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煤而興的銅川,現在怎麼樣了?
作者|饃大師 出品|夾饃星球
1980年,21歲的陝北小夥子王天樂,遇到了好事:他被招工到銅川礦務局下屬的鴨口煤礦。從農民,變成了一名工人。
這事得多虧他的哥哥幫忙,找關係要到了一個招工指標。因爲,哥哥是作家路遙,剛剛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名氣正盛。
5年後,路遙寫作《平凡的世界》,書中孫少平的原型,就是王天樂,人生歷程也是從農民到礦工。
看起來挖煤並不比種地輕鬆,甚至更累,更危險。但工人的地位、待遇,卻遠遠高於農民。
爲了寫作,路遙還到銅川礦務局體驗生活,去的就是他弟弟當年工作的煤礦,並親自下井挖煤。
那時候,銅川礦務局是西北最大的煤炭企業,整個銅川市也是在礦務局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路遙在鴨口煤礦
在陝西省10個地級市中,銅川市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它的面積僅388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70多萬,均排在全省最後。要知道,倒數第二的延安,人口也有236萬。
但因爲在工業上的巨大貢獻,銅川的地位曾經僅次於省會西安。一個簡單的例子,銅川的車牌開頭爲“陝B”。
它的誕生和發展,是現代社會以工業爲軸心的集中映射,但受益於資源,也受困於資源。
銅川,走過了一條怎樣的路?又能往何處去?
銅川市位於關中平原和陝北高原的交界地帶,自古爲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金鎖關就位於銅川,楊家將曾在此抗擊遼軍。
目前,它的行政區劃是三區一縣:王益區、印臺區、耀州區、宜君縣。王益區和印臺區就是以前的老城區銅川縣,耀州區以前是耀縣,所以銅川相當於由三個縣組成。
△銅川市行政區劃,位於咸陽、渭南、延安三市之間
春秋戰國時期,銅川屬於秦國,始皇統一中國後,建都咸陽,這裡屬於京畿之地,由內史管轄。
西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設置了祋祤(duì yǔ)縣,也就是耀州區的前身。所以,銅川市三縣中,耀縣的建制歷史最早。今天在耀州區小丘鎮有祋祤宮遺址。
三國時期,原本位於甘肅慶陽的北地郡和泥陽縣,向東遷徙,落腳祋祤縣。祋祤縣因而改名泥陽縣,並作爲北地郡的郡治,成爲地級行政機構。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在泥陽縣北邊設置銅官縣,因爲當地是銅官水衝擊出來的一片平地,叫銅官川。兩座山夾一條峽谷,綿延數十里,即今天的王益區、印臺區。
△王益區政府
同時,也在宜君水(今沮水)邊設置了宜君縣。所以,銅川和宜君兩縣建制時間相同,當時都屬於北地郡。
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銅官縣改名同官縣。一種解釋是,境內兩條河流沮水河與漆水河流到一起,是爲“同”。
隋朝建立後,改泥陽縣爲華原縣。到隋恭帝義寧二年(618年),又設置了宜君郡,轄宜君、同官、華原3縣,郡治設在華原。
這三個縣,恰好就是今天銅川的三個縣。所以,銅川在歷史上曾經就是完整的地級行政建制,當然面積和今天是不同的。
唐朝時,宜君縣被分出去,改屬北邊的坊州(今延安黃陵縣),而同官縣和華原縣改屬京兆府,和關中地區成爲一體。
唐朝末年,軍閥割據,公元904年,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在華原縣設置耀州,延續了數百年,一直到清雍正三年(1725年)耀州升爲直隸州。
耀州最風光的時候,下轄華原、同官、富平、三原等6縣。銅川的歷史名人,比如唐代書法家柳公權、北宋大畫家范寬,都出生自華原縣,也就是耀州人。
△北宋時期的耀州
因爲歷史悠久的原因,到了民國二年(1913年),華原縣以州代名,改稱耀縣。經歷了祋祤、泥陽、華原後,耀縣之名終於確定下來。
1946年,因爲同官與潼關音同,容易混淆,改爲銅川縣。這一年距離銅川在北魏建縣(446年),恰好1500年。
但這次改名,造成了另一個誤解——很多人以爲“銅川”產銅,其實並沒有。還有人把銅川和寧夏的銀川搞混,寄到銅川的快遞,發到銀川去了。
因爲銅川的名字太年輕,作爲“千年古邑”的耀縣人,在介紹自己時,會說是耀縣的,不會說是銅川的。
確實,在這1500年間,銅川縣隸屬於隔壁的宜州或耀州,只是到了現代,隨着資源時代的到來,它的地位一下子躍升了。
建國初期,銅川縣曾屬於咸陽,後來又由省政府直接領導;耀縣先是歸屬咸陽,後來又劃給渭南;而宜君縣屬於延安,還曾與黃陵縣合併。
1958年,國務院會議通過,撤銷銅川縣建制,成立銅川市,並將渭南的富平縣、耀縣的行政區域及宜君縣的部分地方併入銅川市。
△銅川市成立
正是因爲銅川有煤礦,對於建國初的經濟發展來說太過重要,經濟實力上僅次於西安,政治地位也就相應提高,成爲陝西的第二個地級市。
但到了1961年,富平縣、耀縣又恢復建制,銅川市也改屬渭南管轄,成爲縣級市。這段時期不長,1966年,銅川再次改爲省轄市。
改革開放後,在發展經濟的大趨勢下,作爲工業重鎮的銅川市,地位凸顯。1980年,耀縣再次劃給了銅川市,並且還有渭南蒲城縣的4個鄉。
1983年,延安的宜君縣也劃歸銅川市。至此,銅川市擁有了三縣的格局。
△銅川市地圖(地圖帝)
2000年,銅川市城區更名爲王益區,傳說隋唐時期有一位益王在此生活,同時郊區更名爲印臺區。隨後,2002年,耀縣更名爲耀州區。
銅川老城區受限於地理條件,兩邊都是山坡,城市只有兩條馬路,城建沒法擴展,於是2003年,市政府駐地從王益區搬到了耀州區。
兜兜轉轉,耀州又成爲了地級行政機構的治所。
爲此,近年來有人倡議將銅川市改爲耀州市,既契合實際,也增加文化內涵,未來也不是沒有可能。
銅川因爲地處渭北石炭二疊紀煤田分佈帶上,被稱爲“渭北黑腰帶”。
早在北宋時期,當地在燒製瓷器時,就以煤爲燃料。到清代,銅川已有煤窯30多處。但這期間屬於原始採煤階段,靠人工鎬挖,柳筐裝載,騾馬外運,不成規模。
到了民國時期,國民政府曾組織地質研究員,對渭北礦產情況進行勘察。隨着隴海鐵路的開通,一些西安的實業家,也從東部購進機器設備,在銅川建立起私營煤礦公司。
抗日戰爭爆發後,因爲東部省份相繼淪陷,晉、冀、豫煤炭無法運入,同時大批工廠內遷,導致陝西關中遭遇能源危機,迫使政府開發本省煤炭資源。
1939年,陝西省政府和隴海鐵路局決定合資興辦“同官煤礦”,礦區分佈於同官縣城周圍、漆水河兩岸。1940年,同官煤礦開始出煤。
△同官煤礦舊址
同時建設了鐵路運煤專線“鹹同鐵路”,即咸陽至同官,與隴海線相連。1942年,鹹同鐵路全線通車,使得煤炭可以便捷地到達關中各城市,極大緩解了能源危機。
發展到1946年高峰時,同官煤礦累計共有井筒12個,機器設備20多臺,年產量超過20萬噸,是西北地區最大的、唯一具有現代化採礦雛形的煤礦。
隨後進入解放戰勝時期後,因戰亂原因,煤礦管理也混亂,產量下降近一半。
解放後,同官煤礦由西北局接管。1953年,在公私合營浪潮中,同官煤礦與私營的同福、同泰兩礦合併,組建成立“銅川煤礦”。
1955年,銅川煤礦改組爲銅川礦務局,是國家“一五”計劃的重點企業,銅川煤炭產業開始起飛。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中,就包括在銅川建造的現代化煤礦“王石凹煤礦”。
△銅川礦務局成立大會
爲建設銅川礦務局,從全國各地調動人力,尤其是東北,援助了大批技術人員。還有很多從清華、哈工大畢業的相關專業高材生。
1954年,銅川縣僅有城鎮人口2.85萬人,1958年撤縣改市後,市區人口增加到18.9萬人。
銅川市原住人口,很多是1940年代從河南逃荒而來,成爲煤礦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河南話便成了礦區的官方語言,到處瀰漫着“中不中?”“中”。
有工人回憶當時的工作情景:
“礦工們頭戴着藤條編織的配有礦燈的安全帽,身穿黑色笨重的棉襖棉褲,腳蹬黑色長筒膠鞋,腰間皮帶上掛着充電的硫酸盒,站在罐籠裡下井採煤。”
難怪路遙曾說:“只有在井下生活過的人,才懂得陽光的價值。”
位於紅旗街的礦工俱樂部是大家在勞累之後休閒的地方,聽戲、看錶演、看電影……因河南人多,工人們普遍喜歡聽豫劇。2015年,銅川籍相聲演員苗阜、王聲,曾回到礦工俱樂部演出。
但銅川不只有煤礦,還有很多其他工廠。
1957年,蘇聯在耀縣援建了“國營耀縣水泥廠”,也是“156項工程”之一。引進了東德的機械設備,1959年正式投產,年產水泥超30萬噸,機械化程度居全國水泥廠之首。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實驗時,建造的破壞性實驗房子,用的就是耀縣水泥。所以,除了煤炭外,以水泥爲主的建材工業也是銅川的經濟支柱。
△耀縣水泥廠
進入1960年代,在三線建設時期,銅川的山溝溝裡又建造了不少軍工項目。比如,銅川新源機械廠(代號762廠),生產中波廣播發射機;陝西省東風機械廠(代號337廠),生產迫擊炮。
但銅川的核心還是煤炭,到1985年,經過30年建設,銅川礦區已形成一個設計年生產能力1000萬噸的大型礦區,煤炭產量佔全省42%,幾乎一半。
全市有人口33萬人,其中煤炭職工就佔24萬人。
1980年代中後期,是銅川的高光時刻,有人形容城市當時的情景:
“銅川市的十里長街,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熙熙攘攘,繁華似錦。山川原谷,井架鐵塔,高聳雲霄,隆隆絞車,把地層深部的煤炭提到地面……”
銅川之於陝西,就相當於東北之於中國。所以,它有個外號“小東北”。
△1990年的銅川街頭
作爲一座資源型城市,其問題也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凸顯,高光的面積越大,陰影就越大。
一個是產業結構單一,工業佔社會總產值60%以上,重工業又佔工業的80%以上,這就導致發展不平衡,年輕人就業出路少。
二是生態系統惡化,環境污染嚴重。1978年全國第一次環境保護展覽會,銅川就是18個重點污染的城市之一。到了1990年代初,銅川污染超過國家二級標準10多倍。
1993年,中央電視臺《中華環保世紀行》欄目稱銅川爲“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
因爲常年地下開採,造成地質環境變化,銅川還常發生滑坡、塌陷事故。
地上被煤塵覆蓋,地下被掏空,銅川不得不做出改變……
雖然說銅川是一座工業之城,以資源爲生,但因爲建城歷史悠久,其實也有着豐富的人文資源,其獨特性不亞於陝西其他地級市。
一個是玉華宮。
位於今天銅川市印臺區的玉華山麓,建於唐朝初年,最初叫仁智宮,是北鎮突厥的指揮中心,也是皇家避暑勝地。
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李淵攜李世民來此避暑,留守長安的太子李建成企圖發動宮廷政變,但沒有成功,不得已來到仁智宮請罪,被扣押。
兩年後,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殺死李建成,順利繼位,是爲太宗。貞觀21年(647年),唐太宗將仁智宮改名爲玉華宮,擴建裝修,成爲唐朝四大避暑勝地之首。
△玉華宮景區
在這裡,唐太宗曾召見高僧玄奘,詢問譯經情況,並令上官儀宣讀“大唐三藏聖教序”,宣揚佛法。
玄奘也非常喜歡這處幽靜的地方。高宗李治繼位後,把玉華宮改爲玉華寺,玄奘便從長安的慈恩寺搬到這裡,翻譯佛經,並最終在此圓寂。
玄奘一生譯經1335卷,其中680多卷是在玉華寺所譯,佔二分之一。所以,玉華寺在佛教界有着重要地位。1999年,第二屆國際玄奘學術研討會,便選擇在銅川舉行。
一個是耀州青瓷。
唐代時,在銅川縣創建了一處青瓷窯,是唐三彩的重要產地。北宋時,磁窯達到鼎盛,《同官縣誌》記載:“南北沿河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謂‘十里窯場’是也。”
因爲同官縣屬於耀州,所以瓷器被稱爲耀州瓷,位列宋代六大窯系之一,也是北方最大的青瓷窯口。它的顯著特點,就是採用了當地的煤爲燃料燒製。
△耀州窯北宋青瓷刻花牡丹紋瓶
元末明初,因爲戰亂原因,耀州瓷場停燒,諸多的瓷器、工具、工場,被歷史的塵土掩蓋。
不過,銅川的制瓷業並未消亡,而是東移到了20公里外的陳爐鎮(今銅川市印臺區),延續至今,號稱“千年爐火不滅”。
19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銅川市黃堡鎮挖掘了一處瓷器窯址,經考證,便是著名的耀州瓷。這一考古發現,被評爲20世紀陝西省十大考古發現。
經歷多次挖掘,出土了各時期的陶瓷標本達到數百萬件。爲收藏、展示這些文物,彰顯銅川悠久的瓷器文化,1994年,在遺址上建成了“耀州窯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耀州窯博物館
耀州窯博物館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古陶瓷遺址專題博物館,銅川市也充分利用這獨一無二的資源,曾舉辦“耀瓷文化旅遊節”。
三是藥王故里。
銅川的名人很多,比如柳公權、范寬等,但對民間來說,名氣最大的是“藥王”孫思邈。畢竟是上了歷史課本的人。
孫思邈出生於南北朝時期的華原縣(今耀州區)五臺山,幼時多病,成年後立志學醫,一邊鑽研古典醫學,一邊遊歷全國,遍尋民間藥方,寫成了30卷《千金要方》。
這是中國最早的臨牀醫學百科全書,總結了唐代以前的醫學成就,奠定了中醫倫理學基礎。
孫思邈淡泊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都曾召見他,請他做官,被他拒絕。晚年,他隱居家鄉的山裡,採集草藥,研究藥物學。
關於他的壽命,有的說是101歲,有的說是165歲,已無法考證,但也不重要,它寄寓的是民間對於醫者長壽的願望。
△藥王山夜景
因爲民間尊稱孫思邈爲“藥王”,他家鄉的五臺山,長期被稱爲“藥王山”,並在清光緒25年(1899年)載入《陝西全省輿地圖》中,成爲正式名。
山上建有藥王大殿,塑有3米高的藥王孫思邈彩像,常年香火不斷。
除了這些歷史人文景觀外,銅川的城市也有一些有意思的現代景觀。
比如,曾經作爲西北地區第一個現代機械化煤礦的王石凹煤礦,2015年關停後,改造成了“王石凹煤礦工業遺址公園”。
在這裡能瞭解到銅川礦業發展史,看到大批的蘇式風格建築羣,礦井也被改造成地下探秘項目。
而在路遙體驗過生活的啞口煤礦,大門上掛起了橫幅“路遙名著《平凡的世界》誕生地歡迎您”,並且還修建了“鴨口路遙文化展館”。
可見,銅川還是非常善於利用名人和歷史文化做文章的。
銅川因煤而興,但是資源總有枯竭的時候,當達到巔峰,也就要焦慮了。
早在1990年代的時候,銅川礦務局下屬的一些煤礦,就因爲開採殆盡,不得不關停。工人下崗,曾經熱鬧的礦區,變得和大山一樣沉寂。
2002年後,隨着煤炭黃金時代的到來,銅川看似再次迎來發展契機,但這時候它的地位,讓給了陝北的榆林。
因爲在神府煤田發現了巨量的優質煤,且開採難度遠遠低於銅川,銅川的煤炭地位極大減弱。
但銅川人自己沒有就此自暴自棄,在轉型的陣痛中,堅持往前走。
2008年,按照陝西煤業上市要求,銅川礦務局改組爲銅川礦業有限公司,隸屬陝煤集團。
△銅川礦務局
2009年,銅川市被確定爲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銅川煤炭的發展戰略根據全省煤炭工業佈局,調整爲:“收縮東區,發展北區,做強非煤產業,重點向陝北轉移”。
銅川市進入產業全面轉型時期,關掉大量地方煤礦,退出產能,進行產業升級改造。
除了煤炭外,銅川的水泥產業,也一直在調整。
1996年,耀縣水泥廠發起組建陝西秦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碼:600217),是陝西省首家上市建材企業。2002年組建爲秦嶺水泥集團。
2013年,銅川提出“全面拆除落後水泥生產線,對全市水泥企業實施脫硫脫硝改造,從當年起不再新建水泥生產線”,全市水泥企業從30家減少到6家。
在此背景下,2015年,中國再生資源開發有限公司成爲秦嶺水泥集團的控股股東,股票代號改成“中再資環600217”,公司業務由水泥的生產與銷售變爲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回收與處理。
如今,中再資環是銅川唯一的上市企業,市值約60多億元。
△綠化後的銅川
工業轉型,受迫於經濟趨勢,也受迫於環境。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銅川就把生態保護工作作爲重中之重,大量植樹造林,改善環境。
新世紀後,銅川提出了“煤城產煤不燒煤”的口號,在城區推行“煤改氣”“煤改電”,以清潔能源代替傳統燃料。2017年銅川市實現燃煤鍋爐全域“清零”。
經過大刀闊斧改造整頓,現在的銅川市,已經不是當年的工礦之城和污染之城了,而是成爲生態型城市,每年的藍天數量位居陝西前列。
在工業轉型升級之時,銅川的其他產業地位上升,也有了新的發展勢頭。
比如在農業方面,銅川蘋果和銅川大櫻桃,已經是遠近聞名的水果品牌。在形象設計上,結合了“藥王葫蘆”的概念,主打生態、養生定位,很有特色。
△銅川水果品牌
旅遊也是銅川發展的重點產業,主推玄奘文化、煤城文化、藥王文化、耀瓷文化等歷史內涵,在疫情之前的2019年,銅川文化旅遊綜合收入突破160億元,全年接待遊客2492萬人次。
1978年,銅川的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爲9.4:67.8:22.8,工業佔據絕對主導地位,但是到了2019年,比例變化爲7.6:36.8:55.6。工業減弱,第三產業提升明顯,說明城市轉型初見成效。
儘管如此,銅川接下來的發展命運,也不容樂觀。
銅川畢竟還是一座小城,70萬人口中,60歲以上人口占比21.63%(全省比例是20.5%),人口老齡化程度嚴重。而年輕人多選擇外出工作,很難留在本地。
人口支撐不足,發展動力也就不足,再加上面積小,很難有騰挪的空間。
好在這幾年,銅川的交通,正迎來新的局面。
銅川雖然通火車較早,但主要是貨運,客運還是靠公路。1993年,隨着鹹銅高速公路建成後,鹹銅鐵路停止客運業務,銅川成了全省唯一不通客運火車的地級市。
2021年,在對鹹銅鐵路進行電氣化升級改造後,西安到銅川開通了“復興號”動車組,結束了銅川近30年不通客運火車的歷史。
△新修的銅川車站
如今,西延高鐵正在建設,開通後,銅川到西安的通勤時間僅半小時,將極大地促進兩城之間的連接,便於將銅川納入西安都市圈一體化融合發展體系中。
銅川的發展,還是需要緊密靠向西安,藉助西安的政策、科研、教育等勢能,配合發揮自己的優勢,即“陝西製造、銅川配套”“西安研發,銅川轉化”。
近年來,銅川利用製造業和鋁的優勢,發展精密零部件加工產業,是比亞迪的重要供貨商。
銅川很小,沒辦法比規模,那咱就比精緻,不求全,不求大,求精。
精而美,未嘗不是一條好的出路。
【原創文章,禁止抄襲和短視頻搬運剪輯,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