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電影,再度證明陳凱歌導演水平不行?這一次,張藝謀贏麻了!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前言:

網友:陳凱歌努力半生,只是證明“霸王別姬”不是他拍出來的。

很顯然,這一次張藝謀“贏麻了”。

01陳凱歌水平再惹“羣嘲”

近期國慶檔上映的“志願軍——存亡之戰”又雙叒叕引起“羣嘲”。

這個由陳凱歌導演的第二部志願軍系列電影,開播沒過多久便引起爭議。

有網友說,這是一部“抗戰神劇”,把戰爭拍成“過家家”。

網友:劇情設計太齣戲。

網友:疑似專門爲自家兒子打造的電影(陳飛宇)。

這部電影真的這麼“不堪”嗎?

答案毋庸置疑。

爲此貢獻過電影票的小編,接下來就給各位分析分析:

首先是劇中人設太過“兒戲”。

陳導兒子在上部電影中“倖存”也就罷了,結果在這部直接“失憶”成了兵王。

先是在路途遇襲,單挑倆狙擊手;

再是在戰役中刀槍不入、戰力勇猛,僅靠自己就炸翻美軍坦克;

打仗同時還能分心救出女主,夜襲敵方卻仍然完好無損......

兵王幾乎包攬了所有關鍵節點,任何一個“小劇場”都是一場“高光”。

男主大結局以身炸敵,而“神兵”卻只是吃個槍子墜入河中。

我想憑藉“兵王”的力量,第三部從河裡出來應該不成問題。

當然“兵王”人設太突出,也能有所理解。

畢竟陳家“祖傳疼兒子”,這也不是第一次。

但問題是,其他人物人設也同樣頗有“爭議”。

女主李曉,第一部在聯合國,第二部就跑來戰場當翻譯。

這樣一看雖有些跳脫,但整體看也算無傷大雅。

畢竟聯合國都去了,當翻譯不是綽綽有餘?

但是說是做戰場翻譯,可電影通篇只體現她“亂跑”。

一會兒閃現在去往前線的路上:我要找哥和爸;

一會兒閃現在大部隊後方:哥,我要找爸;

明明是大場面回來的人,卻依然顯得有些許“孩子氣”。

還有裡面的軍事專家。

採集有諸多信息,但仍要冒死往戰場上送“命”。

敵人來了,要喊警衛員保護;

危險解除,又要再次赴險;

發現坦克,是要不顧一切的開回去的。

自己生命安全是時顧時不顧的。

身爲重要人員卻缺少大局意識,看起來不免令人感到“降智”。

除此之外,還有內容上的“不合理”。

在一次防禦戰中,一個瘸了腿的戰士拿着“SLD”和坦克同歸於盡。

本應該和投彈手配合的其他戰士,卻全然忘了炸坦克的事。

只見他們持着槍衝鋒陷陣,遇上坦克直接“死傷無數”。

這真的符合當時的作戰邏輯嗎?

還有在另一個鏡頭下,四五個戰士手持炸藥包,起身、拉開信子;

一人飛撲坦克底下、另外幾人扒着兩邊;

ZD爆炸、坦克陷入火海;

本是“肉搏戰術”的生動詮釋,可一看旁邊還有幾個沒逃掉的“自家”戰士也被捲入火海。

這樣“不必要”的犧牲是當時真實存在的嗎?

還有在最後,敵人傘兵來襲。

我軍小分隊主動出擊引開敵人。

然後美軍就輕易的拋開水庫、追蹤小分隊了。

只有一個美軍狙擊手明白任務,選擇以一敵十。

然而就這一個狙擊手也硬是打出了千軍萬馬的陣勢。

這時就出來個主角團人物,以血肉抗門抵抗“槍林彈雨”。

在這種情況下,水庫終於不負衆望的成功打開。

但吃了那麼多槍子兒,挺了那麼長時間的主角團人物竟然還有呼吸。

還要說完臺詞才歸去。

你看這合理嗎?

當然還有改編的戰略決策、美軍的強行降智、偷襲敵方的全軍唱歌......

很多或大或小的槽點,讓人看了不免感到“浪費”;

“浪費”這麼好的時機、這麼深入人心的“歷史”、這麼多的“期待”。

說是抗戰電影,除了特效以外,其他更像“抗戰神劇”。

正是這種種,再次暴露出陳導的導演水平有點“堪憂”。

不得不說,張藝謀哪怕是在年初播的電影實力“碾壓”陳導也是綽綽有餘。

02張藝謀贏在哪?

年初上映的電影“第二十條”是老謀子的全新嘗試;

用喜劇打開現實主義,在搞笑的同時還不忘普及法律知識。

這是沉浸在自己“哲學”中的陳導不可能突破的地方。

“第二十條”是指刑法中相應條例所描述的“正當防衛”;

劇情以“康村霸凌”爲主,以“校園暴力、公交司機故意傷害”爲輔。

和以往案件不同,這三個案件中的被告,均是受害人身份,只是在抗爭中反擊造成對方受傷,而成爲被告。

倒打一耙;

惡人告狀;

這就是三個案子的“特殊”之處。

做壞事進去,那是天經地義;

但是做好事進去,那就令人寒心了。

老謀子的厲害之處就在:他能抓住最矛盾的點,捏碎雜糅賦予更新的意義,以“輕鬆”、“靈活”的方式呈現在大家面前。

讓更多人關注到自身利益的維護、正當防衛的重要性。

這是高高在上的陳導所缺失的力量。

如若把倆人具體放一起比較,我們不難得出還是張藝謀“老謀深算”!

03陳凱歌“比不上”張藝謀

不同於陳導的文藝世家,老謀子的出身可謂是成分複雜。

但這也讓他養成了謙遜樸實的性子。

直觀體現便是他的電影創作中。

在他的電影裡,觀衆是主題。

雖爲國內知名導演,但他在拍攝時總是先“蹦出來”:

觀衆需要什麼、想看什麼、能接受嗎?

算不得討好觀衆,而是他的視角能夠落在“普通百姓”身上。

大衆的生活、思想、經歷,是他獨有的創作源泉。

因此他的作品總是很接地氣。

哪怕偶爾幾次創作的大製作,細究起他的敘述方式也是通俗易懂、實在的。

這樣從人民中來,那票房必然也是到人民中去。

算不得觀衆只買他的帳,而是與旁的電影比起來,老謀子所產更具“性價比”。

但陳導就截然相反了。

他從不屑於觀衆的視角。

家庭的薰陶,讓他獨具才人的傲氣。

就像他爲“無極”辯護時說的話:

十年之內無人看懂這部電影

先不說有沒有觀衆揣摩這部電影長達十年吧;

就單從這句話中就能看出他並不關心觀衆是否能夠看懂。

他只要求把自己的想法融入電影即可。

我想這也是他電影幾經爭議的最根本原因。

兩個不同的創作理念本沒有高低之分。

但具體到老謀子和陳導,那麼顯然是陳導比不上老謀子。

脫離大衆創作電影是比站在大衆身邊更考驗實力。

但成也蕭何,敗蕭何。

陳導的接連創作並沒有讓人感受到他的超絕實力。

反而感受出他那越發“窮竭”的藝術儲備。

按理來說能夠拍出“霸王別姬”的陳導,應該擁有着不凡的實力。

可奈何,這部巔峰級電影卻不是陳導一人所作。

據說,“霸王別姬”是陳導父親爲兒子創下的立威經典之作。

爲了保證電影的“重量”,陳導父親哪怕身患重病,也奔赴於電影的指導。

他對於電影的編劇和戲曲上重下功夫。

只針對藝術進行指導。

作爲曾創出9.0分“山岔口”的他,僅靠這些也是直接把“霸王別姬”推上神壇。

雖說離開父親的陳導在“黃土地”和“邊走邊唱”上也展現了不小的天賦。

但奈何“霸王別姬”是他一直跨不過的高山。

這些年的電影創作,更是讓人看了調侃:

“陳導窮極半生,只是證明了‘霸王別姬’不是他創”

而離了“霸王別姬”,陳導在老謀子面前就沒有“抗打”的了。

畢竟國師級老謀子可是曾在1994年就憑藉“活着”拿下9.3的高分。

更是捧紅了葛優、鞏俐等著名藝人。

再加上他的獲獎無數,更是遠超陳導“幾條街”。

結語:

陳導的創作理念和深度的追求是切實可行的。

但奈何長期的脫離大衆,找不到創作源泉,卻又不及時提升,只想着強行輸出。

這樣的“自娛自樂”顯然愈發不受大衆歡迎。

比起陳導的越來越“懸浮”,老謀子人家就實在多了。

成就也好、創作效果也罷,各種疊加顯然老謀子“贏麻了”。

希望陳導後續或沉於提升、或投入觀衆,不斷彌補“不足”。

在下一次給大衆帶來“眼前一亮”的作品。

【免責聲明】

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

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