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出神片,這反轉絕了

系列大賣超20億的“誤殺”系列第三作《誤殺3》前段時間已官宣殺青,將於年末賀歲檔上映。

劇情縝密、燒腦反轉、情緒拉滿已成系列的標誌風格,首作《誤殺》更是一部難得的翻拍佳作,也讓很多觀衆感嘆原版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在劇本原創力上的強大。

《誤殺瞞天記》IMDb評分8.2

今年上映的又一部燒腦印度犯罪片,則再度引起了當年如《誤殺瞞天記》一樣的話題度:同樣高能的劇情反轉,同樣刺激的懸疑氛圍,同樣動人的親情暗線……

來看看這部豆瓣評分8.4,直接打進IMDb TOP 250的年度黑馬新作——

《因果報應》

《因果報應》以一樁古怪的入室搶劫案爲原點展開:

主人公馬哈拉吉來到警察局報案稱,有三名劫匪趁夜闖入他家;他們毆打併制服了馬哈拉吉,但卻離奇地只搶走了家中的一個垃圾桶。

在接警的探員的再三追詢下,馬哈拉吉仍舊一口咬定家中只有一個平平無奇的垃圾桶失竊。

被拒絕立案後,馬哈拉吉在警局大耍無賴,把警局攪得雞飛狗跳。

這種無理取鬧的行爲很快就爲報案人馬哈拉吉招來了一頓無情的重拳出擊,但是他非但沒有就此退縮,反而發動“鈔能力”,向警方給出了50萬印度盧比的高額懸賞。

在豐厚酬金的驅策下,警方終於能冷靜下來聆聽馬哈拉吉的訴求。

在馬哈拉吉的故事中,那個被劫走的垃圾桶承載着一段不尋常的往事:

當年家中遭遇事故,正是這個鐵皮垃圾桶從架子上掉下來,奇蹟般地罩住了年幼的女兒,才使她免遭災難。

自那以後,馬哈拉吉就將這個垃圾桶供奉起來,父女倆給它取名爲“拉希米”,將其視爲家中的守護神。‍

馬哈拉吉對垃圾桶的視若珍寶讓警方犯難。同時,對於那三名不速之客爲何要搶走一個普普通通的垃圾桶,警方更是絞盡腦汁也找不出合理的犯案動機。

破案困難重重,想要拿下懸賞,警方只能另闢蹊徑,採取一些非傳統手段。

他們跑遍五金市場,企圖製造一個與失竊垃圾桶完全相同的複製品,以此瞞天過海地糊弄馬哈拉吉。

警方還聯繫了一名長期合作的線人僞裝成當天的劫匪頂罪,從而營造出人贓俱獲的假象。爲了更逼真還原,警方甚至又找到馬哈拉吉重新做了一遍更詳細的筆錄,確保在最終的現場指認環節不會出現任何破綻。

但讓人意外的是,在裝模作樣的現場指認環節之後,曾經爲了追兇大費周章的馬哈拉吉,卻選擇撤案並和假小偷達成了表面上的和解。

故事發展到這裡,看起來就是一個無厘頭的黑色幽默,加上一幫爲了賺錢而造假證據的貪心警察。

但故事真的這麼簡單嗎?那個神秘的垃圾桶,究竟藏着什麼秘密?

其實上面這些都是我們看到的“故事A”,是 馬哈拉吉自己講述的故事,事實上還存在一個“故事B”,也就是真實的故事。

在那天晚上,其實被襲擊的並不是馬哈拉吉自己,而是他只有十幾歲的女兒,三個匪徒不僅攻擊了年輕的女孩,還侮辱了她。

爲了找到侵害女兒的兇手,同時保全女兒的名聲,更重要的,是爲了親手結果這幾個混蛋,馬哈拉吉才精心計劃了謊言,開始了尋找兇手的過程。

直到氣氛最緊張焦灼的那場現場指認中,失主和嫌疑犯和解後,警長瓦拉達拉傑仍舊咄咄逼人地不停質問馬哈拉吉:“你真的原諒眼前的人‘所有’的罪行嗎?”

在一遍遍得到肯定的回答後,壓抑不住怒火的警長終於講出了擲地有聲的那句“即使他強姦了你的女兒?”

到此,整個案件的內幕這才被撕開了一個大口子,警察原來早就發現了馬哈拉吉的企圖,他們選擇了站在正義一邊,默許了馬哈拉吉的復仇。

而隨着馬哈拉吉一個一個解決掉仇人,一步步逼近兇手,我們會發現在一切看似單純的善惡對立之後,原來還有一個更加複雜和唏噓的故事……

《因果報應》以非線性的敘事結構,將大量零散的片段編織進垃圾桶失竊案的主線裡。

隨着劇情的深入發展,這些伏筆和線索都漸漸交匯在一處,在一系列出人意料的反轉中,拼湊出這樁荒唐的失竊案所掩蓋的極具戲劇性和宿命感的殘酷真相。

片中最大的反轉當屬主人公馬哈拉吉的人設,“老實人”外表之下的他被塑造成了一個“John Wick”式的殺神。

馬哈拉吉精心策劃了針對強姦犯的復仇行動,而垃圾桶失竊案只不過是他周密計劃中的一環。

馬哈拉吉的追兇之路貢獻了不少讓人耳目一新的動作打鬥場面,精心編排的血腥戲展現了寶萊塢對暴力美學的獨特見解。

“憤怒的父親”是復仇題材中非常常規的一類主角,這一經典範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又有不同的演繹:

連姆·尼森主演的“營救系列”塑造了好萊塢特色的“超級英雄”式的前特工父親,而拍出《老男孩》《彷徨之刃》等作品的日韓電影更聚焦父愛和人性在復仇重壓之下的壓抑、扭曲乃至崩潰。

國產犯罪片近年來的創作則更側重於探討謎團之下的社會議題、原生家庭話題。

今年暑期檔上映的《默殺》在復仇故事中編織了校園霸凌、家庭暴力、兒童性侵、宗教洗腦等社會焦點,卻因爲元素太滿不夠深入而口碑兩極分化。

更早上映的《涉過憤怒的海》將矛頭對準“憤怒的父親”自身,從爲女兒復仇的故事線延伸出對原生家庭創傷的思考以及對傳統父親形象的解構。

相比較下,《因果報應》更直白地將復仇這一核心事件,導向了法外正義的伸張。

馬哈拉吉手刃仇人後帶着女兒重新迴歸平靜的生活,這樣的happy ending無疑給觀衆帶來了一種非常過癮的情感體驗; 這一過程中警長的微妙立場和暗中助力更大大滿足了世俗善惡觀中“法不外乎人情”的期待。

此處設定與改編自“德里黑公交案”的《一個母親的復仇》有異曲同工之妙,後者結尾警察、惡人與復仇母親三人的對峙中,警察最終選擇將手中的槍交給母親並說“如果你要殺了他,就用這把最合適的槍”。

《因果報應》等犯罪懸疑片之所以敢於直面並探討這些灰色地帶的敏感話題,得益於印度電影界相對寬鬆的創作尺度。

這種開放性上也爲寶萊塢電影提供了更廣闊的創作空間,在傳統歌舞片之外,犯罪懸疑、古裝歷史、時裝動作等都已成爲能夠打入全球市場的強勢類型片。

這部劇本設計精彩的《因果報應》,會不會被國內創作者翻拍或借鑑呢,接下來一起揭曉。

注: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豆瓣及網絡,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