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咬緊牙關拍自己想拍的電影,然後呢?
劉穎餘
上週,我選擇了一家擁有激光巨幕的影院,觀看《風流一代》,也想以此表達對於賈樟柯導演的敬重。
因爲映後有主創見面會,觀衆比想象的多一些。見面會上,觀衆提問踊躍,專業範十足,賈樟柯、趙濤伉儷,一派謙卑,誠誠懇懇,回答得體,且屢屢發人深思。
文藝片名導名演員和文藝青年如此惺惺相惜、溫情脈脈的畫面,在北京今年最冷的冬日裡,盡顯暖意。
必須承認,我喜歡也珍惜這樣的美好畫面,但僅從個人觀感而言,我卻很難掩飾自己對於影片的失望。
《風流一代》講述了女主人公巧巧從千禧年代開始,跨越21年直到當下的情感歷程。這樣的立意毫無問題,看似還非常迷人,但從呈現效果看,女性的成長、男女主人公的愛情,與影片的核心內容似乎有些割裂了。影片三分之二的內容,是賈樟柯舊時拍電影時留下的數字影像,這些在剪輯室裡完成的畫面,和那些帶有時代印記的音樂,共同組成了電影敘事的一部分。這部分內容粗糲、真實,也非常動人,有衝擊力,但對於普通觀衆而言,的確顯得過於雜亂和隨意,邏輯性欠奉,除非你是賈樟柯電影骨灰級的影迷。
以紀實性、背景性爲主的敘事方式,顯然削弱了影片敘事性更強的最後三分之一部分的內容,這恰恰也是賈樟柯最想表達的:在時代的洪流中,人如何一直堅持往下走,不被潮流沖走(影片英文名爲Caught by the tides,意爲被浪潮捲走)。以巧巧尋找愛人爲主線的劇情單薄、牽強,充滿各種槽點,無法引起觀衆共情,而主體內容又過於喧賓奪主,觀衆不買賬、選擇用腳投票,也就不足爲怪。
據統計,《風流一代》豆瓣評分僅爲6.2分,電影上映5天,票房392萬元,預測總票房568萬元。日票房更是低至35萬元,讓人唏噓不已。
而網絡上,則充斥着各種調侃和惡搞,有人說這是金曲串燒,有人說這是趙濤版MV,有人說,“22年的邊角料拼成了一部新片”。有人調侃混剪,“這哪是電影里加混剪,是混剪里加電影啊”;趙濤被反覆推回車裡11次的鏡頭,則被網友戲稱爲“鬼畜鏡頭”,“這都不是《濤聲依舊》了,這是《濤濤不絕》”……
無須懷疑賈樟柯對於電影的深情,就像他自己說的,真情實感一直是他的護身符。他也有理由認爲,自己在拍這部片時,“找到了自由”,《風流一代》是他最想達到、最想靠近的一種電影形態。但當影片無法引起公衆共鳴時,所有這些都將止於個人表達。
賈樟柯形容自己拍電影,是“咬緊牙關站立着,拍自己想拍的電影”。這樣的姿態,非常讓人尊敬,但電影終究是要給觀衆看的,而主要不是靠電影人(包括影評人)言說的。沒有觀衆捧場,再好的電影也都會差點意思。
賈樟柯已經有足夠的資格自戀和“尋找自由”,但他依然無法漠視掏錢消費的電影觀衆。當那天見面會上,主持人帶領粉絲齊喊:“《風流一代》,票房大賣”,當影片以數字22作爲營銷——影片歷經22年製作完成,11月22日全國公映,將以限時上映22天的方式,“共同深情告別我們一同走過的22年時光”,這就註定了,該片從一問世開始,就不是用來自娛自樂的。
所以,賈樟柯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是,咬緊牙關拍自己想拍的電影,然後呢?對於導演來說,賈樟柯依然年輕,我們期待他在未來,少說些話,少寫些文章(雖然他的文字是那麼好),多拍些足以傳世的好電影。
電影人,用電影說話,沒有比這更酷更公平的事了。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