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嶺南美麗鄉居背後的“二十四字”|五大行動進行時

開欄語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對於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當前,隨着“百千萬工程”持續向縱深推進,廣東廣大農村正不斷展現出新氣象新作爲。在此當中,廣東開展全省農村精神文明創建五大行動,即村莊清潔行動、農房風貌品質提升行動、鄉村文化空間營造提升行動、文旅融合特色村鎮建設行動、農村移風易俗深化治理行動,着力解決環境面貌、文化生活、文旅產業、移風易俗等羣衆“急難愁盼”問題,着力建設“乾乾淨淨、整整齊齊、長長久久”的美麗鄉村,涵養向上向善、剛健樸實的文化。

即日起,羊城晚報·羊城派推出《五大行動進行時》專欄報道,生動記錄“百千萬工程”中的文明故事,敬請垂注。(文/記者 豐西西)

農房風貌品質提升行動

品質農房南粵行

2023年11月起,全省農村精神文明創建五大行動中的農房風貌品質提升行動在各地鋪開,旨在建設功能完全、結構安全、綠色環保與鄉村環境協調統一的宜居農房,爲農村羣衆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條件,提升鄉村風貌,塑造地域文化等。通過該行動的實施,新式農村社區在“先規劃後建設”的步驟中開工建設;早年因種種原因使用功能未完善影響居住體驗和社區風貌的農房,得以蛻變升級、改善不足;新的建設手法特別是綠色低碳元素的融入,豐富了農房的使用功能……如今,一棟棟“品質農房”已在南粵大地拔地而起。

案例

一個嶺南美麗鄉居背後的“二十四字”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先規劃後建設”是農房風貌品質提升行動的基本要求之一,更是實現村莊用地建設佈局集約高效、塑造全新鎮村面貌的先決條件。近日,羊城晚報記者在廣東茂名走訪時瞭解到,一套“二十四字”工作機制使得農房建設全程管控成爲現實。“一戶一宅、建新拆舊、帶圖審批、現場辦公、管好工匠、管住材料”的農房管控“二十四字”方針連續三年被寫進當地政府工作報告,助力超過70%的村莊達到美麗宜居標準。

在茂名市高州市泗水鎮灘底村,一幢幢暖牆灰瓦、錯落有致的嶺南新中式民居呈現在眼前,湖邊涼亭、中心廣場等休閒設施一應俱全。全新拓寬的環村道路將兩片古荔園(貢園)串聯在一起,百餘棵相傳有着上千年曆史的黑葉種古荔枝樹,在承載着灘底村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同時,也成爲了一張全村的閃亮名片,擔當起了鄉村文旅活動載體的角色。而這一切,都有賴於2024年初開始的高州根子鎮柏橋示範區(泗水鎮大聯灘底段)項目概念設計與建設。

2024年,高州市泗水鎮投入超6000萬元,通過公開招標引入企業爲灘底村進行環境整治、風貌提升和庭院經濟示範點建設。“貢園的荔枝樹之前有不少都是種植在其他地塊上的,最近半年才集中移植到貢園裡。”一位參與項目的設計師向記者表示。據介紹,除貢園外,環村路、湖邊涼亭等基礎設施、休閒設施的建設都離不開村民在用地上的協商支持。全長約1.5公里、寬約7米的環村道路,有一些需要拓寬的路段與村民原有的住宅、附屋出現了用地上的衝突。湖邊涼亭所處位置,此前也曾建有兩幢村居。至於沿路兩側的農房,更是有不少完全未進行外立面美化裝飾。

在項目整體規劃設計下,泗水鎮灘底村一方面充分尊重村民意見,由村民自行選擇外立面改造的風格和方式,逐戶簽約、統一改造;另一方面,由泗水鎮農業農村辦、規劃建設辦、自然資源所等有關部門參與聯審聯辦,在明確建設用地“四至”範圍的基礎上,積極與村民協商溝通,由村民主動拆除閒置附屋,支持環村路建設,溫暖的米黃色外牆風格與古樸的灰瓦風格也都由村民自行選擇。

“基層村落裡的矛盾實際上大多數都與用地有關,我們通過事前的統一規劃和與村民的溝通,提前化解這些潛在的矛盾。”高州市有關工作人員表示。近年來,高州市積極落實“二十四字”工作機制,在全市範圍內推廣農村建房公示牌制度。在正在進行的農房建築旁,一塊“藍牌子”格外醒目,公示牌上清楚地標註着批准佔地面積、批准建築面積、承建鄉村建築工匠、房屋設計圖、外立面效果圖等諸多信息。高州市根子鎮規劃建設辦工作人員伍紹森告訴記者:“公示牌既方便了村民之間通過村規民約相互監督,也利於我們日常的巡查管理,爲我們實現全過程監管提供了不少幫助。”

如今,泗水鎮灘底村已蛻變爲周邊知名的活動中心,建築風格統一升級後,小酒館、文化廣場、古荔園成爲了音樂表演、戲曲巡遊以及繪畫寫生的良好載體。茅石牆根、古荔樹蔭,一曲嶺南氣息濃郁的鄉居樂章在此奏響。

點評

強化規劃管控,提升農房風貌最終落點在人居環境的宜居有序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蔡穗虹表示,在農房建設流程中,用地合規是首要條件,其次是鄉村建設規劃許可,在較爲理想的狀態下,上述兩項許可能夠爲農房建成後的邊界、平面設計、外立面設計等明確引導方向。近年來,廣東省住建廳以及各地市有關部門紛紛編制《農房設計方案圖集》,爲建房村民提供多樣化的可選方案,既節約建房成本,也使得新建農房的整體風貌相對統一和諧。

蔡穗虹介紹,2022年,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編髮《廣東省鄉村振興用地政策指引》,明確零星分散且面積不超過200平方米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可按原地類管理,爲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供了便利。蔡穗虹談到,規劃村莊、提升風貌的目的並非是外觀上的簡單統一,無論是拆舊建新、整體搬遷,還是小規模的道路整理、環境微改造,最終的落點都在人居環境的宜居有序上。鄉村治理的各個環節如果能夠在這一點達成共識,規劃落地實施的效果便有所保證。

文、圖 記者 範晗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