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是怎樣產生的,誰弄清了這個根源?

萬有引力是艾薩克·牛頓發現的,他的這個理論於1687年發表在自己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著作中,萬有引力定律表述爲:F=GMm/r^2。

這裡的F就是引力大小,單位爲牛頓,符號爲N;G爲引力常量,是在地球上1公斤物體質心相隔1米的引力,約爲6.67×10^-11 N·m^2/kg^2;M和m表示發生引力的兩個大小物體的質量,單位爲千克,符號爲kg;r爲發生引力的兩個物體質心之間距離,單位爲米,符號爲m。

這個公式的意思就是說,引力大小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與引力發生的兩個物體之間距離平方成反比。通俗的說就是質量越大,引力就越大;而距離越遠,引力就越小,且呈指數級衰減。

這個公式也明確了引力是由質量引起的,就是宇宙萬物,只要有質量,就會產生引力。但在牛頓力學中,質量只是物體的慣性質量,是與時空無關的孤立存在,因此雖然發現了質量會產生引力,但無法解釋爲什麼質量會產生引力。

愛因斯坦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創立的狹義相對論解決了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問題,並論證了運動會改變時間和空間,讓時間具有膨脹效應,空間具有尺縮效應,顛覆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而且還論證了質量和能量的等效關係,得到了著名的質能方程:E=MC^2。

後來,愛因斯坦又在廣義相對論中論證了質量會導致時空彎曲,而引力的本質就是時空彎曲導致的現象。這樣,既修正了牛頓絕對時空觀導致的許多力學誤差,又找到了引力發生的根源。

那麼,爲什麼質量會導致時空彎曲呢?這是因爲時空就像一張看不見的大網,當然這張網並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當具有質量的物體進入這個大網時,就會壓迫這個大網發生凹陷,質量和運動能量越大,這個凹陷就越大。

有科學家採用一張拉緊的牀單來表示時空,在這個牀單上放上質量大小不同的各種球,人們就會發現質量越大的球會在牀單上壓下更深的凹陷,而質量小的球靠近這個凹陷就會掉落下去。雖然牀單不能表現出立體的時空,但比較形象的說明了質量是引力的來源,而且質量越大引力就越大。

這就是時空彎曲,人們把被大質量天體導致的這種時空彎曲稱爲時空陷阱或者時空漩渦,小質量天體接近這種時空旋渦,進入了大質量天體的勢力範圍,就會有被吸入漩渦的趨勢,表現出來的現象就是相互吸引的萬有引力現象。

就連每秒30萬公里的光,在經過大質量天體時,其行走路徑也會發生偏轉,這種偏轉正是順着時空漩渦的渦環線經過,如在太陽後面的恆星光線經過太陽附近時,被太陽引力拉彎,日食時會被我們觀測到。

這正是100年前的1919年,英國天文學家亞瑟·愛丁頓率領一支遠征隊,不遠萬里到非洲西海岸追逐日全食,觀測證實了星光經過太陽發生的偏轉,與愛因斯坦的時空彎曲理論相符,從而向全世界宣佈了這個偉大理論的正確,引起了世界科學界的轟動,並讓人類文明從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所以,引力是一種現象,本質是時空彎曲,是質量對時空導致的彎曲形成的一種現象。牛頓與愛因斯坦理論的差別是前者發現了這種現象,後者找到了形成這種現象的根源。

時空通訊原創文章,請尊重作者版權,感謝理解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