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系公募陸續交出盈利賬本,“偏科”問題加劇權益佔比再降
隨着近期上市公司財報季漸入高潮,公募基金公司上半年的經營情況也隨着股東中報的披露相繼亮相。作爲公募基金行業一大派系,銀行系公募以7%的公司家數管理着市場上近五分之一的基金規模,實力不容小覷。
從公佈的三家銀行系公募數據來看,得益於管理規模的增長,浦銀安盛基金、興業基金和鑫元基金上半年均實現盈利,前兩者的淨利潤超過1.3億元,但較去年同比有所減少;後者淨利潤增幅較大,規模距1億元整數關口僅一步之遙。
當前,銀行系公募基金有15家,其銀行股東類型涵蓋國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外資銀行。有業內人士分析統計數據後向記者表示,從整體看,大多數銀行系公募“偏科”問題進一步加劇,作爲短板的權益類產品管理規模有不同程度地縮水。此外,管理層不穩定、基金經理相繼出走等,也是部分銀行系公募機構所面臨的問題。
規模增長靠固收
截至8月25日,目前已有三家銀行系公募的財務數據得以披露。總體來看,這3家銀行系基金上半年全部實現盈利。浦銀安盛基金、興業基金和鑫元基金的營業收入均超過3億元,上半年各家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爲1.33億元、1.67億元、0.9億元。
不過,與去年同期相比,三家營業收入和淨利潤漲跌不一。浦銀安盛基金相較於去年同期營收下滑1.42%、淨利潤同比減少20.83%;興業基金兩項指標下滑尤爲明顯,分別減少18.2%、37.45%。鑫元基金則實現營收和淨利潤雙增長。
管理費收入是公募基金公司淨利潤的主要來源之一,雖然基金中報還未披露完畢,但從管理規模角度可以看到,大多數銀行系公募出現明顯增長,如鑫元基金的管理規模較去年同期增加了890億元。
從全市場範圍來看,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200家基金公司合計管理規模達31.01萬億元,除了還未發行產品的“新人”蘇新基金外,其餘14家銀行系機構的合計基金資產淨值爲5.78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755.67億元。
換言之,銀行系公募以佔比7%的家數管理着市場上近18.6%的基金規模,規模佔比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在這之中,中銀基金和永贏基金的規模增加最多,分別增加了1427.28億元、1364.94億元。
鑫元基金、上銀基金、招商基金、建信基金、工銀瑞信基金等5家公司則有超過500億元的增長。而民生加銀基金則是唯一規模減少的銀行系公募。今年二季度,該公司合計在管基金規模1479.86億元,較去年同期1552.94億元減少了73.07億元。
從細分數據來看,上述公司規模增長主要是來自固收類產品。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銀行系公募的貨幣市場型和債券型基金近一年的規模合計增加了9419.1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22.4%。
在業內人士看來,相較於非銀行系基金公司,銀行系基金公司在固收類基金產品的發展上有一定優勢。華北一位基金市場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年以來,他們公司的債基持營有明顯效果,規模增長較快。這是因爲在權益市場持續低迷的背景下,投資者風險偏好較低,資金爲求穩更傾向相對穩健的產品。
權益仍是“短板”
在業內,銀行系公募因可以背靠股東銀行的強大渠道和資源優勢,被戲稱爲含着“金鑰匙”出生的“富二代”。它們大多有“重固收輕權益”的特點,管理規模極爲依賴債券產品,而今年以來,權益類產品佔比進一步降低。
據第一財經統計,14家機構的權益規模平均佔比爲7.98%,去年同期這一數字11.55%。其中有9家公司的權益類產品(包括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下同)規模佔比不足5%,鑫元基金甚至不足1%,只有0.97%。
另5家權益規模較大的公司下滑更爲明顯,佔比最高的交銀施羅德基金將上限從30%拉低至20.48%,農銀匯理基金、招商基金、工銀瑞信基金則從百分之“20+”降至“10+”,民生加銀基金則從13.86%降至10.89%。
此前,在權益產品的發展大年時,公募權益類基金髮展進入“快車道”,銀行系公募也在改變傳統注重固收資產的形象,融入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的浪潮當中,這既是順勢而爲,也是形勢倒逼所迫。
“權益投資還在繼續培養中,也有挖角一些厲害的權益基金經理過來帶團隊,但(效果)還需要一定時間。”一位來自銀行系公募的業內人士說。此外,從公開採訪中也可以看到,多家公司曾表示會大力發展權益投資。
不過,目前來看,“富二代”們的權益類產品依舊是短板,多隻產品業績平平,規模縮水明顯。據第一財經統計,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銀行系公募的權益類產品規模減少了1650.11億元,同比減少兩成以上。
從管理規模上看,招商基金、交銀施羅德基金、工銀瑞信基金等公司的權益類產品規模近一年均減少200億元以上,但最新規模仍超過千億元,減少幅度在15%至26%之間。而部分權益規模僅有幾十億元至幾百億元的公司,則“縮水”更爲明顯。
如中加基金權益類規模從40.91億元降至20.42億元,規模減少了一半;浦銀安盛基金則從155.79億元降至96.58億元,同比下滑38%;鑫元基金近一年減少了12.03億元至20.21億元,“縮水”比例則在37.31%。
業績表現仍是基金投資人交易的重要理由。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23日,在銀行系公募旗下已有數據的800只權益基金中(僅計算初始基金),688只產品近一年累計回報爲負,佔比爲86%。
其中表現最差的鑫元清潔能源A近一年回報爲-44.09%,自2022年1月成立以來的累計虧損擴至64.43%。今年二季報數據顯示,該產品目前的基金規模只有不到6000萬元,已經瀕臨清盤邊緣。
若將時間拉至近三年,“受傷”更爲嚴重。在有比較數據的594只銀行系公募權益產品中,區間實現正回報的只有47只產品,佔比不到8%。其中,招商中證銀行指數A、建信滬深300紅利ETF、招商中證紅利ETF等6只產品的區間回報超過10%。
而在超過9成虧損的產品中,業績“腰斬”者達到69只。例如,業績墊底的民生加銀創新成長A和上銀科技驅動雙週定期可贖回A,近三年分別下跌73.1%、69.67%。年報數據顯示,二者均爲個人投資者所有,且最新的規模均低於5000萬元“警戒線”。
在低位震盪的市場行情中,正遭遇生存考驗的權益基金產品並非個例。目前,銀行系公募旗下規模低於5000萬元的基金共有153只,其中權益類產品數量有118只,佔比爲77%。在當前監管部門對“迷你基金”形成常態化監管的背景下,這些產品的生存選擇也擺在眼前。
銀行系公募發展不一
從2002年招商基金成立起,銀行系公募至今已有22年的歷史。按照第一大股東的類型來看,目前15家銀行系公募包括5家國有大型銀行、4家股份制銀行、5家城商銀行以及1家外資銀行。
目前,這15家銀行系公募所管理資產淨值合計超過8000億元的有3家,分別是招商銀行控股的招商基金(8908億元)、中國工商銀行控股的工銀瑞信基金(8167億元)、中國建設銀行控股的建信基金(8116億元),它們在行業的排名分別爲11名至13名。
中國銀行控股的中銀基金、交通銀行控股的交銀施羅德基金的規模則分別爲5980億元、5524億元。上述5家機構均在2002年至2005年較先成立。在2007年至2008年成立的浦銀安盛基金、農銀匯理基金、民生加銀基金,規模在1400億元至3800億元之間。
與其它類型銀行相比,城商行佈局公募基金的時間相對較晚,2013年4家城商行系公募基金公司先後成立,運行10多年至今發展情況不一。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寧波銀行持股的永贏基金,最新管理資產規模已達4929億元;上銀基金、鑫元基金的規模則在“2000+億元”,中加基金則在1464億元。
除2022年11月成立的蘇新基金目前未發行產品外,管理規模最小的是由恆生銀行控股的恆生前海基金,是唯一一家管理規模低於千億元的銀行系公募,其2016年成立至今的規模僅爲161.63億元。
“銀行系基金公司可以與母行在客羣、優質產品、投研策略、投顧服務、系統對接等多個領域形成更爲良好的互動關係。”一位頭部銀行系公募人士與第一財經交流時表示,另一方面,公司的風格、決策等或多或少受到股東的影響,部分機構更爲保守,獨立性和市場化運作情況有待提升。
近期,銀行系基金人士動盪頗多,高管、知名基金經理相繼離職、基層人員轉行出走等,頻頻引發市場關注。據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在已有在管產品的14家銀行系公募中,有9家出現高管變更情況;此外,基金經理近一年來離任數量有40位。
以鑫元基金爲例,今年6月1日,鑫元基金公告稱,公司原總經理張麗潔因個人原因離任,董事長龍藝代任。彼時業內有消息稱張麗潔的下一站去向可能是信達澳亞基金。不過,從目前從業資格信息來看,還有待確認。
此外,6月底和7月初,鑫元基金旗下基金經理陳浩和周穎相繼宣佈離任。8月13日,基金經理趙慧管理的多隻產品公告增聘基金經理。有知情人士告訴記者,趙慧已向公司提出離職,下一站仍是公募機構。目前,趙慧的在管規模爲847.32億元,佔公司公募管理規模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