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之重器擔當國之重任——來自瀋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調查

裝備製造業是製造業的核心組成部分,事關國家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作爲重要的裝備製造業基地,遼寧瀋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力以“國之重器”服務“國之大者”,着力推動裝備製造業轉型升級,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構建具有東北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近日,商務部公佈2024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覈評價結果,瀋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排名第14位,居東北地區第一位。

同別的經濟技術開發區“站”一起,遼寧瀋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屬於底盤穩重型,這裡的企業很有特點。

首先是塊頭大。這裡生產的大型裝備,體形碩大,彷彿隨時要衝破20多米高的廠房天花板。用於運輸這些裝備的車輛長達數十米,一旦遇上覆雜路況,轉個彎都費勁。

其次是分量重。這裡的裝備能“上天入地”,在我國深海、深空、深地等領域憑藉技術策源地優勢搶佔科技制高點,以“國之重器”服務“國之大者”,常被譽爲“國家砝碼”。

如今,瀋陽經開區內不少企業已是“八九十歲”高齡,既重又大且老的傳統裝備製造業如何轉型升級爲先進製造?怎樣把“關鍵的事”辦成“漂亮的事”?靠什麼跟上時代節拍、煥發青春活力?

壓力再重沒有使命重

90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李依依不顧勸阻,執意踩着窄仄的鏤空梯子,下到瀋陽地鐵試驗段十幾米深的地坑中,仔細查看國產超大主軸承的實地應用情況。她怎能不牽掛?“世界工程機械之王”盾構機實現全面國產化,就只差這個關鍵部件沒有突破。

李依依院士科研探索身先士卒的畫面,深深定格在中國科學院瀋陽金屬研究所研究員胡小強的腦海裡。每次提及這個細節,他都不禁動容。“高端軸承等零部件是機械體系‘大廈之基’,取代進口需要實現材料、加工、驗證等產業全鏈條突破。”胡小強說,因此高端軸承自主製造被國家列爲戰略性C類先導科技專項。

主軸承精度、硬度夠不夠,決定着盾構機地下掘進能不能“拱”到底。“過去我們想買進口軸承,供貨期長,價格還貴,8米直徑主軸承要1000多萬元。核心裝備求而不得是揮之不去的痛。”重擔壓在了瀋陽經開區一家“老字號”——北方重工集團的肩上,集團黨委副書記樑秀感慨:“差一口氣,就要爭這一口氣;壓力再重,也沒有使命重。”有組織的創新就體現在這裡。爲完成高端軸承自主製造這項關鍵的事,包括中國科學院瀋陽金屬所、北方重工的全斷面掘進機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在內的40餘家參研單位聯合攻關、各展其長。

所有的研發,最終是爲了落地。爲配合盾構機國產化驗證,北方重工成立專業團隊,對盾構機在不同地層中的主軸承運行狀態進行監測,全程記錄推力、扭矩、轉速3個應用參數。

國產首臺套橫空出世,誰來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瀋陽市敢於擔當,在地鐵項目中主動給國產盾構機主軸承提供寶貴的試用機會。”北方重工隧道工程技術公司副總經理許成發豎起大拇指點贊。相較於研發突破,場景應用的成功案例更爲關鍵,從零起步的首個訂單無比珍貴。“我們幾乎所有產品都是定製的,倘若應用場景單一,大概率要賠本賺吆喝。”樑秀認爲,僅靠政策補貼首臺套的“保險費”遠遠不夠,要鼓勵關鍵裝備國產化,就應當消除市場採購中人爲設置的業績門檻,這纔是自主研發首臺套邁向規模化應用的關鍵所在。

難怪,我國首臺超大型盾構機主軸承取名“破壁者”。一件件“國之重器”正是這樣克服重重阻力,破壁而出。2024年9月,由北方重工設計製造的“奮進號”隧道掘進機創造了單機掘進最長的世界紀錄。在深地領域,遼寧省、瀋陽市傾力支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超大型深部工程災害物理模擬設施”,其核心裝備也由北方重工承建,將爲深部工程地質、深部工程安全科學和深部工程巖體力學領域提供基礎科學研究平臺。

多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屢屢破壁的北方重工,可謂瀋陽經開區老而彌堅、持重向新的企業縮影。沈鼓集團開發的國內首個8級整體齒輪組裝式離心壓縮機組最近成功下線;全面參與“西電東送”“疆電外送”的特變電工沈變公司,爲30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了綠色電網建設的交鑰匙工程,先後承擔了多個領跑世界節能輸電技術產品的自主研製;舉世矚目的“嫦娥”探月、“祝融”探火深空一躍,都離不開瀋陽鑄造研究所有限公司生產的鈦合金精密鑄件……

2024年,瀋陽經開區企業技術攻堅成績斐然,成功突破“卡脖子”技術21項;8家企業獲評全國製造業單項冠軍,已有18個項目獲得國家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12項產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世界功率最大的核電屏蔽主泵等一批產品實現國產替代;瀋陽微控飛輪技術公司更是脫穎而出,成爲東北地區首家裝備製造獨角獸企業。

瀋陽是國家深空深海深地技術的重要策源地,揹負着牽繫命脈的戰略使命。“以瀋陽之爲,擔國之重任。”遼寧省委副書記、瀋陽市委書記王新偉寄語瀋陽經開區,深化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積極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聚焦完善創新生態攻堅突破,爲打造國家重大戰略支撐地、重大技術創新策源地、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新高地提供強有力支撐。

扇動智慧的翅膀

瀋陽經開區還有一個獨特之處,它是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的永久舉辦地,已多次舉辦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戀上”觸網、加持人工智能……扇動工業互聯翅膀的區內企業有了新面孔。

“叮叮……”一條“石化客戶設備運轉異常”消息傳到“沈鼓雲”,沈鼓集團測控公司副總經理佟立臣立即打開電腦,輸入賬號,千里之外的多臺乙烯裝置用壓縮機運轉情況躍然“屏”上。很快,他撥通客戶電話,告知異常原因與解決方案,故障被及時排除。佟立臣介紹,沈鼓雲技術將使沈鼓集團具備對壓縮機關鍵部件的數字化映射、運行監測、故障診斷、壽命預測等全面感知管控能力,目前已聯網全國多地各類大型機組4000餘臺,線上服務用戶387家。

從頭到腳的數字化改造,讓沈鼓集團活力倍增。沈鼓集團董事長戴繼雙說,傳統企業正在不斷向智能化轉型,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大幅提升。以信息鏈暢通產業鏈,實現人機物、產供銷全流程、全要素連接與高效配置,沈鼓集團實現了可觀的降本增效——19種離心壓縮機設計週期縮短70%,葉輪等核心部件加工效率提升28%。

都說互聯網下半場關鍵在工業互聯互通,而對於具體實現路徑,各行業企業各有探索、各有側重。三一重型裝備有限公司基於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燈塔工廠正在初步嘗試“萬物互聯”:將企業全部設備數據採集起來,實時反饋至各大管控平臺,並匯聚至企業數據中臺分析處理。“通過嫁接工業互聯網,結合5G技術,我們實現設備100%在線管理,車間內自動化、智能化設備佔比達84%,且全部接入互聯網。自動化生產線上,自動下達到數字化設備的作業指令佔全部作業指令的80%以上。”該企業數字化部負責人介紹。

從空中俯瞰瀋陽經開區,一個個或方或長的企業、工廠宛如集成電路板上的大小模塊,車流、物流與人流在其間穿梭不息,指揮這一切有序運行的,正是那看不見的信息流。“有年輕的心,就可以不服老。”瀋陽市鐵西區委常委、副區長延寧認爲,擁抱工業互聯網、擁抱智能化,老企業和新企業間沒有差異。這裡具有雄厚的發展基礎、頂尖的“國之重器”、豐富的創新資源、國際化的產業生態、東北開放合作新前沿五大優勢。完備的工業體系下,產業數字化的應用場景優勢和數字產業化的數據資源優勢,具有融入工業互聯網的先導條件。如今,瀋陽經開區獲評國家新型工業化(工業互聯網)產業示範基地,傳統裝備製造業耕“雲”種“數”的場景正在加速擴展,東北地區唯一的“星火·鏈網”超級節點落地,累計實施“智改數轉”項目220個。

2024年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上,瀋陽市鐵西區(經開區、中德園)發佈了全區重點創新資源1500餘項,“北方人工智能安全創新運營中心”和“北方大數據交易中心”在活動現場正式落地。瀋陽中關村智能製造創新中心、騰訊雲(遼寧)數字經濟產業基地與入駐企業代表集體簽約,助推經開區以創新培育大數據業務場景驅動數據交易業務,共同推動產業數字化、智能化。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下,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一體賦能先進製造,催生“老字號”“新字號”創新底層邏輯發生深刻變革,一批傳統工廠正在提質升級。

先進裝備“國際範兒”

偌大的汽車框架在機械臂的精準操控下靈活旋轉,與此同時,機械臂快速抓取圖像、記錄數據;中控室大屏實時顯示着每條生產線、每個環節的運行數據及狀態……在這裡,大約100項AI技術被廣泛使用,比如衝壓車間在行業首創的自研AI智能檢驗檢測系統。

先進製造什麼樣?華晨寶馬瀋陽工廠的回答是,智能化、綠色化可以是一道風景。工廠被評爲AAAA級旅遊景區,在國內汽車產業創造了範例。

實現100%可再生能源電力供應生產的寶馬瀋陽生產基地,連續7年獲得國家綠色工廠稱號。華晨寶馬鐵西工廠裡達廠區廠長張濤介紹,綠色工廠設計之初就將可持續發展和節能環保“置頂”,循環經濟理念已經全方位滲透各個運營環節。

瀋陽市鐵西區委書記,瀋陽經開區、中德園黨工委書記郭忠孝介紹,瀋陽經開區肩負着瀋陽對外開放的“打樣”使命,這裡建設的中德(瀋陽)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一直致力於構建國際化產業生態。中德(瀋陽)高端裝備製造創新委員會已被納入中德副部長磋商機制,德國離岸創新中心獲批“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累計開展“德國鐵西日”“德國企業瀋陽行”等經貿活動上百場。2024年9月,“你好,瀋陽”全球推介活動在德國慕尼黑成功舉辦。目前,瀋陽經開區引進寶馬、米其林等世界500強企業85家,採埃孚、安川電機等外資企業600餘家。

瀋陽遠大壓縮機有限公司是一家瑞士全資企業,拳頭產品國際市場佔有率近20%。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曉剛告訴記者:“啥難度都能接就是國際範兒。”比如LNG(液化天然氣)運輸船的關鍵技術——天然氣超低溫(-163℃)常壓液化,“攬瓷器活的金剛鑽”正是大型超低溫迷宮壓縮機。在往復式壓縮機領域,遠大壓縮機研發生產了8個系列上千種型號壓縮機產品,是全球業內屈指可數的全能型選手。

說到產業生態,李曉剛亦喜亦憂。喜的是,瀋陽經開區營商環境好,有全生命週期企業服務平臺,有雙元制職業教育、知識產權保護等“五大體系”,有配套的國際學校、國際醫院、國際社區等公共服務,這種與國際接軌的友好生態對國際人才極具吸引力。憂的是,“內卷”的市場常給高質量產品設置“玻璃門”,如果招標採購總是低價者勝出,會挫傷追求先進製造、優質製造企業的積極性。

“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不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可以有具體量化的指標體系。”延寧舉例說,目前瀋陽經開區高端裝備佔比達到90%,2023年高端裝備產值增長8.5%,2024年前三季度高端裝備產值增長14.5%。沈鼓集團用全球智力資源助力自我升級,歐洲研究院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建。硬件上,瀋陽經開區穩步推進國家級生產型物流樞紐基地建設,如今中歐班列已能夠直達區內企業。軟件上,建成並開通瀋陽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宛如打造了一條面向全球的“數字高鐵”。 (經濟日報記者 孫潛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