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犁新雨破春耕
雨水潤萬物,春耕正當時。不久前,2025年江西省委一號文件發佈,對全省“三農”工作進行全面部署,一幅以大地爲紙、科技爲筆的“春耕新藍圖”徐徐展開。今年,我省緊盯播種面積和產量目標任務,以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四良”融合爲重要舉措,全力提單產、擴總產,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似錦的沃野田疇奏響動人的農忙曲,新農人正在希望的田野上書寫春天的故事。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脈,良田是豐收的底氣。我省目前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3094.35萬畝,佔全省耕地面積的75.8%,先後三次獲國務院督查激勵,連續五年獲農業農村部通報表揚……數字的背後,是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信心與實力。
糧安天下,種子爲基。一粒良種,關乎飯碗,更關乎未來。在希望的田野上,裝上“江西芯”的科技“金種子”正破土生長。萍鄉雜交水稻種子遍佈全國水稻種植地,“野香優航1573”入選“2020十大好吃米飯”……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農業科技工作者正將良種推廣到千家萬戶。
從“彎腰弓背”到“坐着種田”,“大農機”正在爲“大農業”插上騰飛之翼。宜春工廠化育秧中心,用上了機器人,省工省力更高效;南昌智慧農場的無人機,精準播撒希望。良機護航,育秧效率和品質大大提升。
當科技邂逅農耕,傳承千年的農事正煥發時代的光彩。在吉安,北斗導航系統實時監控旋耕機的運行軌跡和作業狀態,農人有了“千里眼”,農田變身“智慧田”;在贛州,“田管家”智慧高標監管平臺通過數字化管護,爲每塊田定製“健康檔案”。贛鄱大地,越來越多農業科技人員走在田埂上,手把手指導農民,爲全年糧食豐收打牢基礎。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因良田而根基穩固,因良種而充滿希望,因良機而高效便捷,因良法而智慧升級,耕耘正隨着春光鋪展,希望正向着春陽而長。
農田標準高 種地底氣足
本報全媒體記者 李耀文
3月26日,陽光明媚。在羅坊鎮的田間地頭,一幅生機勃勃的春耕備耕畫卷正徐徐展開。
不負農時不負春。新餘市渝水區羅坊鎮劉家村種糧大戶劉帶根也忙了起來。“把農忙用的工具整理了一下,另外育秧田裡也要經常去看看。”
劉帶根家的小院門口,停滿了插秧機、旋耕機等各式農機具。劉帶根說,之所以敢種植1500餘畝水稻,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劉家村的田一直在升級”。
2005年,在外務工闖蕩多年的劉帶根回到家鄉,和姐夫合夥流轉了50畝耕地,但直到2009年,種植規模才過100畝,“農田基礎設施不行,忙不過來”。
2011年左右,羅坊鎮實施農田基礎設施改造,狹窄的田埂變成了機耕道,農機逐漸多了起來,劉帶根也第一次聽說了“高標準農田”這個詞。
把這些變化都看在眼裡的劉帶根,2016年將流轉規模擴大到了500畝。但由於鎮裡改造項目資金和技術限制,高峰時段用水難問題依然存在。
“之前我們家最多的農機具,就是抽水泵。”劉帶根笑着說,家裡最多時有40臺抽水泵,一到乾旱或用水高峰期,就得起早貪黑擡着抽水泵找水。
“現在你家裡還有多少抽水泵?”記者追問了一句。
“兩臺,備着應急用的。”劉帶根說,2021年,劉家村2478.58畝耕地被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直通農田的“毛細血管”全部被打通,高峰期用水難題得到徹底解決。
2022年,1200畝;2023年,1300畝;2024年,1500畝……劉帶根耕地種植面積一路上漲,購買的各類農機具達到20餘臺、總價值超20萬元。
目前,渝水區已建成並上圖入庫的高標準農田面積達46.21萬畝,佔全區耕地總量的71.63%。今年10月,還將有3.2萬畝耕地迎來高標準農田建設。
建設高標準農田,讓更多糧田變良田,種田也成了更多農民的選擇。南安鄉朝陽村村民龔志星在該村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後,立即流轉了150畝耕地,成了全鄉158名種糧大戶中的一員。
萍鄉稻種 香飄萬里
本報全媒體記者 陳記昌
“你瞧這穀子,粒粒飽滿,像極了稻稈上長出來的金疙瘩!”3月26日,在萍鄉市湘東區排上鎮的制種基地,49歲的制種大戶高洪優,手捧去年制種的優質稻種“桃秀優美珍”,滿臉自豪地向記者展示。他的身旁,由這批稻種繁育的秧苗已經破土而出,在春風中舒展嫩綠的身姿。
從事雜交水稻制種20餘年,高洪優早年全憑經驗,曾爲記錄土壤溼度在田間蹲守數日,育秧棚的溫度調控全靠手動開合門簾。這種“靠天吃飯”的模式,在2024年迎來轉折——中國水稻研究所江西省早稻研究中心科研團隊帶來了現代制種理念,讓高洪優的指尖觸感逐漸被屏幕上跳動的數字取代。
在與早稻研究中心王玉博博士的合作中,高洪優還接觸到分子技術在雜交水稻制種中的應用。“就像給種子做體檢。”王玉博蹲在田間展示雜交水稻純度鑑定過程,通過對隨機單株特定基因片段的檢測,能快速完成遺傳純度鑑定。智能農機的應用,更讓高洪優大開眼界,搭載導航系統的農用無人機精準完成播種噴藥,效率提升了四五倍。
近年來,萍鄉市着力打造“種業大市”,將現代種業列爲重點產業,通過培育種業企業、升級扶持政策、搭建科研平臺、培養人才隊伍等方式,構建起“科研院所+種業公司+制種大戶”的協同創新體系。2024年,萍鄉市共有14個水稻種子品種申報省級以上評審,其中3個品種衝擊國審。早稻研究中心負責人聖忠華表示,中央一號文件關於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的要求,更爲萍鄉種業發展提供了強勁動能。
站在新起點上,高洪優計劃繼續擴大制種面積,輸出更多優質的水稻種子。而萍鄉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景國成則將目光投向更遠方:“我們生產的雜交水稻種子已經遍佈全國水稻種植地,接下來還要向國外推廣,讓萍鄉種子紮根世界糧倉!”
“糧王”種糧用上機器人
喻博聞 本報全媒體記者 鄒海斌
“這是我們的育秧大棚,早稻秧苗長勢不錯。”3月26日,上高工業園區晶升工廠化育秧中心,“糧王”付喜明蹲下身子,撫摸着嫩嫩的秧苗,眼裡滿是期待。
“晶升的工廠化育秧,用上了機器人。”上高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謝恆介紹完,領着記者去育秧中心參觀。播種流水線上,育秧盤送上傳送帶,浸好的早稻種與基質土混合後,被裝進育秧盤,經流水線傳輸,由機器人抓取堆放,然後由叉車運進智能育秧暗室催芽,整個流程非常高效。
江西晶升糧油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付喜明告訴記者,育秧工廠一般需要7個人,有了育秧機器人後,2個人即可,省工省力又高效。記者走進智能育秧暗室,只見育秧盤齊刷刷長出了嫩芽,暗室裡智能溫控,適宜種子發芽。
謝恆告訴記者,付喜明是2022年的上高“糧王”,去年種植水稻1.06萬畝,今年種植水稻1.08萬畝,是全縣最大的種糧大戶。
付喜明一直在琢磨怎樣多種糧產好糧,不斷加快農業機械化生產步伐。去年3月,晶升投入300多萬元建起了工廠化育秧中心,引進了精準播種工廠化育秧成套裝備,採用中國水稻研究所的精準條播技術,實現精量化播種。
一年之計在於春。從浸種消毒到上播種線、進育秧暗室催芽,再移到大棚,一天也耽誤不得。在付喜明的帶領下,記者來到野市鄉連山村,只見兩座數千平方米的育秧大棚裡,嫩綠的早稻秧苗長勢喜人。
“育秧是種糧的前端環節,不能用老方法,用機器人育秧,省時省力更高效。”付喜明說。今年,晶升計劃種植早稻8500畝,目前育秧已基本完成。
2023年,晶升一次性購置了8臺智能插秧機,並配備導航,手機上就可操控插秧作業。如今,從機器人育秧、機械化插秧、無人機打藥施肥,到機收、烘乾、大米加工……晶升的糧食生產,正加速全鏈條發展。
“政策支持力度大,我們種糧的勁頭更足。”“糧王”表示,要趕上智能化的浪潮,加速引進智能化生產設備,讓智能化種糧的步子邁得更快些。
農民種地配備“田保姆”
郭 欽
正是春耕農忙時,萬新才的幾個微信羣總是響個不停。
萬新纔是撫州市東鄉區農業農村局植保站高級農藝師,村民常打電話向他諮詢請教。
3月27日一大早,萬新才接到東鄉區慧農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鄒情偉的電話。“萬站長,我的秧苗有點發黃,有些還枯死了,該不是犯了立枯病吧?您快來幫我看看!”
萬新纔不敢耽擱,趕忙直奔秧田。
“這片秧苗是用二晚優質稻種作早稻種植的試驗秧苗,與普通稻米相比,香味更足,適口性更好。”鄒情偉說,今年是第二次開展示範種植,他不敢用普通水稻種植經驗解決問題,擔心影響實驗效果,這才請來萬新才幫忙。
“這就是典型的立枯病,等這波寒潮過去,要立馬打殺菌劑。”萬新才蹲下身子,仔細撥弄着眼前這片綠油油的秧苗,繼續叮囑,“秧苗整體長勢不錯,已經長到兩葉一心階段了,過幾天,你得準備‘送嫁藥’了。”
“曉得,曉得。”
見苗三分喜,七分靠管理。對於鄒情偉來說,秧苗管理就像呵護嬰兒一樣,來不得半點馬虎。“下個月就要準備拋秧了,優質稻的田間施肥有哪些妙招?”鄒情偉滿臉期待。
“你可以按照普通早稻田間施肥配比標準來,但就注意一點,氮肥的用量要減少20%至30%,再適當加一點磷鉀肥。”萬新才進一步解釋道,氮肥太多會影響優質稻的口感,磷鉀肥有壯稈、壯籽的作用,可提高水稻的品質和產量。
“太感謝了!這下我心裡更有底了。”鄒情偉向萬新才豎起了大拇指。
“馬上寒潮來臨,要密切關注天氣預報,我們每天也會在微信羣發信息。”萬新才拍了拍鄒情偉肩頭說,“有什麼不懂的隨時打我電話。”
“好!”
一轉身,鄒情偉已經拿上無人植保機的遙控器站在農田邊忙活上了。
今年,東鄉區早稻種植面積約31萬畝。爲此,東鄉區農業農村局專門成立6個工作組,共24名科技人員,爲全區大面積早稻種植和田間管理提供“保姆式”技術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