲藝術育人提供重要支撐,確保藝術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促使學生在認知藝術和體會藝術的過程中堅定理想信念。
思政課應深耕教學內容,充分挖掘藝術中的思政元素,以藝術培根鑄魂,提升教育實效。一是善用藝術作品,建設可聞、可觀、可感的思政課。以藝術爲載體傳遞深刻內涵,有助於讓學生在藝術觀演中體悟引領偉大變革的思想力量。根據課程內容,科學選擇音樂、舞蹈和文學作品等藝術形式,寓教於藝,提高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吸引力,喚醒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提升教育實效。二是藉助藝術滋養,建設走實、走深、走心的思政課。隨着時代發展、場域轉換、教育進步,藝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運用日漸增多,需要與時俱進,靈活運用人文藝術資源,引導個體向美向善發展。運用藝術作品宣揚航天英雄的進取精神、奧運健兒的拼搏品質、普通人身上美的光芒,以藝術形式講授思想政治理論知識,以藝促知,有助於提升課堂親和力。三是激發藝術勢能,建設入腦、入魂、入行的思政課。藝術作品是反映時代發展的一面鏡子,搭建思想政治教育藝術資源庫,持續以藝術之美浸潤時代新人,可以增強學生對時代的感性認知,進而深化藝術思考,尋味藝術作品中的中國意蘊,以中國藝術力量激揚思政課育人能量。
以藝育德,讓思政課行在路上、走入內心。藝術育人強調審美主體通過欣賞審美客體接受教育的過程,因此藝術教育通常以實踐形式展開,注重在實踐中直觀感受。思政課鼓勵學生以藝術形式深化知識學習,能夠爲學生提供較爲寬鬆自由的教育氛圍,使教育內容更加立體生動地呈現在受教育者視野之中,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思政教育過程中,由被動接受向主動作爲轉變,進而以教學主體身份進行教學活動。
通過廣泛開展藝術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感受藝術美,能夠以潤物無聲的實踐過程培育學生的道德品質。一是嫁接藝術情景,提升教育感染力。教育功能的發揮離不開教育環境影響,應注重建設校園文化環境,營造體現學校獨特人文氣息的校園文化氛圍。如積極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邀請優秀藝術家走進校園進行藝術表演、開設專題講座,切實爲學生提供接觸高雅藝術的機會和氛圍。二是注重實踐教育,增強教育獲得感。豐富思政課實踐形式,以藝術強信仰,夯實學生理想信念,構建兼具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教育方法。如帶領學生參觀紅色主題博物館、展覽館,推動學生自主瞭解歷史事件背後的深刻意義,領悟藝術作品所蘊含的情感和價值。三是促進全面發展,提升教育實效性。可利用藝術形式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關注自我價值實現,喚醒對美的追求、對美好的嚮往,幫助學生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人生觀念。
藉助藝術元素賦能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時代推動思政課守正創新的重要路徑。面對青年學生日益多元的教育需求,堅持以學生爲中心,與時俱進、貼合實際地改進和創新藝術育人的內容、方法和載體,將有助於優化育人格局,提升思政課吸引力、感染力。
(作者:蓋逸馨、張力丹,分別系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