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預言只能活5年的他,不僅活了60年,還成爲“中國科普的一面旗幟”

書房裡,一位歪着脖子、全身癱瘓的老人正在艱難寫作。在病痛的影響下,努力工作的他口水直流,眼往上翻,苦不堪言。家人見狀,趕忙把老人寫作的“小桌”拉開,將筆抽走,想讓他休息一下。

誰曾想,這可惹了大禍!只見老人火冒三丈,怒睜雙眼,像是要跟人拼命!沒辦法,家人只好讓他繼續寫……

這位無論如何都不肯停筆的癱瘓老人,正是著名科學家、科普作家、中國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高士其。

工作中的高士其

來源丨新聞圖片

手腳幾乎都失去了活動能力、眼睛閉上不能睜開、說話只能發出模糊的喉音、不能自己進食、勉強站立三四秒鐘就會倒下……即便在這樣的身體條件下,高士其仍堅持創作了60年,爲後世留下數百萬字的精神財富,併爲推動我國科普事業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28年,23歲的高士其在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研究院學習,在一次試驗中,他被腦炎病毒感染,從此留下嚴重的後遺症,以致終身殘疾,當時的美國醫生甚至說他“最多能活5年”。

美國留學時期的高士其

來源丨《高士其畫傳》

不願屈服於命運的高士其堅持工作,不斷與病魔抗爭。1934年,他的第一篇科學小品《細菌的衣食住行》發表,從此走上了艱辛的科普創作道路。

由於手不能活動,高士其只能通過口述形式寫文章。每寫一篇文章,他都先在大腦裡整理成章,然後再用模糊不清的喉音,一字字地敘述,並由秘書記錄下來。

1977年底,一場疾病讓高士其連口述都做不到了,但他竟是用早已僵硬40年的手,毅然拿起筆,重新鍛鍊寫字。一開始,他每天只能寫幾十字,後來竟然達到每天一千多字!因爲控制不住疾病所帶來的顫抖,他的筆記本上除了歪歪扭扭的字跡,還留下了無數道劃痕。

高士其手跡

來源丨《科學與文化》期刊

1984年夏天,重病的高士其已經無法進食,只能鼻飼。但他沒有停止工作,反而加快了工作節奏。他左手打着點滴,右手顫抖着寫字,左手的靜脈已經扎滿了針孔。打針時護士要打右手,他還是伸出左手:“右手是要工作的,誰也不能剝奪我工作的權利。”

有人勸他注意休息,高士其卻用筆在紙上答道:“寫作就是我最好的休息。”

就這樣,高士其以超乎常人的毅力打破了“五年之限”的預言,他驚人的生命力綻放了60年的光彩。《菌兒自傳》《生命的起源》《我們的土壤媽媽》《天的進行曲》《生命進行曲》等數百萬字優秀科普作品均出自他的筆下。

高士其的科普作品(部分)

來源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當然,高士其爲我們留下的不只是那些膾炙人口的科普經典,在工作中,他還呼籲組建和壯大科普隊伍,倡導科普理論研究,爲恢復和振興科協作出了重大貢獻。

1956年8月,高士其撰寫的《祖國青年在向科學進軍》手稿

來源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高士其的一生,是科學精神與不屈意志的光輝典範。他以殘缺之軀書寫了科普事業的壯麗篇章,不僅爲後人留下了豐富的科學知識與精神財富,更以實際行動詮釋了“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深刻內涵。他被譽爲“中國科普的一面旗幟”,在高士其的精神感召下,科普事業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成爲推動社會進步、提升民族素質的重要力量。

先生雖已遠去,但他的精神將永存,激勵着我們在科學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參考文獻:

[1]葛吉霞.爲什麼要追憶高士其[J].羣衆,2023,(18):65-66.

[2]陳曉紅.高士其“把科學交給人民”科普思想研究[J].科普研究,2022,(06):92-100+

[3]劉樹勇,張文秀.高士其與新中國的科普事業(會議)中國科普研究所、遼寧省科學技術協會2009-06-20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出品

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