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中共 駐美使領館設對敵鬥爭小組

李慶平先生訪問紀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更多精彩內容 請看翻爆)

1960年代,駐美大使館及各總領事館內,設立對敵鬥爭小組的有:舊金山總領事館(1965年5月成立)化名金貫之;紐約總領事館(1964年8月17日成立)化名紐文武;芝加哥總領事館(1965年2月成立)化名鬍子平;華府駐美大使館(1968年5月成立)化名華興;洛杉磯總領事館(1968年5月成立)化名周遊;休士頓總領事館(1972年2月成立)化名霍光。

1970年代,留美的中國同學發起保釣運動,也引起臺灣各大學的保釣運動。1971年6月、10月,美國白宮安全顧問季辛吉秘密訪問大陸,同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1972年2月21日, 美國尼克森總統訪問北京並與周恩來發表《上海公報》,臺北、華府、北京的三角關係正面臨大幅度的變化。1975年5月我抵達華府前,蔣中正總統已於4月5日逝世,對中華民國而言,那是風起雲涌的大變化時代。

1975年8月,我到紐約與全美黨務督導員何維行先生見面,向他報到。何維行以前在救國團工作,1971年美國發生保釣運動時期,他被借調海工會派赴紐約,負責黨員的聯繫及羣衆工作,他只有一個人。黨部後續派了鄭安國(後來擔任陸委會副主委)與張良任(後來擔任國防部副部長)赴紐約工作,張良任後來從紐約調西雅圖,做了一年以後再調波士頓。1977年,何維行調回臺北,新任的全美黨務督導員是楊昆玉。

國民黨在美國的黨務工作,所面臨的挑戰是如果美國與我國的外交關係發生重大變化,我們如何發動愛國華僑、學人、留學生支持中華民國?因此,爲推展黨務工作,我給自己立下座右銘:一、有了條件,充分的利用條件,沒有條件,積極的創造條件。二、擴大團結面,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三、深入羣衆、瞭解羣衆、帶領羣衆。這是我最主要的工作指標。

1975至1976年對中國大陸而言,是段不平靜的歲月,有東北的流星雨,周恩來、朱德相繼去世,唐山大地震及毛澤東過世。1976年,國民黨海工會陳裕清主任已建立了英國倫敦、美國紐約、波士頓、亞特蘭大、休士頓的學人和留學生黨部,再加上華府、舊金山,中國國民黨已在英國及美國布建出有效率、有執行力的工作團隊。

到了1977年,曾廣順接任海工會主任後,又增加了洛杉磯、西雅圖、芝加哥、匹茲堡、多倫多、夏威夷等地學人和留學生黨部。除美國外,全球各地尚有里斯本、馬尼拉、巴黎、漢城(今首爾)、約翰尼斯堡、哥斯大黎加黨部。倘若再加上國父時代即成立的老華僑黨部,如東京、香港、紐約、舊金山、洛杉磯、漢城、新加坡、秘魯、智利、巴西、阿根廷等總支部。可以這麼說,中國國民黨在曾廣順的時期,海外的組織架構可謂已全面建立,全盛時期從曾廣順開始。1984年起,由鄭心雄擔任海工會主任,海外黨部已經齊全,具有戰鬥力。

1983年,華興小組會議的執行秘書李文凱退休,由我接任執行秘書,一直做到1986年,那年我到駐美代表處的文化組任職。臺北海工會派鄭安國來接併兼華興小組執行秘書,1991年,他調回臺北擔任陸委會的處長。1998年開始,黨、政就慢慢分離,到了2000年政黨輪替,由民進黨執政,華興小組就結束了,程建人來接駐美代表處代表時,華興小組已經不存在了。

中央黨部派專職人員到海外工作也是在2000年左右結束,因爲黨沒有那麼多經費,從此以後,海外黨部工作改由志工來做。當年華盛頓只有我一個黨部,現在恐怕有四、五個黨部了,因爲當地志工們自行成立一個又一個黨部,讓臺北認證,就成立了。我前幾年去華府,發現學人、華僑、留學生都有人成立黨部,但各自爲政,好處是中央黨部不需要花那麼多經費在外面,但這些由志工成立的黨部如何產生戰鬥力?如何發展組織、展開宣傳工作?恐怕是現在面臨的問題。(五之一;摘自《李慶平先生訪問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