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愛經》是夫妻枕邊書,還是修行指南?
本文共計:2719字,9圖
閱讀預計:7分鐘
古代經典《愛經》在印度不是禁書,且有多個版本。
在各大書店裡,《愛經》通常與社科類圖書擺放在一起。
我購買的英文版是由阿南德與戴恩合作編譯的。封面上寫着這樣一段話:“此書是依據古印度典籍編譯而成的愛情學,供研究人員進行學術探討。此書銷售僅限於學者和研究生,特別是研究印度學、心理學、社會學和醫學的人員。”
這意味着讀者需要具備宗教歷史和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
《愛經》的要旨和成書年代
古代典籍《愛經》開宗明義,指出人生主要由正法、功利和欲樂三部分組成。
正法(dharma)代表着信徒的宗教義務和職責;功利(artha)指的是社會和物質財富;欲樂(kama)是通過五官所獲得的快樂。
古代經典主要由經、律、論組成。“經”是綱領性典籍。古印度人以“經”的形式來研究性和情愛,說明了其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
當信徒經歷了功利和欲樂層面後,才能真正理解何爲正法。唯有正法主宰心靈後,才能完成解脫,這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根據印度教的教義:人生也分爲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所側重。
少年主要把精力放在學習知識和讀經上;青年人要進入婚姻,繁衍後代,享受欲樂。
夫妻在膜拜大神的同時,還要儘可能獲取物質財富。在進入老年後,就應該爲解脫塵世做心理準備。
傳說《愛經》是由筏磋衍那編撰而成。最早版本由生主(Prajapati)撰寫,他制定了人類社會生活的準則,共一萬篇。
經過歷代婆羅門學者的註釋和精簡後,最後由筏磋衍那濃縮爲150篇,分爲7章。
阿南德與戴恩編譯的《愛經》
印度學專家溫迪·多尼格(Wendy Doniger)對不同版本進行了勘校。
他認爲《愛經》大約在公元225年至公元3世紀下半葉成書,因爲書中提到了阿比拉斯和安得拉斯王朝(Abhiras and the Andhras Dynasties)。這是印度歷史上兩個王朝並存的時代。
也有學者認爲《愛經》成書於公元5世紀。
《愛經》引用了迦梨陀娑的詩句,書中內容也折射出了當時貴族階層的思維方式、生活情趣。唯有笈多王朝的黃金時代才造就了這種奢靡生活。
《愛經》最初刻寫在棕櫚葉上,串聯成書。隨着雕刻技能的完善,國王和貴族把《愛經》雕刻在神廟外側。
有學者認爲卡朱拉赫神廟羣上的雕刻,便是《愛經》的圖解。在大部分石雕中,仙女肢體的曲線帶着大自然的靈動,身上的複雜配飾增加了律動感,讓人感受到肉體內的噴張活力。
卡朱拉赫神廟羣於1986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卡朱拉赫神廟羣的外側石雕中,還有很多男女擁抱、接吻和交媾的姿勢。這些石雕體現了世俗層面的感官刺激。
神廟內部卻幽暗神秘,簡潔樸素。牆壁上雕刻着蓮花紋。
中心位置安放着溼婆林伽。它代表着印度教的最高真實,也是生命創造與繁衍的象徵。
在走進神廟後,一名教徒就是從世俗層面進入到了精神中心,也意味着生命的洗禮和再生。
生命繁衍不僅是輪迴的軸心,也是人生修行的一部分。那種對生命的渴望和熱情,逐漸轉化成了虔誠信仰和行動。
神廟內的溼婆林伽和朝拜者
印度河文明曾經流行“大地母親崇拜”,進而延伸爲“性崇拜”,最後形成了滲透着宗教元素的性愛文化體系。
當英國的東方學家理查德·伯頓爵士在1883年翻譯出版了《愛經》後,他們發現《愛經》的性心理描述竟然如此超前。
此後,歐洲學者從心理學、性學和社會學等角度來研究《愛經》,僅英譯本就有20多種。
編譯者之一阿南德在《愛經》序言中寫道:他們編纂該書的初衷,就是讓這部經典擺脫淫穢流俗的惡名,將其提升到探究知識與激情關係的嚴肅課題。
印裔英國作家英德拉·辛哈(Indra Sinha)在1980年翻譯《愛經》時,對這部經典的要旨和意義進行了概括。
他寫道:早期譯本存在着對原著的誤讀:“《愛經》既不是夫妻枕邊書,也不是神典或宗教經典。它當然也不是密宗教材。”它更接近於古代印度夫妻修行的指南。
《愛經》是古代印度夫妻的修行指南
《愛經》把性愛心理分析得細緻入微。愛與生俱來,潛藏於內心,遇到合適對象和環境纔會萌發出來。
男女對快樂的需求是一致的,所以夫妻之間必須平等相待。這可以增加愛的深度和甜蜜。
由阿南德與戴恩合作編譯的《愛經》,共分7章36節。每章討論一個主題,包括人生終極目的;男女的世俗之愛;婚配的必要性;門當戶對的婚姻;妻子的責任;妝容功效和性愛工具等。
以當代人的道德標準來審視其中的內容,其中肯定有“不宜”成分,但這畢竟是誕生於一千年的典籍,它指導的是那個時代的男女生活。
由於體質差異,男女在性愛方面可以分爲三類:少激情,中等激情,強烈激情。
性愛包括8個主題。每個主題又細化爲8種,共計64式,如拱橋式、疊合式、懸掛式等。
古人的性愛方式,與今人並無多大差異。
撇開性愛技巧部分,我們可以看到一幅幅古代印度社會的風俗畫面,古代貴族的思維模式,以及遵循“正法”的方式。
很多內容顛覆了我們對古代印度婚姻的認知。例如,男女婚嫁並不一定都靠媒妁之言,也可以自由戀愛,甚至獨自完成婚禮儀式。
根據《愛經》的描述,男女婚姻可以自己做主。當女子同意婚事後,男子便可以從婆羅門家裡取一粒火種,點燃火堆。
男子在地上鋪上草,向火焰供奉祭品,然後依據宗教儀式,與女子完婚。
在完婚後,男子可以告訴父母自己結婚的既定事實。在這種火堆面前自由締結的婚姻,雙方父母不可以否定和推翻。
向善的生活,原本就是一種修行方式。古代印度貴族的生活十分講究,有一套程式化的生活起居模式。
早晨起牀後先要漱口淨身,塗抹護膚膏和香水,往眼睛裡滴入洗眼液,塗抹紫色潤脣膏,咀嚼檳榔香料包,佩戴好飾物,然後開始一天的生活,晚上還要吟唱頌神曲。
中世紀印度教神廟裝飾着衆多仙女
古代貴族女性也有一套生活標準:女性要端莊得體,平時要在臉或四肢上塗抹吉祥標誌。
她們必須善於理財,懂得欣賞他人美德。她們的性行爲必須源自愛情,並能從中獲得快感。
女子應該對自己有清醒認識,意志堅定。她們需要通過學習來充實自己,熱心社交聚會和藝術,遠離各種貪婪。(見第6章第1節,第207頁)。
一個知書達理的女人,應該給予丈夫足夠的愛,尊重丈夫的意願,儘自己的努力照顧好家庭。
若丈夫有任何不當行爲,妻子可以斥責丈夫,但不要使用過激語言。
總之,一個女子無論是來自富貴之家,還是普通家庭,或是喪偶再婚,都應該過着貞潔和諧的家庭生活。
當身心愉悅時,膜拜大神纔會全神貫注,達到身心合一。
印度教神廟外面裝飾奢華,裡面樸素幽暗
《愛經》也討論了社會中的同性戀現象,並認爲這是不可迴避的現實。
具有同性戀傾向的男性,通過姿態手勢表現出女性特徵,甚至模仿女人的穿戴,動作如女人般溫柔、膽怯和害羞。
女同性戀也有類似傾向,一方的裝束和動作帶有男性特徵。當一方無法滿足另一方的性愛需求時,也可以藉助輔助工具。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尋求伴侶是大部分人的選擇。愛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夫妻相處之道則需要學習。
只有掌握了溝通方式和技能,纔會有愛的回報。夫妻的完美婚配,也被認爲是前世的福報,從而會讓人們更虔誠地修行。
本文爲印度通原創作品,任何自媒體及個人均不可以以任何形式轉載(包括註明出處),免費平臺欲獲得轉載許可必須獲得作者本人或者“印度通”平臺授權。 任何將本文截取任何段落用於商業推廣或者宣傳的行徑均爲嚴重的侵權違法行爲,均按侵權處理,追究法律責任。
>> 熱文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