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專家熱評首部環保司法大劇《江河之上》
編者按:4月9日下午,電視劇《江河之上》研討會在最高人民法院舉行。影視專家學者仲呈祥、張德祥、劉瓊、趙衛防、戴清、李星文,江蘇省廣播電視局副局長吳以橋等,對該劇的思想性、藝術性給予高度評價。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文聯原副主席 仲呈祥
電視劇《江河之上》對我們學習領悟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具有普遍的啓示意義。
首先,爲時代畫像,爲時代立傳,爲時代明德,這是我們新時代文藝的神聖職責。用文藝手段表現具有重大貢獻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江河之上》在這一點表現十分出色,所以我們國家電視臺會選擇播出這部作品,中宣部也高度重視它,我們最高法的院領導都深度關心這部電視劇的創作和播出,這也證明了這部電視劇的價值和意義。
其次,《江河之上》也對我們當下中國影視藝術有寶貴的啓示作用。文藝作品的創作應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實現創作資源的最佳配置。法院題材是影視創作的極好資源,我們的主管部門應該同我們的文藝家強強聯合,創作出深入人心的作品。主創人員在最高法的幫助下與一線法官深入交流,這些經歷幫助他們將人物演得鮮活,也在銀幕上塑造出了司法工作者的正面形象,這也是《江河之上》實現創作資源最佳配置的體現。
此外,《江河之上》在創作思維上有極大的創新。這部戲沒有侷限於法治題材本身,而是將現實生活中的複雜性融入劇作中,排除了長期影響我們簡單化思維的“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單項思路。比如,劇中引發熱議的“袁笑笑買賣金雕案”,體現的是法與情的矛盾。金雕只能生活在自然環境下,哪怕你出於善意花錢來養,都是違法的,《江河之上》在不動聲色中普及了生態文明和法律知識。有追求的藝術作品就是要這樣。《江河之上》將法官寫得立體、寫得鮮活,劇情引人深思,也頗具高度,具有獨特的價值。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張德祥
文章合爲時而著,藝術合於時而行。隨着社會的快速發展,許多新現象新問題層出不窮。面對新的現實,藝術不僅有鏡子的映照功能,更有介入現實、照亮現實的燈火功能。電視劇《江河之上》就是一部從法律角度深度介入當下現實的優秀作品,鮮活濃郁的生活氣息撲面,所照之事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緊緊抓住了觀衆的期待。空氣、水、土壤、生態是人的生存環境,人的健康依賴於環境健康,環境還健康嗎?還是青山綠水嗎?幾十年來,人爲活動帶來環境的嚴重變化,反過來威脅着人的生存。環境是公共資源,公共資源遭受到損害,誰來維護?你看,法律走到了前臺。《江河之上》聚焦於環境資源審判庭,一件件損壞生態的案件觸目驚心,通過司法手段保護環境生態,這就是維護公平正義,很有新時代特徵,使人看到司法建設隨着時代的變化而出現新的發展,也使人們切實感受到司法在維護環境資源上的強大力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該劇另闢蹊徑,打開了現實的一個新的側面。
《江河之上》展現了新一代司法人員的風采。該劇通過環境資源法庭的組建運行過程,塑造了羅遠、耿念、林海嵐、蘇律師等青年司法人員羣像,他們個性鮮明,家庭各異,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新一代司法工作者的精神境界、眼界、能力。一方面是他們堅定地維護公平正義的信念,另一方面是他們的真情和熱情,對事實和法條的精益求精,體現了法律工作者的嚴謹、勤勉、廉潔、公正的工作作風和蓬勃朝氣。法官並不是僅僅坐在法庭上,他們更多地是出現在案件現場,對事實真相進行追溯,毫不退縮、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維護正義是要付出代價的,但正義也是他們的力量之源。正是這種正義的朝氣最能感染人,江河之上是法律、正義和良心。
《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 劉 瓊
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面向。這部電視劇將環境保護放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現代文明建設的時代大背景下,從化工廠爆炸這件環保大案切入,呈現城鄉發展建設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利害糾纏,利益綁架,成爲社會的熱點、焦點和難點。通過一系列案件,觸及和提出真問題、小切口、多樣化、高站位、深思考,全面展現中國社會關於環境保護的偉大而具體的歷史實踐。
司法是保障。政策的最終落實,措施的準確到位,法規的有力執行,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經過長期、艱鉅甚至是流血的鬥爭而獲得。電視劇在充分、生動、藝術地展現生態文明建設中這一嚴峻客觀現實的同時,也彰顯了法律的尊嚴和權威。法律是生態文明建設最有力的保障,《江河之上》通過一樁樁真實案例,還原和表現了環保實踐中司法戰線的付出和重要作用。
環境保護和工業發展、城市建設都涉及民生福祉。環保、司法和民生,通過環資庭這個專業而新穎的司法機構有機連接,這也是對黨和政府面對新時代新徵程上新問題的新探索。電視劇《江河之上》是一部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的現實題材電視劇。以衆多真實案例爲基礎的《江河之上》,不迴避矛盾,再現時代環境,塑造鮮活人物形象,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正面進攻,具有真實感、可信度和切近性,體現了藝術創作深刻介入社會發展的創作自覺性和藝術表達能力。現實題材創作不代表就一定具備現實主義精神。現實主義精神,第一要有“現實”,第二要有“精神”。《江河之上》直面現實,塑造出符合時代氣質的典型環境和生動的人物形象,提煉和表現出物質和精神發展的高度,可以稱爲具有現實主義創作精神。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趙衛防
近日,中國首部環保司法題材電視劇《江河之上》在央視收官,該劇取得了近期以來的較高收視。其以豐富的人物塑造、充沛的敘事張力營造獲得了較高的藝術價值,對環保和法治這兩大主題給予了新的詮釋。
營造敘事張力以增強其對觀衆的吸引力,爲《江河之上》的首要藝術特色。如該劇的序幕即爲一樁由環保事件引發的村民械鬥,開場激烈的衝突預示着該劇跌宕起伏的劇情走向。而隨後的化工廠爆炸案等各種糾紛案件平行展開,最終孕育出了澎湃的劇情張力。
人物的可辨識性和豐富性是《江河之上》的另一特色。劇中刻畫出了衆多的人物,這些人物均有獨特的性格特點,具有鮮明的可辨識性,特別是對三位法官主角進行了差異明顯而又互相補充的性格刻畫,他們對維繫社會公平正義和環保都有着執着的堅守,但也均有相對不堪的一面。而大學生袁笑笑則是劇中刻意表現的另一類人物,袁笑笑本是動物保護的熱心人,但因不懂法而買賣、收養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雕,最終因愛而違反法律。此外,劇中也刻畫出了夏未冬、戴崇光、蘇卓等人物,呈現出了真實而複雜的當下生態文明建設實景。
《江河之上》對法治和環保這兩個新時代的宏大主題亦賦予了深刻的內涵。首先,劇中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是爲了人的生存和發展這一理念,這是對新時代以人爲本理念的深刻表達。其次,全劇以“環境司法改革”爲主線,表達出了國家法治的進步。第三,劇中多次顯現對環保、法律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博導,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電視劇藝術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 戴 清
電視劇《江河之上》將環境保護理念、環保法治建設巧妙加以藝術轉化,在創作中呈現出“思想的審美化”的多維映射——以大案件爲主線串起一個個小案件“珠子”的情節引人入勝、節奏緊湊;人物羣像鮮活立體、深接地氣,有着各自的生活前史,環境資源審判庭鐵三角羅遠、耿念、林海嵐三位法官都有着捍衛環境的高度責任感,也有着各自的苦惱與艱辛,三人性格同中有異、各具特色;環境工程系教授夏未冬、公益環保律師蘇卓等展現出女性的力量與勇敢無畏,有着高度的理想主義情懷。觀衆在觀劇中,跟隨着這些一線環保衛士打了一場場硬仗,感受他們流汗流血、多次冒着生命危險的無畏精神,人物行爲既樸實可信,又令人肅然起敬、深深感動。
劇中,一個個環保案件的原告是利益申訴方,而環境總是被傷害的主體,因此該劇也是爲河流、湖泊、山嶺、草沙發聲的一部優秀生態文藝作品。山川湖泊草原,是故鄉、祖國的物質載體,是一個人的愛之所繫與魂之所牽;同時,山川湖泊草原也是世界的,環境保護是人類共同的責任和使命,劇中夏未冬教授授課提及2002年聯合國第一屆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等,都凸顯了環境保護之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意義。
此前已有多部作品涉及反映環保理念與環保法治建設,如同樣出自最高法影視中心創作的優秀作品《陽光下的法庭》。該劇是第一次全面深入表現環保理念與環保法治建設的作品,在表現環保案件覆蓋面的廣度,探析案件法理情衝突的深度銳度等方面都有着超越性的提升。
《影視獨舌》創辦人,影評人、劇評人 李星文
我想從“聊正事、求正解、做正劇”三個維度談一談這部電視劇在創作層面帶給我的觀劇體驗。
聊正事。電視劇有宣傳屬性、文藝屬性和商品屬性。文藝性是一部劇能夠行穩走遠的基礎,商業性是它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而電視劇的宣傳屬性則體現在,當下干預社會現實和當代生活、記錄法治進程的作品數量較少,《江河之上》聚焦環保司法,說深、說透典型案例,抓準、釐清要害的癥結,起到了記錄留存現實、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
求正解。環保司法與普通司法案件不同的地方在於它不僅需要對事實有一個清晰準確的認定,還需要思考如何還被污染的河流一江清水。比如生態林公園一案,法官們最終想出了異地補植的辦法,解開了環保聯合會和生態林公園的死結,這就是“求正解”,它不僅僅停留在具體的是非對錯的判定,而是平衡了人與自然的利益。
做正劇。《江河之上》畢竟是一部電視劇,所以必須做出戲劇性才能吸引觀衆。圍繞金盟水務暗管排污的案件,《江河之上》鋪設了多重戲劇性,首先是暗管的尋找和鎖定,整個過程跌宕起伏,而案情大白後圍繞着如何處罰和判決,三位法官展開了激烈辯論,既是在尋求解決方案,也是一種很好的戲劇抓手,能讓觀衆在看戲的同時引發深度思考。劇中其實還有第三層戲劇性——對祥發集團的處置,其中既有對經濟和生態優先的考量,也埋藏着官員貪腐受賄的情節,戴副市長的變化過程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循吏和清流交鋒的複雜性,既有審美價值也有現實的參考意義。總之,這部劇在細節上下了很多功夫,讓大家看了就停不下來。
江蘇省廣播電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吳以橋
《江河之上》的成功,是一次電視文藝創作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創作方向,主動擔當社會責任,回答時代課題的成功,得益於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中華大地上生根開花,結出累累碩果的新時代法治中國、綠色中國的良好生態;得益於各級人民法院攜手廣大法律工作者堅持爲大局服務、爲人民司法,銳意改革創新、服務大局所形成的生動創新實踐;得益於藝術家們深諳時代命題,深耕腳下土地,遵循現實主義創作規律,從火熱的社會生活中採擷藝術靈感、塑造藝術人物、完成藝術敘事,體現出文藝工作者對社會責任的自覺擔當。
《江河之上》作爲一部立足當下的現實主義主題作品,我認爲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做到了“宏觀立意”與“微觀敘事”的有機結合,從一個個具體而典型的環保案例中精準折射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大主題,並且從司法、環保、科研、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民生保障等豐富維度探討了我們各行各業、每一個人在綠色發展這個重大命題中應該承擔的具體責任。二是做到了“崇高品格”與“真實人性”的有機結合,劇中塑造的法官、學者、律師等主要人物無疑是成功的,他們從真實生活中走來,面對“國之大者”和法治尊嚴時,卻能迸發出驚人之舉和強大力量,讓我們肅然起敬。三是做到了“現實熱點”與“藝術轉化”的有機結合,劇中出現的各類環保案件,對應現實都能找到類似的原型,甚至有些案件還一度成爲輿論熱點,《江河之上》守住了藝術創作的原則底線,發揮了宣傳環保理念、弘揚法治精神的正面價值。
來源:人民法院報
編輯:楊書培 高倩倩 | 見習編輯:李文亞 | 美術編輯:盛方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