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激發”促“開拓”,將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引向深入

摘要:文化建設並非單純是“平地而起”的問題,而應依據文化特質探討文化激發與開拓的路徑。

當我們談論“建設”的時候,通常指創建新事業或增加新設施的過程,有“萬丈高樓平地起”的動態景象。但文化建設卻內蘊着不同意味。現當代“文化”既包含人的能動性與意識活動的柔性意義,又牽扯生產力變革的形態更替與物質屬性,既蘊藏內部主體的向心力與統一性的建設,又面臨外部的形象塑造與話語敘事的轉向。因此,文化建設並非單純是“平地而起”的問題,而應依據文化特質探討文化激發與開拓的路徑。

激發被遮蔽的文化記憶,開拓文化傳承“譜系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長達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先輩代代傳承的文化經受住了不同時代的錘鍊和更新。但在此過程中,部分文化形態存在被遮蔽或遇冷的情形。“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傳統的文化記憶、民間藝術、民居樣態、語言形式等都是鐫刻在文化傳承鏈條中的“DNA”。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些攜帶文化特質與歷史信息的文化元素相互組合、不斷推演,慢慢形成具有文化傳承效用的“譜系圖”。而在歷史賡續綿延進程特別是現代化宏大浪潮與世界變局的加速演進中,一些傳統的文化要素被淡化甚至漸漸消失,從而引起“譜系圖”的缺損。因此,激發被遮蔽的文化記憶就變得十分重要。

近年來,上海一直致力於活化傳承歷史文脈。“實證中國:崧澤·良渚文明考古特展”、《何以中國》紀錄片、“造物十二時辰——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活美學展”……上海正以多種方式溯源歷史、尋脈中華,使歷史流轉、再現,讓文物“活”起來。通過種種“激發”,爲文化傳承“譜系圖”不斷地增添色彩。

激發文化的“實踐效能”,開拓文化建設“全鏈條”

馬克思主義認爲,文明是實踐的事情。要真正使文化傳承能夠“落地”,使文化塑造的精神動能轉化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效能,還需要解決“動力端”“政策端”“受衆端”及“資源配置”相互連通相互滲透的問題。爲此,需要開拓文化建設“全鏈條”,增強文化資源要素配置能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要在“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完善文藝院團建設發展機制”“改進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等方面推動機制改革,促進文化人才隊伍流動,引導文化信息流向,推動文化產業基金流通,指引上海獨特豐富的文化資源高頻流動、高效配置、高效增值。

近年來,上海在實現文化資源高效配置方面做了不少嘗試。比如,上海市民夜校自推出以來廣受好評,2024年上海市民夜校秋季班以“大文化”概念展開,一方面,聚焦都市文化、現代科技,一方面傳承文化傳統、關注非遺藝術,各分校紛紛根據自身文化特色,拿出“絕活”以饗市民,將民間藝人、藝術團體、都市文化等文化主體與文化要素通過政府有組織有計劃的行動全部聯合起來,以合適機制體制推動其“全鏈條”貫通,使文化直達民衆、直擊民心、直面民情。

激發文化創新創造動力,開拓文化發展新“藍海”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在文化領域中也存在突出表現,使文化領域彰顯新質態、新形態與新業態。AI、數字技術、文化元宇宙等文化行業的新突破逐步融入文化生產,體現出一條既沿着世界文化發展大勢,又包含中國文化底色的體制機制改革的新思路。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健全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這些均是新時代文化發展的重要抓手。上海正加快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地標和文化節展平臺,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上海文化品牌,還將着力打造多個超千億規模文化產業集羣。

文化高地的建設、文化市場的流速,是推動現代化城市空間完善的必要條件。日前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主辦的“設計無界 新質生長”2024世界設計之都大會(WDCC2024)在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實踐區舉辦,從創新設計到文化傳承,從前沿思維到理念共識,設計讓技術與藝術的融合更加可感,讓“聚人、促產、興業”更加可及。

AI賦能藝術、賦能城市建設,是打造上海文化“天際線”、擴展文化空間與城市生活的創造與突破。上海作爲“先行者”,努力在這個賽道上“領跑”。目前制約文旅元宇宙場景落地的核心軟硬件正在快速突破,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已在醞釀佈局,文旅元宇宙發展窗口基本形成。按照相關規劃,到2025年,上海“文旅元宇宙”品牌將初步打響,產業規模有望突破500億元,並形成2—3個新內容創制產業集聚發展區。

對於文化建設來說,不能離開傳承講創新,不能捨棄個性論共性。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不斷展開的、開放式的思想體系,上海要以“激發”促“開拓”,以“譜系圖”貫通文化傳承的歷史鏈與現實域,以“全鏈條”打通文化資源配置的上下游,從“動力端”開拓文化創新創造新“藍海”,將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引向深入。

(作者單位: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國浦東干部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黨史黨建)教研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