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怡爽:印度對西方心態更自信也更敏感

來源:環球時報

在剛剛結束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和印尼巴厘島G20峰會上,印度的表現無疑都很活躍。

印度在全球氣候問題上正呈現出比以往更加積極和自信的態度。在包括印度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努力下,COP27“創造了歷史”,各方同意設立期待已久的“損失和損害”基金,援助特別容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發展中國家。

而在從巴厘島G20峰會返程的航班上,印度總理莫迪的手提箱裡多了一件特殊物品:象徵G20輪值主席國身份的木槌。從今年12月1日開始,印度將擔任爲期一年的G20 輪值主席國。有印度媒體稱,“這是印度向前邁進,並可以從規則接受者轉爲規則制定者的時刻”。

顯然,印度對自身地位和作用的認知已經逐漸發生改變。早在2015年2月,莫迪就曾表示,在全球經濟和政治架構發生重大變化的時代,印度的外交官們要幫助印度成爲全球的“領導性力量”,而非只是國際體系中的“平衡性力量”。從那時起,印度就朝着成爲一個“領導性大國”的目標大步邁進。在“四方安全對話”中,它是美西方的重要夥伴;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COP)上,它代表發展中國家要求發達國家負起責任;在G20峰會上,它又試圖扮演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調停人”。在其他多邊機制中,印度同樣在力圖向世界證明新德里有信心成爲一個負責任、有作爲的全球公共產品提供者。

從消極到積極,從被動到主動,印度的這種變化由何而來?我們可以從能力和動力兩個層面進行觀察。

在能力層面,一個現實是,現在的國際環境對印度而言是相對有利的,這種環境給了印度可以更加積極發揮作用的空間。世界體系正在發生着劇烈變化,這使印度成爲各方試圖拉攏的對象,莫迪政府也通過外交戰略的調整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了一些有利機遇。印度正在試圖擺脫不結盟政策的束縛,積極向美西方靠攏,與此同時,它依然繼續堅決主張印度的國家利益,堅持“屬於印度自己的立場”。在文化、軍事和經濟等領域,印度也不失時機地四處出擊,尋求合作機會,爭取展現印度的國家形象和發展成果。

在動力層面,印度更傾向於相信自身國際地位的提升是源於實力的發展,以及其政治、軍事、經濟分量在全球體系中所佔比重的快速增加。全球第五大的經濟規模、較快的經濟復甦速度等都令許多印度人相信,印度已經今非昔比,因此需要擁有更符合自身當前體量的國際角色。這種心態讓莫迪政府的外交政策得到國內的普遍支持。根據印度智庫觀察家研究基金會的近期調查,大多數人對印度的外交政策表示認可,77%的受訪者將其評爲“好”或“非常好”,認爲莫迪政府有效應對了新挑戰,體現了印度的大國抱負。

對於印人黨或莫迪自己而言,謀求“自信的領導大國”地位則有着更深一層的政治考量。首先,印人黨將自己與印度國際地位的提升綁在一起。印人黨認爲,如果其成爲一個更強大、更自信的“新印度”的代表,則象徵着印度已經擺脫國大黨時期在外交方面的猶疑不決和消極姿態。其次,尼赫魯之後,印度沒有再出現過在國際上舉足輕重的政治人物,莫迪此番加強提升自身國際形象,不但能夠有力地增加其國內支持度,爲印人黨的選舉增添助力,也可以爲自己留下作爲一位“偉大政治家”的豐厚遺產。最後,在外交舞臺上的亮眼表現可以淡化印人黨所面臨的一些國內矛盾,也給了印人黨一個將自身價值理念推向全世界的機會。印人黨所代表的印度教民族主義在國內受到反對黨批評,但莫迪政府試圖用文化外交來減輕國內壓力。比如,印度公佈的G20標誌是一個安坐在蓮花上的地球。

現實和理想之間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印度將自身視作一個“領導大國”,也希望其他國家如此看待自己,但作爲一個真正的“領導大國”所需要的“結構性權力”和“聯繫性權力”,印度還沒有完全具備。印度不止一次抱怨過即便是美西方國家也沒有真誠地尊重自己的利益,這也造成印度目前的矛盾心態。一方面是自身自信的快速提升,另一方面是對沒有獲得外界“應有尊重”的高度敏感。我們也要理解和謹慎看待印度這樣的心態,同時更深入地審視其動力和可能帶來的結果。(作者是雲南財經大學印度洋地區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