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存在缺陷?諾貝爾獎得主羅素一針見血:漢字有這三大缺點

漢字是刻進每個中國人骨血中的情結,若沒有漢字,中華文化將無法延續,漢字的優越性與獨特性是其他文字所無法比擬的。

然而,就在一百年前,大學者羅素曾經在訪華時,一針見血的指出了漢字的三大缺陷,在當時的中國迅速引發了激烈爭論。

漢字真的有缺陷嗎?羅素爲何對漢字有很大意見?

哲學家對漢字的評論

羅素是20世紀西方的著名學者,他在文學、哲學、數學等多個領域都有着深厚的造詣,還曾經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樣一位學術大拿還曾經與中國有着一段不解之緣,那是在1950年的時候,受梁啓超邀請,羅素開啓了自己的中國講學之旅。

在民國初期訪問中國的國際名人有很多,例如泰戈爾、愛因斯坦、蕭伯納等等,基本都是諾獎級別的大咖。

同樣是訪華,羅素的這次旅程可與上述這些名流的大不相同。

愛因斯坦他們的中國之旅都很短暫,短短的幾天根本無法對中國實現全方位的瞭解。

而羅素的旅行卻持續了整整九個月,在這九個月的時間裡,他先後拜訪了上海、北京、杭州等多座大城市,在多所高校進行了演講。

彼時的中國文化界還是以傳統文化爲主,但是也不乏號召吸收外來文化的有識之士,而羅素的這次中國之旅則很好的充當了中外文化溝通的橋樑這一角色。

通過這大半年的交流,中國接觸了大量西方的新思想,羅素本人也在中國學者的交流中深入瞭解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在後來的回憶中,他不止一次的讚美中國的傳統文化。

但是,在一次講座之中,羅素對漢字的評論卻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在羅素看來,漢字有三大主要缺點,這三大缺點影響了中國文化的現代化改革。

羅素認爲,漢字的最主要缺點是結構過於複雜,不利於書寫。

其次就是漢字的排序方式,羅素認爲漢字無法採用字母表排序方式,這將嚴重影響漢字的排版問題。

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問題,羅素認爲漢字對於外來詞彙的涌入將難以適應。

國內的激烈爭論

羅素對漢字的評論在國內引發了各界人士的激烈爭論,有人完全贊同羅素的批評,認爲漢字的存在嚴重阻礙了中國的文化革新。

但還有一部分人認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漢字作爲中華文化的載體,不應該被一個外國人隨意的貶低。

其實關於漢字的爭論由來已久,羅素只是將這個爭論放在了檯面上而已。

新文化運動開始之初,就有不少學者總結過漢字的種種缺點,認爲漢字的存在是新文化運動的嚴重阻礙,必須趁早廢除。

持這一觀點的的主要學者有錢玄同、魯迅等人,魯迅曾經還發表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激進言論。

而另一批學者認爲,漢字作爲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瑰寶,是中國人數千年來的智慧結晶,盲目否定漢字的一切無異於因噎廢食,持這一派觀點的學者主要有章太炎、辜鴻銘等人。

兩派就是否應該廢除漢字這一議題爭論數年,此次羅素的觀點再次引爆了爭論,兩派又開始了激烈的爭論,各大報刊上都登滿了關於是否廢除漢字的文章。

哪怕是羅素離開之後,爭論依然沒有停下來,因爲此時兩派的矛盾已經不只是關於漢字本身,而是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未來發展方向。

如若廢除漢字,傳統文化將面臨毀滅性打擊,但若無視漢字的缺點,中國的文化革新、思想解放之路又將收到重重阻礙,這實在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長期的的爭論之後,雙方最終各退一步,章太炎等老派學者指出,漢字雖有不足,但畢竟是傳承千年的文化載體,可以適當革新,但絕對不能廢除。

這種觀點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支持,就連羅素本人都對此表示了贊同。

我們應如何看待漢字

距離羅素對漢字的批評已經過去百年有餘,如今漢字依然在使用,卻絲毫沒有影響到中華文化與世界的交流。

既然如此,那我們回顧百年前羅素的評論以及中國針對漢字的兩場爭論,是否能說明羅素的結論過於武斷了呢?

羅素認爲漢字筆畫過於繁瑣,不利於書寫與傳播。

關於這一點,羅素的批評其實並沒有錯。從上古時期的甲骨文開始,漢字歷經數千年,經過多次演變,到近代時大家使用的都是繁體字。

用過繁體字的朋友都知道,繁體字的特點就是筆畫繁多,書寫時相對麻煩。

羅素作爲寫慣了英文的外國友人,第一次接觸繁體字時,肯定會認爲繁體字相比於其他文字顯得過於繁瑣。

羅素特意指出,繁體字上手難度太高,會影響文化的傳播。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近代普通民衆文盲率極高,主要是因爲舊社會教育體系不完善,還有一個潛在因素就是繁體字的學習難度太大,普通人沒有那個時間成本去學習。

新中國建立後,全國各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意在降低中國的文盲率。

很快掃盲工作組就發現了問題:老百姓普遍反映繁體字太難寫了,學起來也難。掃盲工作組將問題將問題反映到中央後立刻得到了中央的高速重視,中央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創立簡化漢字來取代繁體漢字!

1956年,我國推出了第一批簡體漢字,簡體字在繁體字的基礎上對筆畫進行了簡化,使其更容易書寫,非常合適用於教學與推廣。

簡體字在推出之後立刻得到了大範圍的好評,民衆的學習動力大大增加,掃盲工作得以順利進行,不出幾年,中國的文盲率就大幅降低。

羅素對漢字的第二個質疑點在於漢字的排版問題。英文的排版是以26個字母爲順序,排起版來相對容易,但是漢字卻大不相同,漢字沒有具體的順序,因此也沒有具體的排版順序,這就嚴重影響了漢字書籍的印刷出版。

這個問題確實存在,書籍的排版印刷在中國古代一直是個大問題,我國古代平民很難接觸到書籍,就是因爲書籍的排版印刷要經過許多工序,因此相當的珍貴。

新中國建立之後,我國政府立刻注意到了這一問題。

爲了改善排版問題,我國以拉丁字母爲基礎首創了漢語拼音,以拼音作爲排版順序,之後又研製出了漢字打印機,大幅度提高了漢字的打印效率。

羅素認爲漢字的最後一個缺陷就是無法適應外來詞彙。

其實這一點就是羅素先生有失偏頗了,雖然中華文化與外國文化差別極大,但是這並不代表中國一直都是與世隔絕的。

事實上,除了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之外,古代中國與外國長期保持着緊密的文化要求,例如古代唐朝時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諸國進行往來,接觸過許多外來事物,而對這些外來事物,古代中國人也會用漢字來描述甚至取名。

到了近現代,“舶來詞”就更多了,咖啡、沙發、巧克力、香檳等都是之前中國沒有的外來事物,而對這些事物我們都使用了“舶來詞”來進行代指,可見漢字並不是適應不了外來詞彙。

結語

羅素先生總結的漢字的缺陷並不是完全信口開河,建國後我們對漢字的改造也證實了漢字本身確實有缺陷。

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全盤否定漢字,漢字是中國人的精神圖騰,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沒有漢字,就沒有偉大的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