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俄烏交戰 迫使各國選邊站

俄烏交戰初期,戰爭前線國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帶動援助烏克蘭的道德聲浪,填補了德國和法國行動遲緩造成的真空。戰爭加快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所暗示:歐洲的權力平衡從以德法爲核心的舊歐洲(Old Europe),加速移轉至東歐和北歐的新成員。

牛津大學歐洲歷史學家艾許(Timothy Garton Ash)表示,「蕭茲的看法正確,如今歐洲議會更認真看待中東歐的意見,並有歐盟大幅東擴的議程。」儘管如此,英國智庫Chatham House和歐盟歷史學家凡米德拉爾(Luuk van Middelaar)皆表示,布魯塞爾的權力是以經濟和人口規模爲基準,歐洲的重心依然在西方。此外,歐盟討論的議題廣泛,不僅僅是俄羅斯、戰爭和國防,德國和法國仍位居經濟討論的核心。

俄烏戰爭大幅強化北約和美國的角色,意味着法國總統馬克宏的歐洲戰略自主淪爲空談,且北約比戰前更依賴美國的武器和領導力。

西方國家在美國號召下聯手製裁俄羅斯,禁止俄國部分銀行使用國際金融電信系統SWIFT,鼓勵跨國企業撤離俄國市場。美國在國際場合強烈譴責俄羅斯侵略行爲,同時大力提供烏克蘭軍事援助,這些行動凸顯美國世界領導地位。

就亞洲而言,戰爭讓俄國與中國的關係互易,如今俄國仰賴中國購買石油和地緣政治支援。此外,戰爭讓日本、韓國、菲律賓和澳洲與美國的關係更加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