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八百個心眼子,姐靠着全網嫌的黑紅流量也混成國際紅人了…

《再見愛人》系列播了好幾季了,但火到全球吃瓜羣衆一起追的,《愛4》還是頭一份。

節目組連夜出了6種語言字幕,看得出來,這潑天的富貴是穩穩接住了。

其中要說誰最抗收視,麥琳絕對是一姐、冠軍!擱春晚那都是壓軸級別的存在。

but,是全方位黑紅出圈,黑到讓大家不約而同放下了手中晚學、花學、珂學課件,全都水靈靈研究起了麥學。

麥學第一課,話要拐着彎的說。

李行亮(麥琳老公)外出買東西的時候,麥琳想喝咖啡,說出口卻帶着一種陰陽感:”我配擁有一杯咖啡嗎?“

看似低姿態,實則卻有一種道德綁架感,讓對方壓力變大,從而提高請求成功率。

ps:並不是百試百靈,非血包老好人體質慎用...

麥學第二課——顧左右而言他。

李行亮專門去上海給麥琳買青團,沒想到麥琳不僅沒感動還指責李行亮沒選到她愛吃的口味,送禮物也送不到她心趴上。

然而真實情況卻是,李行亮買了所有的口味,其中就包含她愛吃的鹹蛋黃肉鬆...

而諸如此類前後矛盾的話,節目中還有很多。

一邊說自己不看重物質,一邊說有名牌包包會讓自己有面子。

so,節目一經播出之後,網友們便審判起了麥琳的迷惑行爲。

不少人都覺得她是典型NPD的表現,李行亮就是那個怨種血包。

不少網友感覺在麥琳的襯托下,其他幾組嘉賓都顯得正常了起來。

逐漸的,網友的攻擊點也從就事論事變成了外貌攻擊。

表示麥琳的外貌這跟她節目上立的自律、愛乾淨的人設一點都對不上,diss麥琳是撒謊精。

emmm,其他的事大人不做評價,但嘲麥琳身材走樣配不上李行亮倒是也大可不必。

麥麥和李行亮接連生了兩個孩子,還有一胎曾8個月胎停引產,這種傷害對女性來說是巨大的。

身材走樣也是頻繁生產導致的,真沒必要攻擊到外貌上...

而且她一系列迷惑行爲有可能並不是本性如此,畢竟人在不開心的時候,就是很難控制自己的行爲。

其實,我們也常常被衝動支配。

比如無法控制的購物癮,每個月都說好要控制消費,卻總是一不小心就買多了,往往反應過來的時候,錢包也癟了。

以及遊戲上癮、短視頻上癮、咖啡上癮...

雖說上癮爽是爽,看着別人自律又積極,健身讀書兩不誤,人生已經next level。

再反觀自己每次決心走向正軌迎接自律充實的新生活,最後還是抵擋不住誘惑...真的挫敗感滿滿。

有時候感覺不是單純的愛買了,而是已經到了上癮控制不住的程度,也會一度懷疑是不是心裡有病...

so,咱就說,怎麼判斷自己是不是上癮了啊?又到底該怎麼利用前額葉這個開關,讓自己重新積極起來?!

越是抗拒,越是沉迷

你,上癮了嗎?

上癮性行爲可以分成病理性和心理性兩種,我們日常所說的“上癮”,其實更多是心理性的。

往往表現爲對某件事的渴望、喜愛,甚至不自覺的過度重複和投入。

雖說不會直接威脅到生命健康,卻無色無味巨毒,等意識到問題的時候,早已無法自拔。

就拿熬夜來說吧,一開始我們可能只是單純因爲工作犧牲休息時間。

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習慣逐漸變得根深蒂固。到了後來,即使沒有必須完成的任務,也會不自覺地選擇熬夜...

一些姐妹會覺得是不是自己自制力太差,但其實,這都是大腦的鍋!

首先,“上癮”這事,會拉高我們的快樂閾值。

它能在短時間內給予大腦強烈的刺激,從而釋放大量多巴胺,驅使我們不斷地重複這種行爲,直至成癮。

but,這種快感是有條件的,它依賴於重複的行爲來維持。

隨着時間的推移,多巴胺的活力減弱了,大腦就會對這種刺激產生耐受性,需要更多的刺激獲得同樣的滿足感。

作用在人身上,就是從前刷10分鐘短視頻就能獲得快樂,現在得連續刷1個小時才能get差不多的感覺。

不知不覺間,一下午的時光就被耗走了,腦子也變得麻麻的。

另外,上癮性行爲會給大腦帶來的第二個影響,則會增加我們的期待和渴望值。

大腦的杏仁核,負責調控情緒,作用就是將快樂的記憶儲存起來。

一旦我們在日常中接觸到了與之相關的信息,杏仁核就會迅速激活這些記憶,並激發出強烈的情緒反應。

從而進一步強化大腦對上癮行爲的渴望,讓戒癮變得更加困難。

這也是爲什麼我們看直播的時候,即使自己並不缺衣服鞋子化妝品,卻總是忍不住買買買的原因了...

需要注意的是,上癮不僅僅是一種心理依賴,還會導致前額葉皮層萎縮。

長此以往,不僅腦子會越來越不靈光,人也會變得更加焦慮、浮躁,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爲。

而當現實生活無法提供滿足感,我們便更容易屈服於短暫的快樂。

最終造成腦子變鏽—產生挫敗感—注意力轉向其他成癮行爲的惡性循環...

上癮的背後

是隱藏的童年創傷...

這時候可能有同學要問了,爲啥別人都能和誘惑say no,只有自己抵抗不住?

其實,行爲成癮背後,也許隱藏着被慣性忽視的童年創傷。

壓力塑造傾向

早前《心理技術與應用》曾發表過一項研究,以420名大學生爲研究對象,探討成年人童年創傷與網絡成癮的關係。

結果表明,經歷童年期創傷的人羣遊戲成癮率高出普通人羣1.5倍。

這是因爲童年壓力會改變我們大腦中的伏隔核神經元結構。

而這個部位也被認爲是參與成癮行爲神經通路的重要中樞。

當壓力介入時,大腦中伏隔核的自然獎賞通路被破壞,它壓抑了人體自然獲取快感的途徑。

此時,日常事物(閱讀、運動)不再能激發喜悅,爲了獲取快感彌補空虛,我們只能向外界尋求更強烈的刺激。

可以說,童年的壓力類似於追求快感的的催化劑,它在不知不覺中塑造了我們對成癮的傾向...

創傷製造空虛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爲,所有行爲都是由未得到滿足的需要引起的,成癮也不例外。

小時候想買什麼東西,卻被父母N次拒絕的姐妹,長大後更可能會購物慾爆棚,繼而出現無法剋制的情況...

童年時接收到過多負面情緒的姐妹,會通過吃東西去緩解自己的恐懼,逐漸演變成了一種習慣。

一旦面臨恐慌、抑鬱或壓力,就不由自主地開始暴食,希望用這種方式填補內心的安全感。

最關鍵的是,在經歷了創傷之後,個體往往難以融入現實生活。

容易將自己封閉起來,很難信任他人,也很難觸碰到真實的世界。

而無法與他人建立深度鏈接,又會造成內心的空洞,進一步沉迷上癮行爲...

找回大腦掌控權

拒絕上癮小tips!

事實上,輕微的上癮沒有演變成嚴重的依賴,我們都不用太擔心。

類似童年創傷的導致的上癮行爲也可以正向彌補,重新好好養自己,做好這幾個小tips!

設置滿足時間

強行戒癮,只會引起逆反心理,反倒容易加重上癮行爲。

我們不妨順其道而行之,以一種更健康的方式接觸它們。

推薦大家先在頭腦裡想一個讓你上癮的行爲,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規劃出特定的時間來滿足這些癮。

拿手機舉例,可以嘗試從縮短三分之一使用時間開始,逐漸把手機使用率降低到一個合理的水平。

緊接着關閉通知推送,目的是爲了切斷多巴胺的神經遞質傳導,減少因通知產生的即時反應。

幫助我們更專注於當下的活動,而不是被手機上不斷彈出的通知所分散注意力。

找到可替代的方式

等到對上癮物的依賴沒有那麼高,咱們就可以找一些娛樂來替代它們。

只要這些愛好能激發你的興趣,它們就有能力成爲新的快樂源泉,取代成癮行爲。

大人更推薦同學們做一些專注力高的(一次至少2個小時),不僅能有效戒癮,對於我們前額葉的鍛鍊也非常有效果,一舉N得。

提升自我價值感

歸根結底,上癮行爲的源頭,其實還是自我價值感太低。

因爲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獲得快樂、幸福,這種內在的空虛和不安全感驅使我們不斷尋求外界的刺激和認同,以此來填補內心的空缺。

so,平時我們一定要多多誇獎自己,時刻獎勵、犒勞自己(比如定期喝個奶茶、吃頓好吃的,買個新包包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