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碧水連天闊,“最好名片”入畫來!

秋日的巢湖,青山環繞、碧水連天,成羣候鳥遠道而來,時而翩躚起舞,時而棲息覓食……這裡宛如一幅生動的畫卷,動與靜的交織之美令人陶醉。

傾全市之力,護一湖碧水。近年來,合肥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力將巢湖打造爲合肥“最好名片”,執“生態之筆”,描繪合肥高質量發展的最美底色。

風光秀美的棲鳳洲溼地。通訊員 許暉 攝

從“捕魚人”到“守護者”

早上6點半,肥東縣長臨河古鎮開始甦醒。退捕漁民王仕和騎上電動自行車,沿着巢湖岸邊開始一天的巡護工作。

勸人不要捕魚的王仕和,此前做了40多年的漁民。2020年1月1日,巢湖全面禁捕,他上交漁船漁具,開始“上岸”。

“上岸”之後怎麼辦?王仕和的顧慮很快得到解決:在政府的幫助下,他轉身當起了“護漁員”,從“靠水吃水”變爲“靠水護水”。

這些年,王仕和見證了巢湖翻天覆地的變化:水清了,岸綠了,鳥來了,越來越多的遊客來這裡遊玩。“我們這代人從小就在湖邊長大,對巢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說,作爲“護漁員”,他會不遺餘力地保護好巢湖、保護好溼地,爲子孫後代留下綠水青山。

派河口溼地。通訊員 王牌 攝

從2017年起,合肥市整體規劃、分期實施十八聯圩溼地生態系統恢復工程。

巢湖岸邊的十八聯圩溼地裡,33座“生態滲濾島”如同一顆顆綠色珍珠,錯落分佈。這裡曾是肥東縣長臨漁場,當年的漁場場長李家政,如今是合肥十八聯圩生態建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變身”爲溼地的建設者和守護者。

這33座“生態滲濾島”,由533口魚塘沉積的高污染底泥堆積而成。李家政說,在溼地建設過程中,工程團隊考慮將魚塘底泥就地轉化,島下用工程樁固定底泥,島上種植水杉、烏桕等植物,使其根系逐步吸收底泥中的氮磷元素,同時爲各類生物提供棲息地。

如今,十八聯圩溼地一、二、三期工程平均每天可以淨化大約40萬立方米的南淝河水,讓一泓清水入巢湖。今年4月,十八聯圩溼地修復三期工程成功入選“聯合國生態系統恢復十年”行動優秀案例。

十八聯圩溼地。通訊員 程冰 攝

十八聯圩生態溼地的建設,匠心獨運地劃分爲生態溼地修復工程與蓄洪區建設工程兩大板塊。今年8月,十八聯圩生態溼地蓄洪區進(退)洪閘工程順利封頂,計劃於本月完工。

“該工程建成後,將大大縮減過去人工破圩挖堤蓄洪及退水排洪時間,三天就可以將溼地的水全部蓄滿,及時削減南淝河洪水洪峰流量及分蓄巢湖洪水水量,對保衛合肥城市安瀾將發揮重要作用。”李家政說。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於2022年成功入選“國際溼地城市”。這是目前國際上在城市溼地生態保護方面規格高、分量重的一項榮譽,代表一個城市溼地生態保護的最高成就。

如今,環巢湖十大溼地已全面建成,正在實現改善水質、蓄水防洪、維持生物多樣性等主要功能。十大溼地,猶如一條“翡翠項鍊”,爲巢湖架起了一道天然的生態屏障。

傾一城之力護一湖碧水

“這幾年幾乎聞不到藍藻的異味。”“空氣很清新,一年比一年好!”“老孟確實幹得不錯!”

傍晚時分,孟凡周下樓散步,聽到鄰居們這樣說,心裡默默升起一股自豪感。

今年夏天,身爲藍藻深井處理裝置的運維責任人,孟凡周幾乎守在巢湖邊。在藍藻防控的關鍵期,每天清晨6點,他就到達工作崗位,駕船沿着湖岸線仔細巡查藍藻情況。“雖然辛苦,但只要能讓巢湖的藍藻變得少一點,就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孟凡周說。

這幾年,藍藻磁捕船、原位深井控藻平臺、打撈平臺、藻水分離站等科技治藻技術設備的投入,讓孟凡周這樣的一線“治藻人”如虎添翼。

合肥市塘西河藻水分離港。通訊員 桑琳 攝

“就拿深井控藻平臺來說,藍藻進入深井後,在高壓的作用下失去活性,就不會漂在水面上聚集產生異味了。”孟凡周說,一座深井平臺每天可以處理10萬立方米的藻水,處理能力比之前的藍藻打撈平臺提高了約30倍。

近年來,合肥將巢湖藍藻防控作爲巢湖綜合治理重點任務,充分運用衛星遙感、視頻監控、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匯聚全市涉水數據,構建高效協同的智能管控應用場景,實現巢湖藍藻水華預警預報,精準掌握巢湖藍藻變化趨勢,形成“1+1+N+1”巢湖藍藻防控智能全景駕駛艙,實現巢湖藍藻智慧治理。

科學治藻、智慧決策。隨着合肥市藍藻防控監測、預警體系不斷完善,打撈處置能力不斷提升,巢湖藍藻防控成效顯著,連續四年基本做到沿湖藍藻不聚集、無明顯異味,讓市民持續看到變化、聞到變化。

濱湖國家溼地公園草木茂盛。通訊員 王牌 攝

在巢湖綜合治理的過程中,科技力量成爲大湖治理的重要支撐。

走進合肥市生態環境局,一個名爲“水環境大數據平臺”的智能“大腦”映入眼簾,功能豐富的它,建立了天地空監測體系,構建了時空大數據平臺,研發了多用途數值模型等,不僅能通過實時監測數據監控河流水污染的變化,還能監控到藍藻情況,爲水污染治理、藍藻防控等提供了有力決策支持。

水環境治理離不開有效的污水收集處理工作。截至2023年底,合肥建成城市污水處理廠29座,總處理規模343.2萬噸/日,比10年前增加184.2萬噸/日;巢湖流域所有鄉鎮政府駐地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收集處理。

近年來,合肥系統實施巢湖綜合治理碧水、安瀾、富民“三大工程”和點源、線源、面源、內源“四源同治”。目前,巢湖平均水質穩定在IV類。2023年上半年,巢湖平均水質達到Ⅲ類,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重點河流水質方面,2023年,巢湖流域8條主要入湖河流均達到Ⅲ類及以上,其中南淝河水質首次達到Ⅲ類。今年1~9月,南淝河水質穩定在Ⅲ類。

鳥兒用翅膀投下“贊成票”

金秋時節,十八聯圩溼地內,水清岸綠、候鳥蹁躚、稻穀飄香……一幅自然和諧的生動畫卷徐徐展開。

生態環境好不好,鳥兒用翅膀投票。李家政高興地告訴記者,溼地的鳥兒越來越多。

2023年,十八聯圩溼地共記錄到鳥類190種,相比於溼地建成前增加了127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更是從1種增加到了4種,包括黃胸鵐、東方白鸛、黑臉琵鷺和青頭潛鴨,鳥類的生物多樣性恢復成效明顯。

巢湖岸邊,黑臉琵鷺休憩覓食。通訊員 徐蕾 攝

而鳥兒的曼妙身姿,也吸引了一大批愛好“追鳥”的攝影師。

9月至11月,巢湖溼地迎來候鳥遷徙季。一大早,巢湖溼地鳥類生態攝影師夏家振帶上三腳架、長焦“大炮筒”,又出發了。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包河區巢湖邊的牛角大圩,爲那裡的野生鳥類拍“大片”。

一年365天,他不是在拍鳥,就是在拍鳥的路上。“追鳥”十年來,巢湖出現過的鳥類,夏家振幾乎都拍到過,其中不乏有卷羽鵜鶘、東方白鸛等珍稀鳥類。

巢湖岸邊,東方白鸛在休憩覓食。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記者 張夢怡 攝

讓夏家振欣喜的是,“追鳥”這十年來,越來越多珍稀鳥類出現在他的鏡頭之中,這也意味着巢湖的生態環境越變越好。

今年以來,巢湖生物資源調查發現環巢湖新記錄鳥類12種,分別是彩䴉、紫背葦鳽、三趾濱鷸、綠眉鴨、斑脅田雞、大鵟、北棕腹鷹鵑、橙腹葉鵯、白腹毛腳燕、牛頭伯勞、錫嘴雀、日本灰頭鵐。截至目前,巢湖生物資源鳥類組共記錄到鳥類323種,其中環巢湖新記錄38種,合肥市新記錄17種,安徽省新記錄7種。

八百里巢湖風光無限

城市因水而美,因水而興。

週末一早,騎行愛好者汪濤騎上自行車,開始了自己的環巢湖“Cityride”。

到濱湖國家森林公園坐小火車,去六家畈民宿感受“詩和遠方”,再到長臨河古鎮品味地道肥東美食,最後去姥山島體驗合肥“小三亞”……

巢湖槐林溼地,白鷺雲集。通訊員 王華光 攝

“這幾年,巢湖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環巢湖騎行在年輕人中十分受歡迎。”汪濤說,騎行在路上,看着沿途的巢湖美景,能夠讓自己忘卻煩惱。

巢湖這顆浩渺的明珠,也以它的美麗、富饒和文化底蘊,吸引着國內外遊客的目光。今年國慶假期,長臨河古鎮迎來超過20萬人次的遊客,再一次刷新了假期來古鎮旅遊的紀錄。居民王娟娟笑稱,現在這麼多人來,自己可以放手在家鄉幹一番事業,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

巢湖南岸廬江縣白山鎮境內的湖岸沿線,遊人如織。通訊員 巢志斌 攝

如今,八百里巢湖風光無限,環巢湖旅遊蓬勃發展,湖邊的村民們吃上了“旅遊飯”。王仕和的鄰居們紛紛開起了小飯館、農家樂,還有一些村民去附近的民宿上班。

“看着巢湖越來越好,大家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我發自內心地高興!”如今,王仕和一家搬到嶄新的安置小區,孩子們都在家門口就業,日子很幸福。“我這個工作每天還能看到巢湖美景,真是划算!”他笑着說。

巢湖岸邊,陽光明媚,不少遊客在岸上草原搭起了帳篷,和家人、朋友一起欣賞大湖美景,享受大自然的靜謐和詩意。

(合肥日報記者 代敏)

►信息來源:合肥日報

►編審:李柳 二審:劉坤 審覈:陳宏雲 張建新

►郵箱:wxxffd@163.com

看完別急着走哦~

給小編ZAN一個!

~歡迎留言~

主管單位:中共肥東縣委宣傳部

主辦單位:肥東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