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育民:臺灣應追上mRNA技術

楊育民認爲,疫苗國產「這不是make or buy的問題,而是必須make and buy!」。圖/本報資料照片

旅美生技專家楊育民30日指出,新一代細胞治療代工、試劑(reagents)、質粒(plasmids)和病毒載體(viral vectors),是疫後可以發展的新契機。他預估,只要1億美元的投資,臺灣即可建立年產5億劑的mRNA生產線,接軌國際趨勢。

2021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盛大開幕,現任全心生物醫藥(AltruBio)董事長楊育民以「細胞治療艱苦道路與新冠病毒疫苗危機啓發的新生物科技產業大方向」爲題演講。

楊育民表示,新冠疫情大流行以來,整個產業界得到三個啓示,首先,疫苗是攸關國家安全的重要武器,必須要用策略規畫,國產研發、採購、技轉代工多方向並行,「這不是make or buy的問題,而是必須make and buy!」其次是高檔複雜藥物(complex medicine)將成爲醫療保健的未來,但這條路將會非常艱辛;第三則是在地國內醫護和疫苗供應鏈的耐力和彈性,無論對健康、國家、經濟的安全來說都至關重要。

楊育民強調,當前全世界細胞治療行業雖然很夯,但各公司的投入多以臨牀研究掛帥,製程檢測卻很落後,以CAR-T爲例,相關產品售價20萬美元以上,終端售價更高達40、50萬美元,且產品的產出流程也要到三個星期,這是臺灣可以切入的機會點。他認爲,由細胞治療引發的契機,包括製造、檢測和代工產業,都會有不錯的利基,新一代全自動細胞處理系統,以及試劑(reagents)、質粒(plasmids)和病毒載體(viral vectors),都很值得臺灣開發。

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刺激了多元疫苗平臺的進步,現在的新冠疫苗就有多達7~8種技術,像是信使RNA(mRNA)、病毒載體、重組蛋白等,這些技術有着不同的優點,例如mRNA技術應對病毒序列變化、開發速度非常快;病毒載體技術具有單劑注射(single-dose)的潛力,製造成本比mRNA低很多;重組蛋白技術發展較爲成熟等。大方向上,臺灣的疫苗平臺應該要朝着多元化方向邁進,此外,臺灣也應該迎頭趕上mRNA技術潮流。

楊育民表示,其實只要投資1億美元、用500公升的生物反應器(bioreactor),就可以在臺灣建立年產五億劑的產能;策略上應該要找到夥伴、大膽投資,先創造一個世界級的mRNA先導項目(lead)、切入現有的技術層次,接着馬上研發第二代技術,才能加入全球競爭行列。他認爲,mRNA技術可將產業由生物帶回到化學,臺灣在這個領域擁有優勢,可以建立世界級的能力和能量,但也必須積極培養人才,持續提供誘因制度。見證10幾年來臺灣生技產業的變遷,再加上大流行所帶來的教訓,楊育民有「大江東去」、人生如夢的感慨,他期許年輕世代能爲臺灣生技產業界帶來更多的英雄豪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