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節策劃|醫務人員呼籲:科研減負,讓醫生迴歸醫生!

在第七個“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羊城晚報》發起《醫務人員工作時長與工作情況調查》(以下簡稱《調查》),旨在客觀反映醫務人員的真實工作狀況,也呼籲全社會關注並理解這一特殊行業,促進醫患關係和諧。

《調查》顯示:41.68%的醫務人員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有15.03%的醫務人員每天工作時間甚至超過12個小時;超過六成的醫務人員表示工作壓力較大,近六成出現與壓力相關的失眠,希望在科研活動和繼續教育方面“減負”的呼聲最大。統計也顯示,在三級醫院中40—49歲的醫務人員最“拼”,參與科研與繼續教育人數佔比均超過其他年齡段。

此次調查中,有超過200名醫務人員留下聯繫方式願意接受採訪,《羊城晚報》記者與他們進行了深入溝通,傾聽他們的心聲,探討工作時間長、壓力大背後的原因。“增加人手”“讓醫生迴歸醫生”“請把我們的時間更多留給患者”等是許多醫務人員的呼聲。

留給患者時間越來越少

“醫院要求加強醫患溝通、人文關懷,但我真正能與患者面對面的時間不到1/8,其他時間面對的都是電腦。患者入院時要填寫詳細的病例資料,出院時要寫出院小結,一頭一尾最忙,平時要下醫囑、做每日記錄、分析檢查結果等,”廣州一三甲醫院兒科醫生陳陽說,他所在病區繁忙時段電腦要靠搶,寫不完不能下班。隨着各項管理制度的完善,臨牀中的文書工作越來越多。

除了臨牀工作外,醫院及上級部門的各種評審、比賽、申報、考覈等,最終都會落地在一線科室,科室又將這些工作分派給醫務人員。“沒有哪天空着手下班,重點專科申報材料編寫及總結、優秀服務團體評比材料總結、臨牀投訴反饋及處理措施……”深圳一醫院婦科主任楊穎告訴記者,這是她最近晚上在處理的工作。

楊穎說,從醫20多年,她感覺越來越忙,但留給患者的時間卻越來越少。作爲科主任的她即使出門診也不得不接各種工作電話,手術接臺時間也用來審批OA、回電話。科室每個人都是“六邊形戰士”,身上都兼着多項任務。有的同事值夜班搶救了一整晚,天亮了頂着一對黑眼圈又去給學生上課。

忙不過來的原因之一是人手不足。陳陽所在的兒科按照牀位計算,目前仍缺口18個醫生。廣州另一家醫院藥學部自藥品零加成以來再沒進過新人,而每年都有幾個人退休,自動減員,在職人員自然工作量越來越大。據瞭解,在醫院所有科室中,兒科、急診、心理科等人員缺口尤爲明顯。

人員不足的背後是待遇不足。陳陽所在科室今年培養了十幾名碩士研究生,最後只有一人願意留下來,與此同時,一名工作了3年的醫生辭職了。陳陽認爲,當待遇與付出的勞動不成正比時,就有人會用腳投票。

據瞭解,目前有部分醫院通過招聘臨牀助理、科室秘書等方式來分擔醫務人員的文書工作,緩解人力不足現狀。

每個醫生都要當醫學家?

《調查》顯示,科研是醫務人員最希望減負的選項。

一線醫生常年處於超負荷工作狀態,繁重的臨牀工作之餘,還要擠出時間來寫論文,醫生們早已不堪重負。2022年,廣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三部門聯合印發了《廣東省衛生健康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價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了不再把論文、課題等作爲申報的必要條件。在《調查》中,有部分醫務人員反映,其所在醫院爲大學附屬醫院,職稱晉升標準爲大學制定,科研在職稱評定中仍有不小的權重。

《調查》顯示,在三級醫院20-29歲醫務人員中,每週用於科研的平均時長近7個小時。“爲了發篇SCI,頭都愁禿了,晚上熬夜查文獻後睡不着要吃思諾思,早晨昏昏沉沉再喝杯美式醒腦” ,廣州一醫院胸外科醫生王軍說。他看到科室有的醫生醫術很好,本院職工都找他做手術,但因爲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科研,就成爲了所謂的“萬年老主治”。最後“老主治”迫於家庭、科室的壓力,選擇了與自己臨牀方向不太一致但是容易中的課題發文章,來完成職稱晉升。

醫生要不要搞科研?這個問題在醫學界也是有爭議的。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傷中心主任中醫師趙京濤認爲,臨牀是基礎,科研和教學就是兩個翅膀,醫學臨牀水平的提高,恰恰是需要通過科研的創新來引領發展,教學同時也會反哺臨牀,以爲臨牀就是單純地治病其實是不能更好的提高臨牀技術和促進醫學發展的,醫、教、研三者不可或缺,這對於三級醫院的醫務人員尤爲重要。

楊穎對此卻有不同看法。她認爲,醫學的發展的確需要科研推動,這是金字塔尖的要求,老百姓大量的問題還是常見病、多發病,這需要金字塔中部和底部的醫務人員來面對;但是現在的職稱制度要求所有人都要搞科研。“做好科研的醫生纔是好的醫學家,這個說法是對的,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應該成爲醫學家?我的看法是,應該有更多的人成爲醫學實踐家。”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必每個人都做到面面俱到,樣樣精通,能有一項拿得出手的拳頭產品就行了,擅長臨牀就搞臨牀,擅長科研就搞科研,擅長教學就搞教學。”“請讓醫生迴歸醫生。”醫務人員在問卷留言時發出上述呼聲。

基層醫療機構也不輕鬆

2019年,國家衛健委制定19項措施爲基層和醫務人員減負,其中包括“簡化需要基層填報的表格、報送的材料,對相似的表格進行整合,避免多頭填表、重複填表”等。此次《調查》顯示,“減負”取得一定效果,一級醫院醫務人員“全周無休”的人數佔比、日平均工作時長超過12小時的佔比,均低於二級三級醫院。

不過,羊城晚報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基層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仍不輕鬆,上門隨訪、線上答疑等繁雜、瑣碎的工作仍擠壓着他們的個人時間。

廣州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部部長張勇介紹,隨着居民對基層醫療信任度、滿意度的上升,基層衛生中心的醫療壓力越來越大,不少醫生都需要將工作時間延續到下班之後,特別是家庭醫生需要不分早晚地隨時在線上迴應簽約居民提出的問題、發起的求助。

據瞭解,除了要負責轄區居民的基本診療工作外,基層醫療機構還承擔着轄區內居民健康數據統計、定期上門隨訪等公共衛生工作,以及開具死亡證明等其他工作。很多基層醫務人員的工作狀態是“上午給病人看病,下午去做公衛,晚上加班填各類報表輸資料”。但近年來,有關部門採用了“末尾通報”的方式對社區衛生中心進行考覈,這導致基層醫務人員爲了有翔實、漂亮的數據,往往需要在季度末通宵加班進行數據統計、填寫繁雜的表格上報。

(陳陽、楊穎、王軍、張勇爲化名)

→(點擊閱讀)醫師節策劃|超4成醫務人員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羊城晚報《醫務人員工作時長調查》發佈

→(點擊閱讀)醫師節策劃 大咖寄語&建議:讓醫生心無旁騖地爲患者與時間賽跑

策劃 龔丹楓 王倩執行、撰文 記者 陳輝 薛仁政圖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