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冠軍系列報導八-福華明鏡 跨足車用、建築領域
福華明鏡小檔案福華明鏡第三代-福華董事長黃悅書(右)、董事黃彬書兩兄弟,齊心協力,拚事業。圖/劉朱鬆
一位賣菜郎-福華明鏡企業第一代創辦人黃福來,國小畢業後,遠赴臺北賣菜,賺了不少錢,因從事手工制鏡的大姊,邀請其入股,沒想到,後來大姊退股,將事業轉賣給他,才譜出臺灣明鏡業界的傳奇故事。如今,福華明鏡家族經營由第二代三叔黃建新,輔導傳承至第三代-福華董事長黃悅書、董事黃彬書兩兄弟,並從原先的家用明鏡、車用後視鏡,再跨足建築玻璃等領域,開創公司營運新願景。
福華明鏡1945年在鹿港成立,家中排行老五的黃福來,取公司名字,是以其名字中的「福」命名。黃福來創業時,當時臺灣剛光復,戰後物資缺乏,當時只要能做出東西,在市場都很容易銷售,反而賣菜門檻並不高,很多人都可以做,但如果做工業產品,就會跟其他人不一樣。此一思維轉變,讓黃福來從原來賣菜,跨行制鏡的工業產品,這個嘗試也打開他人生另外一個機會。
黃悅書說,他爺爺當時制鏡技術基本上都是「土法煉鋼」,因成品率不高,加上制鏡主要材料-白銀很昂貴,所以營收不如預期,他爺爺的大姊最後將股權轉賣給爺爺。也因白銀很貴,爺爺總是要嘗試還原做壞的材料,有一次銀液調配失當的還原試驗中,這桶化學混合物發生爆炸,導致他雙眼失明,這也成爲其人生一大憾事。
福華第二個轉機是1960年以後,他父親黃建榮剛退伍回到公司服務,認爲若一直用手工制鏡,跟大家技術條件都差不多,無法與競爭對手做出差異化;後來,學歷高且日文流利的祖母,透過管道找到日本大阪的「制鏡專家」。
黃建榮母子倆還聯袂赴日本請益,尋求更高技術,日本專家當時只簡單對他們介紹機械制鏡過程,並畫了一張簡圖,黃建榮回臺後,按照攜回的簡圖,1976年自行摸索組裝完成自動制鏡機,成爲當時全國第一部水平式鍍鏡設備,從此拉開與競爭對手的差距。
福華1982年成立車鏡廠、1983年成立車用鏡片廠,跨足車鏡領域,當時車廠客戶包括福特六和、三富、羽田、大發及裕隆等車廠。1980、1990年代是「臺灣錢淹腳目」年代,住宅、辦公大樓愈蓋愈多,對於建築玻璃需求與要求,愈來愈高,福華又趁勢跨足建築玻璃。
另一個轉捩點,福華2003年在大陸上海嘉定設廠,成爲公司大陸華中地區第一個工廠。其設立的緣由,是福華第二代黃建榮與其胞弟討論後認爲,與其跟歐美OEM大廠拚「汽車後視鏡總成」,還不如改做後視鏡的「關鍵零組件-彎曲鏡片」。
沒想到,此策略奏效後,福華在大陸市場後視鏡的「彎曲鏡片」前景看好。歐美汽車零組件公司,知道福華可提供後視鏡的彎曲鏡片,在彼此競爭關係已不存在之下,很快就變成供需客戶關係,進而開啓公司另一個事業部門。
福華2006年在江蘇南京,成立福彬汽車零部件(南京)有限公司,主要股東包括福華、日本知名汽配公司,及臺灣知名股票上市汽車零件公司共同投資,往來車廠客戶爲馬自達汽車,由黃悅書三叔黃建新負責營運。
黃悅書透露,福華接下來計劃將前往東南亞設廠發展,最大考量是全球主要車廠都在泰國設廠,公司計劃在泰國北柳府設廠,由胞弟黃彬書負責籌設事宜,希望明、後年設廠,就近供應日系及歐系當地車廠的車鏡;另也將交給重型機車的哈雷、寶馬(BMW)機車及杜卡迪(Ducati)等客戶的車鏡,以期在東南亞車鏡市場闖出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