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匈牙利國家博物館爲例 看當局擬移除中正紀念堂銅像!楊渡:抹去舊威權 只能有一種記憶?
促轉會8日公佈中正紀念堂轉型方案,預計以「反省威權歷史公園」爲主軸,並建議移除大廳內銅像。(姚志平攝)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近日公佈中正紀念堂轉型方案,計劃移除前總統蔣介石銅像,朝「反省威權歷史公園」方向改造,對此,文史作家楊渡以匈牙利國家博物館爲例,對應臺灣「抹去舊威權,建立新威權」的作法,認爲當局至今仍對歷史充滿「國家權威記憶」的心態,只想抹去舊威權建立新威權,卻離常民的、多元的、歧異的觀點太遙遠,探問「我們真的只能有一種記憶嗎?」
楊渡10日在臉書發文〈我們真的只能有一種記憶嗎?〉,並在文中表示,國家博物館等於是一個國家級論述,以匈牙利國家博物館爲例,面對一戰後奧匈帝國的割讓,二戰時與希特勒結盟,二戰結束後被蘇聯控制、抗暴運動、新經濟政策,到今日的多派多黨林立,百年來的歷史鉅變與轉折,是如何陳述、呈現於國家級的博物館展覽中?
「從往事中,我們注意到什麼?每一件事都呈現出相同的樣子嗎?我們總是用同樣的方式閱讀所有的東西嗎?那些分歧的路徑在何處可以相遇?誰或者什麼,在決定着我們朝那個方向走?」楊渡以匈牙利國家博物館的策展序言指出,這意味着不去建構統一的論述,而是採用開放、引導、導論的方式,來展開對話。
楊渡表示,匈牙利國家博物館內一個亮點展品—納粹式的摩托車,即可看出若抱着「希特勒已是萬惡之首,該不該呈現?呈現出來豈不是很丟臉?」也許就會隱晦這段歷史,但該館卻如實呈現出當時的社會生活,包括軍事用品,而蘇聯時代如史達林的塑像、公家機關的面貌等也如常展示。楊渡指出:「它有一種面對自我歷史的誠實」。
回看臺灣的做法,楊渡不禁慨嘆,「臺灣啊,何時有一個民間社會、人民生活出發的記憶呢」?他也呼籲應從社會生活史出發,重建臺灣的大歷史,「如此我們更能互相包容、互相體諒、互相對話」。
中國航運榮譽董事長彭蔭剛表示,看到中正紀念堂轉型方案的新聞感到非常遺憾,昨日發信給促轉會主委葉虹靈及文化部長李永得,並向總統府建言,「爲落實轉型正義,象徵日本帝國主義威權的總統府與臺北賓館也應該拆除改建。」 針對促轉會規畫拆除中正紀念堂的蔣介石銅像,行政院長蘇貞昌昨日上午在雲林西螺鎮視察時表示,過去威權統治、38年戒嚴、228事件等,很多事實真相愈來愈被人民挖掘、暸解,促轉會是獨立機關,予以尊重,政府對於相關報告會多溝通聯繫,力求做到能爲社會各界接受,並且做到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