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悲歌】工地意外又遇疫情 1家6口靠低收補助6千「快餓死」

黃先生因疫情而失去工作,一家六口蝸居在狹小的公寓內,雙人牀旁堆滿比人高的雜物。(圖/王永泰攝)

在疫情3級警戒衝擊下,5月失業率攀升至4.11%,創下7年半最高,經濟蕭條也成了壓垮弱勢家庭的最後一根稻草,有1家6口窩在不到13坪的蝸居,窮到一鍋飯得分幾天吃;還有一名臨演爲了照顧沒血緣的隔壁長者花光積蓄;板橋則是1名年過8旬的阿婆靠洗碗養活中風又小兒麻痹的兒子,所幸新北市一家行善麪店無私奉獻一碗碗「待用面」,填飽這些困難家庭的肚子,照亮每個角落的光輝。

如果沒有行善麪店的待用面,黃先生一家6口一天甚至吃不到幾口飯。(圖/王永泰攝)

7月13日,本刊記者來到臺北市萬華區福民社區,牆上磁磚老舊斑駁,5層樓的公寓外沒鐵門,更別說樓梯間,昏暗的燈光猶如鬼屋,這裡住着黃家6口,前來開門的是黃家長女(11歲),而黃爸爸(43歲)看到本刊記者,匆忙地把衣服穿上,很不好意思地說「因爲客廳沒冷氣很熱,只好脫掉上衣納涼。」

黃爸爸說,他跟妻子(36歲)都是原住民,一家人在北市社會局規劃的平價住宅租房9年了,但這裡空間不到13坪,如此狹小,飯鍋、電鍋、炊具只能擺在地上,就連防疫的拋棄式口罩,對他們來說也是奢侈品,清洗過後晾乾在餐桌上,上頭的不織布充滿多次清洗的痕跡。

黃爸爸指着房間害羞地說,2房1廳的格局,一間是長子及長女的房間,分睡上下鋪,老三、老幺和媽媽睡在另一間,而客廳的沙發就是黃爸爸的牀,每天只能蜷起雙腳克難地睡覺,「這張沙發是撿來的,說了很見笑(丟臉),我們家只有電冰箱是買的,其他必需品都是撿回來的二手貨,小朋友身上的衣服,也是我老婆去婦女會舊衣回收箱拿的。」

原本黃爸爸從事粗重的水電工作長達16年,身上滿是經年累月的舊傷疤,「去年我做水電的時候,不小心從工地樓梯摔下來,醫師意外發現有椎間盤突出,今年3月開刀,原以爲休息1個月就會好,可是一直都沒有康復。」爲了賺錢養家,夫妻倆只好在住家附近擺攤賣起烤香腸。

原本從事水電工作的黃先生,因腰椎開刀改與老婆擺攤賣香腸,而無人可幫忙照顧的小孩就在一旁自行玩耍。(圖/讀者提供)

「做水電,每天現領2千元,賣香腸一天能賺5百元就要偷笑了。」黃先生大嘆,5月疫情爆發之後,堪稱重災區的萬華,可說完全做不到生意,目前1家6口每月靠着6千元的低收入戶補助過活,「這些錢怎麼可能維持家計?」

「當父母的可以捱餓,但不能餓到小孩!」黃爸爸說,前陣子眼看米缸鬧空城,只好求助位在板橋一間不起眼的行善麪店解決3餐問題,顏維勳老闆二話不說出手相助,話雖如此,面對疫情下的困頓生活,黃家人依舊相當樂觀,「生命自然會找到出路,小朋友也知道日子不好過,都很乖,平時都會互相照顧。」現在黃爸爸心願就是期盼疫情快點過去,迴歸正常的生活。

更多 CTWANT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