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融”協同機制爲抓手 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繽紛夏日,生機盎然。在廣西科技師範學院民族文化廣場上,刻畫着廣西12個世居民族標識的12道拱門在太陽的照射下格外耀眼。閒暇時分,學生聚集於此拋繡球、吹蘆笙、跳竹竿舞,不分民族、其樂融融,共享民族大團結之樂。
作爲身處桂中民族地區的一所高校,學校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到教育教學各領域全過程,讓民族團結之花在校園常開長盛。
近年來,學校通過探索和完善“三融”協同機制,以推進陣地建設、優化課程教育、深耕科研項目爲抓手,將民族團結進步理念轉化成“看得見”“摸得着”的具體行動,引導廣大師生強化行動自覺。
融入陣地建設,打造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新平臺。充分利用校園資源,先後打造了民族文化廣場、“三全育人”示範中心民族文化創意工作坊、苗族蘆笙研習坊、壯瑤音樂文化傳習室、手工創意工作坊等,作爲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增進各民族師生對彼此的情感認同。2023年以來,該校邀請非遺大師進校園12場次、創辦民族樂器社團2個、開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動62場次。各陣地聯合發揮體驗式、浸潤式育人作用,不斷增強師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於心。
融入課程教育,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課堂”。學校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推進構建“大思政課”格局中,通過主題班會、團日活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民族地區開展普通話推廣、民族文化傳承、理論政策宣傳等活動;開設《民俗學》《民族民間音樂》《民族體育》等17門少數民族課程,明確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列爲課程目標設計;在教學中通過多媒體展示、課堂討論、民族文創產品設計、藝術作品創作等教學方式,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元素可聽、可看、可感,啓發學生感同身受、引發情感共鳴。
融入科研項目,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學校鼓勵師生積極參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科研項目研究,組織教師申報各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課題獲立項8項;成立廣西金秀大瑤山瑤族文化研究基地,開展大瑤山民族教育、瑤族“非遺”資源挖掘與傳承、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增進各民族對瑤族文化的認知和尊重,促進文化交流與融合;學校還積極與地方政府合作,與來賓市民宗委簽署共建來賓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基地協議,與來賓市社科聯共同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學術研討會等,爲民族團結進步、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梁麗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