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中國監管金融權力集中在黨 央行影響力減
英媒金融時報報導,隨着北京將監管金融機構的權力集中在黨身上,中國人民銀行(央行)的影響力已經減弱。圖爲中國人民銀行。中新社
英媒金融時報報導,隨着北京將監管金融機構的權力集中在黨身上,中國人民銀行(央行)的影響力已經減弱。雖然央行認爲以貨幣刺激政策來提振經濟的空間不大,但因黨的監督加強,可能央行能抗拒的能力也減少。
今年3月中國公佈「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提出組建中共中央金融委員會,加強中共對金融領域重大決策及問題的統一領導。
「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也提出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統一負責除證券業之外的金融業監管,是國務院直屬機構。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25日的報導指出,中共中央金融委員會有近100人負責監管金融事務,而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直接向總理李強彙報。何立峰在任命人行高層有發言權。
報導表示,一些國營銀行高管,例如中國工商銀行副董事長廖林、中國農業銀行董事長谷澍和中國人壽總裁蔡希良,都是中共20大中央候補委員,而中國人行行長潘功勝雖然負責監管這些銀行的日常運作,但潘在中共20大不是中央委員會委員或中央候補委員。
在中國着重階級的制度下,這令潘功勝在長遠規劃金融政策上影響力減少。分析人士認爲,這會令央行變成執行政策而非制定政策。
一名最近見過潘功勝的外國學者表示,央行的銀行家們非常清楚國內的經濟挑戰,他們認爲由於債務過剩和人民幣疲軟,使用貨幣刺激政策的空間不大。
報導表示,人行也不熱衷於採取有針對性的再融資工具等政策,來支持小型企業和房企來完成未竣工的房屋。許多官員和分析師都認爲,這些準財政和臨時措施,應由財政部而非央行推出。
但是,在中國國務院要求提振經濟景氣的壓力下,央行目前正在更多地使用這些工具,影響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不過,北京中央在提振經濟的過程中,強調利用這些財政刺激措施,再加上調節利率作爲輔助措施。
但一些分析人士警告,這樣可能會忽視基本經濟問題,也使央行被邊緣化。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政治學助理教授安田(John Yasuda)表示,貨幣工具不足以解決投資回報下降、勞動力萎縮和社會福利體系不健全等長期問題。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21世紀中國中心主任史宗瀚(Victor Shih)說,「隨着(來自黨的)監督更加直接,也許人行抵制量化寬鬆政策的能力會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