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新疆地下136米的水電站:2000多人蔘建,犧牲20餘人才建成

可可托海水電站位於新疆富蘊縣境內,裝機1.9萬千瓦,爲當時我國最大最深的水電站。從開始勘探設計一直到竣工投入使用,前前後後耗時20年,數千名爲之奮鬥的建設者們獻出了無悔的青春。這是一座無人問津的水電站,也是一座鮮爲人知的水電站,但它從投入使用到現在四十多年間的時間裡,它一直默默無聞地奉獻着,跳動着。

富蘊縣曾經被稱之爲“中國的寒極”,1965年的時候在這裡曾經測得過零下57攝氏度的最低氣溫記錄。當時可可托海礦區用電負荷增長,以及用電短缺的問題極其嚴重,這不僅對於當時的國防建設來說也得不到有力保障,而且也不利於當地的發展。之後在中蘇有色金屬及稀有金屬公司可可托海礦管處蘇方經理兼地質專家拉賓科的建議下,1955年7月國家電力部水利發電建設總局派出勘察組對可可托海地區進行勘察,並提交《新疆可可托海水電站勘察報告》。

其後,可可托海的初步設計以及部分施工圖設計在各部門的通力合作下完成。1958年5月,新疆兵團建工一師五團開始施工,1964年西北勘測設計院完成可可托海水電大壩的設計,此時,可可托海三號脈露天礦的生產被叫停,並將人力全部投入到建設大壩的行動之中。

之後由於當時可可托海開礦的主要目的是爲開採稀有金屬來支援國家國防建設,又考慮到戰爭和保密等原因,最後決定將這座水電站全部隱藏起來,最後這座多年來爲我國航空航天國防工業的建設和我國經濟的建設作出巨大貢獻的水電站被深深得建在地下136米的深處。這也就是爲什麼如此重要的水電站竟會如此的默默無名,這也就是爲什麼只有重要領導人才可以近距離地來到大壩參觀。

這是一場硬戰,更是一塊硬骨頭。但當時那些參加建設的建設者們還是憑着不怕苦、不怕死的頑強精神打贏了這場仗,啃下了這塊硬骨頭。因爲工程量太大,當時參與建設的人又多,一到晚上整個工地上燈火通明,僅在大壩上幹活的人就有1000多人,人數最多的時候更是達到了2200人。

當時條件艱苦,很多工作不僅繁重,還夾雜着危險性。但是這些前輩們沒有一個人退卻,也沒有任何人臨陣脫逃。清理坡面浮土,主要就是人工,而那些從坡上滾落下來的石塊隨時都有可能對生命造成危險。而且因爲要鑿引水洞,那些前輩們抱着簡陋的工具,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進行進行引水洞的修建。一到了冬天吃的喝得緊張不說,在這個極寒之地,即便是把所有能穿的都穿上去,還是凍的人瑟瑟發抖,眼睛生疼。

在進行廠房修建的時候,工人們用打豎井的方式靠着人力一點一點一寸一寸的行進。在滿是花崗岩的極寒之地要向下打一口豎井,而且只是單靠人力,可以想象當時的難度到底有多麼大。大壩可以毀,但是發電站絕對不能毀,這些前輩們硬是憑藉着那股子拼命的勁頭,將水電站建在了地下136米處的地方,並修建了3層的機房和車間!,在整個水電站建設過程中僅是參加建設的新疆兵團一師五團之中便有20多位前輩的生命永遠停留在了那裡。他們是偉大的,也是光榮的,是可敬的,也是可愛的,他們用生命完成了使命,用鮮血鋪就了輝煌的明天。

可可托海水電站從1955年勘察開始到1975年投入運行。在整個可可托海水電站建設期間,2000多名前輩的在這裡付出了20年的青春,他們有的人直到現在回憶起來的時候,依舊神采奕奕,神色飛揚,似乎又回到了當初爲建設祖國時的那段光榮歲月,似乎又看到了那時那些戰友們的親切笑臉。他們後悔麼?不,他們不後悔,過去不會,現在不會,將來更不可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