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喜與憂

(圖/中新社)

時隔4年,中國再次主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面對變亂交織的世界,十年來「一帶一路」交出了怎樣的答卷?未來十年又將何去何從?一帶一路十年建設可謂喜憂參半。但既然習近平在本次峰會的開幕式定調「共建一帶一路站在了歷史正確一邊,符合時代進步的邏輯,走的是人間正道」,那麼無論風險挑戰有多大,一帶一路都會繼續走下去。

首先,合作伙伴共建一帶一路的熱情不減。據中方披露的最終資料,本次論壇共151個國家和41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參會,註冊總人數超過1萬人,是名副其實的國際盛會。其中來自各大洲的26個國家派出了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或者高級代表。俄羅斯、哈薩克、印尼、蒙古、巴基斯坦、越南、寮國、柬埔寨、匈牙利、塞爾維亞、肯亞、衣索比亞、智利等國更是連續三屆峰會派領導人出席,堪稱一帶一路的基本盤。

然而,從出席的領袖數量來看,本次峰會的規模其實是歷屆最小。2017年的第一屆峰會吸引29個國家領導人,2019年第二屆峰會更是有多達37個國家領導人親臨北京,其中不乏捷克、葡萄牙、奧地利、希臘、義大利、賽普勒斯等歐盟成員國的領袖。此次峰會歐洲領導人多半缺席,除了拒絕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同臺,也反映了一帶一路背後愈演愈烈的大國競爭。

「地緣政治工具論」、「破壞國際規則論」、「債務陷阱論」……關於一帶一路的非議在西方乃至整個國際社會大行其道。在美國鼓動下,目前七大工業國組織(G7)唯一與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協議的義大利很可能在今年底前宣佈退出。

其次,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初衷是與合作伙伴攜手應對世界經濟面臨的挑戰,爲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提供中國方案。然而,近年來全球經濟遭遇的挑戰有增無減。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年7月發佈的報告,通貨膨脹、金融市場動盪、發展中國家債務危機等,將使全球經濟增速預計從2022年3.5%的估計值,下降至2023年和2024年的3.0%。

與此同時,全球範圍內智慧財產權保護、高端技術封鎖等技術性貿易壁壘不斷增加,加劇國際經濟合作的難度。尤其是中國經濟復甦不如預期給「一帶一路」投下陰影。

再次,儘管北京一再宣示一帶一路不是中國的獨奏曲,而是所有夥伴的交響樂,但顯而易見,中國仍是最主要、甚至唯一的動力來源。無論是連續三屆峰會在北京召開的事實,還是此次峰會開幕前中國發布的十年建設成果白皮書,抑或開幕式上習近平宣佈的八項行動,在在證明一帶一路建設幾乎是中國憑一己之力在推動,具有高度不對稱性。

由此帶來的後果一是某些共建夥伴企圖坐享其成,甚至利用中國的虛榮心敲竹槓,把致力於共同發展的一帶一路當作中國樂善好施的援助;二是給美國抨擊一帶一路是中國擴張影響力的工具提供了口實。未來中國應設法將一帶一路更加多邊化,包括由共建夥伴輪流主辦一帶一路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