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力量穩預期強信心

來源:經濟日報

2月1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全國檢察機關運用法治力量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成效。最高檢副檢察長葛曉燕表示,今年檢察機關將積極參與規範涉企執法專項行動,深化依法平等保護各類經營主體,進一步加大對涉企刑事“掛案”、違法查封扣押凍結企業財產、違規異地執法和趨利性執法司法等突出問題的監督力度。

推動高質效辦理涉企案件

數據顯示,去年全國檢察機關起訴擾亂市場秩序犯罪4萬餘人,同比上升21%;起訴國企職務犯罪3000餘人;起訴利用職務便利實施的民營企業內部腐敗犯罪1萬餘人,同比上升25%;辦理涉企民事檢察監督案件2萬餘件。

在護航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檢察機關去年起訴侵犯商業秘密罪200餘人,同比上升34%。對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案件提出書面糾正偵查活動違法通知書7000餘件次,對涉非公經濟刑事案件監督立案260餘件、監督撤案410餘件。

針對涉企立案監督、羈押必要性審查、財產措施監督、超期辦案監督、刑事申訴審查等五類重點案件監督線索,檢察機關加強受理審查力度,去年共受理3738件,辦結2319件。

常態化開展涉企刑事“掛案”清理。去年全國檢察機關共梳理排查出涉企刑事“掛案”2900餘件,清理2390餘件,清理率81%。其中天津、遼寧、黑龍江、廣東、新疆等5省區市“掛案”清理率達100%。

一系列辦案數據說明,檢察機關聚焦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推動高質效辦理涉企案件;通過依法平等保護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各類經營主體,運用法治方式穩定社會預期、提振市場信心。

葛曉燕表示,檢察機關在辦案中對各類經營主體堅持訴訟地位和訴訟權利平等、法律適用和法律責任平等、法律保護和法律服務平等,統一司法尺度和司法標準,依法保護企業產權和從業人員合法權益,促進各類企業共生共贏。

監督糾正趨利性執法司法

趨利性執法司法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對此,最高檢出臺具體舉措,完善相應機制,將監督糾正趨利性執法司法問題作爲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的重中之重。

2024年,最高檢控告申訴檢察部門對收集到的1500餘條趨利性執法司法線索逐條分析研判,篩選出的31件重點案件,分4批交相關地方辦理。這些案件既包括防止國有資產損失,也包括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體現對各類經營主體的依法平等保護。

“針對案件督辦中發現的跨區域抓捕,違規適用強制措施,超權限、超範圍、超數額、超時限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等嚴重損害企業、企業家合法權益行爲,檢察機關充分發揮法律監督作用,不僅及時糾錯,還主動從個案辦理中發現相關類案問題。”葛曉燕透露,截至2024年12月底,已辦結21件,取得重要實質性進展2件,解除查封扣押凍結財產5.7億餘元。

最高檢經濟犯罪檢察廳廳長杜學毅表示,最高檢將研究制定規範辦理跨區域涉企刑事案件的工作意見,進一步規範管轄權、“查扣凍”監督機制,從源頭上推動解決違規異地執法和趨利性執法司法等問題。在堅持正面引領的基礎上,檢察機關要動真碰硬,對於違法立案、插手經濟糾紛、跨區域抓人、違法查封扣押凍結等趨利性執法司法行爲,抓住典型、堅決糾正。

同時,各地採取舉措加大線索收集力度。河南省市縣三級檢察院在企業集中區域、本地區有重大影響的企業中建立70個檢察服務聯絡點,確保及時發現線索、受理案件;上海市檢察院進行3年內企業立案監督案件反向審視,針對性提出意見建議;廣東省深圳市檢察院開通服務於工商聯、人力資源局等行政機關的12309檢察服務中心“綠色通道”。

懲治涉企腐敗犯罪

腐敗案件往往反映出官商勾連、親清不分的問題,嚴重破壞地方政治生態和市場秩序。

最高檢職務犯罪檢察廳廳長張曉津表示,檢察機關依法嚴懲以權謀私、搞利益輸送的腐敗官員,促進依法公正廉潔履職,構建親清統一的新型政商關係。

據統計,去年全國檢察機關起訴貪污賄賂犯罪2.2萬餘人,同比上升36.8%,起訴濫用職權、玩忽職守等瀆職犯罪1800餘人。檢察機關嚴格落實受賄行賄一起查,加大對行賄犯罪懲治力度,積極推進對行賄所獲不正當利益的追繳和糾正。去年前11月,全國檢察機關起訴行賄犯罪2772人,同比上升20.2%。

杜學毅介紹,檢察機關依法懲治民營企業內部人員,特別是高管、財務、採購、銷售、技術等關鍵崗位人員實施侵害企業利益的違法行爲。在典型案例王某職務侵佔、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案中,檢察機關通過引導偵查追加認定犯罪數額至1億餘元,並依法追訴追漏、移送職務犯罪線索,同步追贓挽損7000餘萬元。

去年,檢察機關還參與深化整治金融、國企、能源、基建工程和招投標等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領域的腐敗。其中,起訴金融領域職務犯罪1200餘人、能源領域職務犯罪500餘人、基建工程領域職務犯罪1400餘人,圍繞行業性、系統性腐敗問題治理,制發社會治理類檢察建議1600餘份。 (經濟日報記者 李萬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