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系險企“難兄難弟”,中郵人壽、建信人壽一年合虧150億

出品|達摩財經

近年來,受利率市場、信貸市場、投資市場等宏觀經濟環境持續波動影響,理財、基金等業務增長明顯放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剛兌”屬性的保險行業,成爲金融領域引人注目的賽道。特別是有着銀行背景的險企,具有一定的天然優勢,成爲了行業內關注的重點。

日前,國內主要10家銀行系險企2023年業績已悉數披露完畢,大多數險企都交出了一份增收不增利的不合格成績單。

從業績增速上來看,10家銀行系險企表現分化。其中,建信人壽、工銀安盛人壽、農銀人壽三家公司當年保費下滑,其餘七家險企則保持保費正增長。其中,中郵人壽當年保險業務收入1098.66億元,成爲繼“老七家”外,又一家千億險企。

但從盈利表現來看,銀行系險企明顯落後不少。具體來看,10家銀行系險企中,中郵人壽、建信人壽、中信保誠人壽和光大永明人壽四家出現虧損,淨虧損分別爲114.68億元、42.99億元、8.27億元和6.48億元。另外六家盈利的險企利潤水平也難言樂觀,其中,最高的招商信諾人壽全年淨利潤爲4.02億元,最低的中荷人壽淨利潤僅1200萬元。

由此也引發了市場新一輪關注,爲何“背靠大樹好乘涼”的銀行業險企在收入和盈利上出現這樣明顯的反差?

行業“一哥”虧損超百億

細數銀行系險企的成績單,去年保費收入超過千億的中郵人壽既是行業“一哥”,也是當年的“虧損王”。

中郵人壽常年處於銀行系險企頭部位置,保費規模在2018年突破500億元大關,在2020年至2023年也一直處於穩步增長的趨勢,陸續達到800億元、900億元和1000億元門檻。

2022年1月,友邦保險出資120億元入股中郵人壽,成爲國內保險業最大的增資擴股引戰項目。這次交易完成後,中國郵政集團對中郵人壽持股比例爲38.2%,友邦保險持股比例爲24.99%,爲第二大股東。

中郵人壽在這起被市場看作強強聯合的引戰後,業績卻沒能順利迎風直上。2022年前三季度,中郵人壽均處於虧損狀態,四季度發力狂賺30億元后,當年淨利潤達到約4億元,相比上年同期,同比下滑超過七成。

2023年,中郵人壽保費收入1098.66億元,同期淨虧損達到114.68億元。也就是說,僅僅去年一年,中郵人壽虧損額超過了過去九年來的全部利潤。

中郵人壽的虧損主要受準備金折現率和投資收益不及預期的影響。其中,中郵人壽因準備金折現率直接減少利潤112.1億元。

如果說準備金折現率損失是客觀因素,那麼投資收益不及預期就是中郵人壽的策略和方向問題。償付能力報告顯示,2023年,中郵人壽淨資產收益率同比下降達到69.31%,投資收益率2.7%、綜合投資收益率3.01%,遠低於近年平均水平。

長期以來,中郵人壽的業務主要依賴中國郵政的客戶資源和分銷網絡,保費收入幾乎全部來自銀保渠道。

從行業的角度來看,受資本市場下行影響,2023年險企的淨投資收益率和總投資收益率基本都受到了影響。一方面權益市場回調疊加金融工具準則切換拖累險企投資業績;另一方面,長端利率中樞下行導致固收類資產配置承壓——這部分恰恰是中郵人壽這類銀行系險企側重的部分。銀行系險企主要推行的產品都是強化了理財投資功能、弱化了保險保障功能的產品,這類產品具有很強的替代性。

一個直觀的數據就是中郵人壽的退保金。2023年,中郵人壽目前並未公佈明確退保金額,但季度退保率一直持續上升。2023年,中郵人壽四個季度的退保率分別爲0.61%、0.96%、1.3%和1.6%。

2023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中郵人壽退保金額和退保率前三位的產品均爲銀郵渠道銷售產品。其中,中郵富富餘財富嘉C款兩全保險(分紅型)年度累計退保規模高達30.82億元,中郵年年好財壽嘉養老年金保險年度累計退保率達到19.52%。

除此之外,中郵人壽的償付能力雖然處於達標狀態,但遠沒有達到行業平均水平。截至2023年底,中郵人壽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160.4%,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86.2%,最新一期風險評級爲BB級。

作爲險企風險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償付能力一直是監管關注的重點。中郵人壽的償付能力雖然超過了綜合償付能力100%、核心償付能力50%以及風險綜合評級B類的監管紅線,但相比於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的2023年末保險業綜合和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爲196.5%和127.8%的行業平均線,仍有明顯距離。

值得一提的是,在銀行系險企中,中郵人壽還有一家“難兄難弟”。在建設銀行市值蒸蒸日上,市值一度逼近1.8萬億,創上市以來新高之時,與其關係密切的建信人壽同樣遭遇業績滑鐵盧。保費收入不足400億元,相比上年下降超過百億元,同時虧損由上年的12億元大幅擴張至2023年的43億元。

中郵人壽和建信人壽可以說是銀行系險企虧損最慘的兩家,這兩家“難兄難弟”總虧損額超過150億元,佔所有銀行系險企上年虧損總額的90%以上。

和中郵人壽相似,建信人壽的虧損原因包括準備金折現率和利率環境的客觀影響,也包括投資回報率不理想的問題。2023年,建信人壽的投資回報率爲2.61%,約爲過去三年平均投資收益率的一半左右。

該往何處去?

在保險行業,背靠銀行股東的險企,享有天然的母行渠道和客戶優勢,一直是市場關注的重點。如今爲何背靠大樹的銀行系險企難乘涼了呢?

事實上,銀行系險企業績下滑的現象在2022年已有所體現。2022年,10家銀行系險企合計保險業務收入約3430億元,同比增長接近10%,各險企均實現保險業務收入正增長。但是,這些險企的盈利表現卻不盡如人意,合計近虧損約12億元,而上年同期淨利潤接近百億元。

爲此,2023年銀行系險企也與衆多行業同儕一樣進行了密集換帥。其中,建信人壽、農銀人壽等多家銀行系險企都迎來了掌門人變動。

2023年下半年,監管兩度發文規範銀保渠道業務,督促保險公司嚴格執行經備案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要求“報行合一”,即保險公司的實際執行費用和向監管報備時費用保持一致,這給保險業,尤其是依賴銀保渠道的險企帶來陣痛,大量產品下架整改。

由此帶來最直接的影響是,銀行代銷保險產品的佣金費率大幅降低,導致銷售推動乏力。2023年10月發佈的當年三季度銀行業保險業數據顯示,當季銀保渠道的佣金費率較之前平均水平下降了約30%左右。

業內認爲,對於保險行業來說,推行“報行合一”後,可能會加劇行業內的馬太效應。一些規模較小、缺乏競爭力的險企將會面臨更大的經營壓力和挑戰,但對於銀行系險企來說,這可能是其增長的新契機。

銀行系險企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即股東銀行豐富的網點資源。特別是出臺了每個銀行網點一年不能與超過三家公司進行業務合作的規定之後,銀行系險企在渠道端的優勢更爲明顯——顯而易見,股東銀行更偏向於本家產品的代理髮展。

不過,這一優勢是一把雙刃劍。

豐富的網點資源在給銀行險企帶來衆多網點及優質客羣的同時,也受制於銷售人員的專業水平和客戶羣體的特點,導致其銷售的產品主要爲簡單的理財型保險產品,且銷售費用較高,持續性差,對於險企來說整體業務價值並不高。

相比之下,長期複雜的保險產品一定會需要更多的專業知識體系,僅僅以銀行櫃員作爲銷售渠道,很難實現。從資金運用的角度來看,銀行系險企的資金運營相對保守,主要是固收類產品,因此受到利率下行的宏觀環境影響較大。

以中郵人壽爲例,其主要產品爲年金險、增額壽險,這類產品在日常銷售中經常被消費者視爲理財產品的替代品,更爲注重其理財屬性。而這部分業務對於險企來說,不僅業務價值率低對資本佔用消耗嚴重,且面臨着較大的到期付給壓力和流動性考驗。

鑑於種種因素,業內普遍認爲,銀行系險企想要“向死而生”,需要努力拓展更有價值的長期業務,並且在銷售端輔助更爲專業的銷售團隊。如何突破現有銀保業務模式,走出一條銀保業務新路子,纔是銀行系壽險公司的最大挑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