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教“信息科技”課程理解 | 信息科技課程中素養導向的多元化評價基本原則及實施路徑

本文從《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有關評價內容的理解入手,探討如何強化素養導向的多元化評價,以促進信息科技課程教學與評價的發展。同時,本文強調樹立正確的評價觀念,堅持素養導向的多元化評價的基本原則,探索有效的評價路徑,促進評價與教育教學的融合,以期更好地推動信息科技課程評價平穩落地,促進信息科技課程健康發展。

多元化評價是一種綜合性的評估方法,它旨在通過多種評價方式和工具全面瞭解和評價個人或事物的多方面表現。其核心在於尊重個體差異,鼓勵個性化發展,並通過多角度的觀察和分析,爲學生提供更爲準確和公正的評價結果。在信息科技課程的評價過程中,素養導向的多元化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或者單一維度的表現,而且更加註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評估。通過這種評價方式,能夠更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實際能力和潛力,爲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01

素養導向的多元化評價——基本原則

1.總體要求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要求在課程評價時要“注重評價育人,強化素養立意”。這意味着,教學評價不應侷限於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考覈,而應更加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提升,也就是要“引導教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教學順應時代發展、技術創新和社會變革,推進教與學方式改革,着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2.基本原則

《課標》指出,在課程評價時“要樹立正確的評價觀念,堅持以評促教、以評促學,體現‘教-學-評’一致性”,具體做到“三個堅持”。

(1)堅持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習結果的評估和應用,服務教育教學質量管理

過程性評價是指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步和參與度進行持續性的觀察和記錄。這種評價方式有助於及時發現學生的學習問題,爲他們提供及時的反饋和指導,從而促進學生的持續學習和改進。終結性評價則是在學習活動結束時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總結性的評估,通常以考試、報告或項目作品的形式出現。這種評價方式有助於衡量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能力,是對學生學習成效的最終檢驗。

在信息科技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可通過分析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數據,識別教學中的優勢和不足,利用評價結果來調整教學策略,制訂針對性的改進措施,以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

(2)堅持基本知識考覈與實踐應用考覈相結合,綜合運用紙筆測試、上機實踐、作品創作等方法,全面考查學生學習狀況

在信息科技課程評價中,基本知識考覈是評價的基礎部分,它要求學生對信息科技領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有清晰的理解;實踐應用考覈則側重於評估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際問題解決的能力,學生需要展示他們如何使用所學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以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堅持自評和他評相結合,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自評和他評相結合的評價模式是一種將自我評價與同伴評價、教師評價等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體系。這種評價方式的意義在於能有效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建立積極的學習氛圍,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02

素養導向的多元化評價——實施路徑

按照《課標》的要求,素養導向的多元化評價的實施路徑主要在於兩個方面:加強過程性評價、完善終結性評價。這兩條路徑既涉及平時教學測評又包括了學業水平考試,是課程實施中應該重點關注的手段。

1.加強過程性評價

對於過程性評價的目的,《課標》明確地指出:“過程性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學生對自我的認識,促進學生的學習,改進教師教學和優化教學環境。”

對於過程性評價的內容,《課標》清晰地界定:“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學習態度、學習參與程度、學習內容掌握程度、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的發展等方面。”

對於過程性評價的基本原則,《課標》明確地指引:評價情境的真實性、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多樣性、評價內容的全面性和評價反饋的指導性五個方面都要做好。

①評價情境的真實性意味着需要將學生置於真實的學習環境中,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體驗和理解信息科技的知識。

②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則要求不僅僅依賴於教師的評價,還需要包括學生互評、自我評價等多種形式,以獲得更全面的評價結果。

③評價方式的多樣性則強調需要運用不同的評價工具和方法,如測試、項目、觀察等,以適應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生的學習風格。

④評價內容的全面性要求在評價時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還要關注他們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⑤評價反饋的指導性則強調需要提供具有針對性和建設性的反饋,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從而指導他們的學習進步。

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信息科技課程的有效評價體系。

從具體操作層面來說,評價主要包括課堂評價、作業評價、單元與期末評價等幾個主要的環節。至於各個環節的操作要點、方法及注意事項在《課標》裡都有詳細表達,其中需要強化兩個方面:一是在方法上如何充分發揮信息科技的優勢進行評價;二是在操作上如何發揮評價的促學功能。

第一方面,在信息科技課程的過程評價中可以利用的信息科技手段很多:

①通過在線測試和自動化評分系統,確保評價的公正性和準確性;

②利用數據分析工具,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他們的學習進度和問題;

③利用在線討論和協作工具,鼓勵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以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④通過數字化的學習成果展示,讓學生有機會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動力。

因此,通過充分利用信息科技的優勢,可以更有效地進行信息科技課程的過程評價。

第二方面,信息科技課程的過程評價,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全面、持續的觀察和評估。它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更注重學生的學習策略、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這種評價方式,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看到自己的學習進步,也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調整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這種評價方式,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這種評價方式,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學習困難,爲教師提供反饋,幫助教師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率。

2.完善終結性評價

《課標》指出:“終結性評價側重反映學生階段性學習目標達成度。”對於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科技課程來說,學業水平考試就是終結性考試的最典型的呈現。按照《課標》的要求,學業水平考試性質是依據課程內容和學業質量標準,對學生學完本課程後課程目標達成度進行的省級考試,其目的是爲初中畢業和高一級學校招生錄取提供重要依據,爲評價區域和學校教學提供參考,爲改進教學提供指導。

對於評價的性質可以從兩個關鍵詞進行理解:“課程目標達成度”和“省級考試”。“課程目標達成度”是指學生在完成信息科技課程學習後,對課程設定的知識和技能掌握程度。這個評估標準通常包括理論知識的理解、實踐操作的熟練程度以及創新思維的培養等多個方面。通過對學生的課程成績、作業完成情況、實驗報告以及課堂表現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得出學生的信息科技課程目標達成度。“省級考試”主要是從強化省級統籌角度考慮,整體推進義務教育課程均衡發展。

對於評價目的可從初中畢業、招生錄取、質量參考、教學指導等角度進行理解。信息科技課程是否納入中考範圍各地並無一致看法,所以,其學業水平考試的目的應該放在質量參考與教學指導前面。作爲質量參考必須依據課程內容和學業質量標準對其達成度進行測量,以便做出科學的評價。同時,還要根據測量數據進行分析,找出優勢與不足,從而對後續課程的教學做出精準的指導。

與其他類型的考試一樣,信息科技課程的學業水平考試的形式也是不拘一格的,既可以是紙筆測試,也可以是上機實踐。只要能體現“注重評價育人,強化素養立意”,無論什麼形式都是可取的。但在新課程的實踐中,以“情境”形式出現的題目,更被普遍看好。《課標》在談到試題的命制時給出了“明確測評指標—預估試題的難度水平—確定測評題目的類型—確定試題情境和任務—確定測評題目的評分標準”的流程和相應的樣題,爲課程教學評價的實施,做出了範例。

總之,要踐行信息科技課程中素養導向的多元化評價,既要準確把握《課標》的基本理念,堅持其評價的基本原則,也要明確評價的內容與目的,瞭解其主要路徑。在信息科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更要重視學生的素養培養,包括信息素養、創新思維、團隊協作等。在評價方式上,不再僅依賴於傳統的筆試或者機試,而是採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以便更加全面、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素養水平,從而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益,提升數字素養。

後續推送:

義教“信息科技”課程理解 | 信息科技課程中素養導向的多元化評價基本原則及實施路徑

義教“信息科技”課程理解 | 聚焦信息科技素養,探索多元評價新路徑

義教“信息科技”課程理解 | 素養立意的小學信息科技分項評價實施策略

本文作者:

李維明

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文章刊登於《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4年第06期

引用請註明參考文獻:

李維明.信息科技課程中素養導向的多元化評價基本原則及實施路徑.[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4(06):13-15

歡迎訂閱

點擊圖片即可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