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路·新青年|李德嶺:手術檯上的精湛“手藝人”,實驗室裡的創新“發明家”

來源:北京發佈

在手術檯上,他是技術精湛的鏤刻“手藝人”;在實驗室裡,他是不斷創新的“發明家”。他用熱情溫暖患者、用熱愛致敬神經外科事業。關於他的故事,就從“忠誠的傳承”開始。他就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院長助理、神經外科學中心副主任、主任醫師李德嶺。

醫者初心,矢志不渝

初涉神經外科領域,李德嶺便深受中國神經外科事業的開拓者和創始人之一王忠誠院士的深刻影響,也堅定了他在神經外科領域深耕的決心。王忠誠院士幾乎爲醫學耗盡一生的醫學態度,讓李德嶺堅信“在神經外科的大熔爐下,一定能夠學到真本事”。可以說,李德嶺的醫學故事,始於“忠誠的傳承”。

醫術精湛,精益求精

神經外科手術以精細度高、複雜性強和體力消耗大著稱。在毫米級別的操作空間內,醫生們如同在大腦上進行鏤刻,既要切除腫瘤,又要保護周圍的血管神經。面對這樣的挑戰,李德嶺從未退縮,而是將其視爲一項神聖的使命。“雖然面對的病人是急難險重的,但是帶給患者的獲益也是非常明確的”。李德嶺認爲,能夠從事這樣的工作,是神經外科醫生的驕傲。

技術狂熱,致力創新

在追求卓越醫術的同時,李德嶺還致力於技術創新。“我們對技術的狂熱,是非常的不遺餘力的,只要能減少患者的損傷,能帶來更好的預後的技術,我們都歡迎。”他曾帶領團隊利用分子影像技術標記腫瘤,實現更精準的手術操作。在斯坦福大學期間,他與工科同事合作,提出將柔性微陣列電極應用於腦幹神經核團術中電生理監測的大膽設想,併成功實現了技術突破,爲神經外科領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愛心無限,醫者仁心

“神經外科醫生是很有成就感的。”李德嶺說。他回憶起一位聾啞患者的家屬曾表達過的感激之情。這位患者因腫瘤導致行動不便和眩暈,家屬在無助和惶恐中找到了李德嶺。經過精心治療,患者症狀明顯改善,家屬心中的大石終於落地。

談及未來,李德嶺滿懷期待與憧憬。他希望天壇醫院神經外科能在不同亞專業方向上取得世界性或國內引領性的成果,同時培養更多年輕人加入,共同打造具有國際水準的神經外科團隊。他深知,醫學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傳承與創新,而他正是這一理念的踐行者與傳播者。

李德嶺用自己的專業與熱愛詮釋了神經外科醫生的責任與擔當。在未來的日子裡,他將繼續以精湛的醫術和創新精神,爲神經外科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