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歷史學家:中國創造了一個世界領先的產業
香港《南華早報》12月30日文章,原題:歷史學家亞當·圖茲談歐洲、美國和製造業 英國曆史學家亞當·圖茲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教授,他撰寫了一系列暢銷書。問:您曾撰寫和發表過批評西方關於中國“產能過剩”的爭論,可否解釋一下您的立場?答:這一論點反映了人們在中國經濟史上正確定位當前時刻的難度。如果將其視爲週期性衰退或類似情況,就太過膚淺了。這實際上是從獨特的城市化階段邁向新階段的根本性突破,因此將會存在一些調整困難的問題,這顯然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並且長期以來困擾着全球重工業體系。“產能過剩”爭論之所以在此時出現,是因爲它爲西方實施相關產業政策提供了一種藉口,在我看來這是很有問題的。比如,在這一爭論的新要點綠色科技上,西方有一種觀點認爲,中國的產能過於龐大,因爲中國在這個行業佔據主導地位,而這是由於中國的產業政策,這種政策被歐洲人不明智地棄用了,爲搶佔市場的中國人掃清了障礙。這種論調是一種過於簡單化的分類,它被隨意地套用在全球能源投資的重大歷史性轉變之上,而如今,全球能源投資中可再生能源投資已佔多數。中國已經佔據非常有利的早期領先優勢,西方決策者正在爭先恐後地爲他們與中國競爭的替代戰略和方法找理由。這是他們論證“工具箱”的一部分。問:您是否認爲歐洲應爲氣候行業提供政策,而不是抱怨北京的補貼?答:這裡面真正的利害關係是中國產業政策對世界的影響。認爲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仍然與補貼有關的觀點是錯誤的。毫無疑問,中國企業在成立之初獲得了各種扶持,但認爲其目前的競爭優勢與補貼有很大關聯的看法忽視了企業在技術上取得的巨大進步。誰都有創造一個產業的權利,而中國創造了一個產業,現在無論以哪種標準來看,這個產業都是世界領先的。問:在民粹主義政客崛起之際,歐洲政策制定者聲稱需要採取保護性措施來維持就業,您對此有何看法?答:自由派說服自己,中國的產業政策造成了所謂過剩問題。歸根結底,“產能過剩論”是一種政治論調,而非經濟論點。這種論調甚至與整體福利無關。因爲如果我們計算消費者的利益,而不僅是生產商的損失,我們最終會得到迥然相異的得失比。從宏觀經濟學及其影響來看,這種論調也很難站住腳。儘管中國帶來了改變,但這能解釋美國工人階層的困境嗎?答案是否定的。(作者芬巴爾·伯明翰,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