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史景遷 溫洽溢:史料考究重文化差異 啓示現代中國

世新大學副教授溫洽溢。(摘自世新大學網站)

美國著名漢學、史學家史景遷逝世,曾翻譯史景遷系列書籍的世新大學副教授溫洽溢指出,史景遷在史學界是個奇特的存在,他不會簡單用學術理論來解釋歷史,而是以說故事的方式敘事,書中的人物有喜怒哀樂,但不代表沒有學術價值;尤其史景遷許多書籍描述幾百年來許多外國人嘗試改變中國,但都以失敗告終,映照在當前的中國與西方的局勢,很有啓示。

在史景遷14部與中國歷史相關的著作中,世新大學副教授、傳記文學雜誌社副社長溫洽溢就翻譯了近10部,當年他還在政大東亞所攻讀博士時,在出版社邀請下投入翻譯,時間從1990年代末到2009年史景遷的最後一本《前朝夢憶》,前後投入了10多年。

溫洽溢受訪回憶,在那個還沒有google的年代,需要長時間泡在圖書館才能找到資料,因爲史景遷書的許多內容,都來自康熙、雍正的奏摺或庭訓格言等原始文件,必須還原史料纔不會造成翻譯失真。

「史景遷算是蠻奇特的存在!」溫洽溢表示,史景遷不寫傳統的學術文章,而是寫評論,寫故事,筆下的人物都有喜怒哀樂,與講究客觀的學術文章不同,面向的是一般讀者而非學術圈,這須要掌握很好的寫作技巧,同時也反映美國史學界的包容性。

溫洽溢指出,史景遷的書特別關注不同文化的差異和碰撞所帶來的張力,從明朝到民國,幾百年來,許多國家的洋人,無論是英國、美國、蘇聯,是傳教士或商人,都想從各個面向改變中國,但最後都失敗;映照到現在,就預見了美國想要改變中國,無論用和平演變或經濟吸納都不容易改變。

溫洽溢表示,史景遷對文化差異的敏銳,如果放在現在中共治理新疆、西藏乃至香港,也具有啓示,因爲中共慣以大一統的思維,但若能參考史景遷對異質文化的關注,結果也許會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