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行長最新發言:央行數字貨幣還處於初始階段
(原標題:易綱:大科技公司是金融遊戲規則改變者,消費者隱私保護是極大挑戰)
當下,世界各地的金融產業正在經歷深刻的數字變革,大科技公司已經改變了人們消費產品和服務的方式,並與傳統金融機構開啓競合遊戲。
2020年11月2日,在香港金融科技周“數字經濟中的央行角色”主題會議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就大型科技公司和傳統商業銀行的競爭、金融產業新趨勢、消費者隱私保護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易綱表示,疫情期間有一個顯著的趨勢變化,非接觸金融更加流行,人們的活動已從面對面轉到虛擬平臺,就如以往線下舉行的香港金融科技周如今也轉到線上。在新的世界,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不僅給傳統商業銀行帶來壓力,也給央行帶來新的挑戰,如何在技術帶來的便利與風險中讓金融服務更安全,對央行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命題。
在討論中,全球金融穩定委員會副主席Klaas Knot表示,金融科技和疫情衝擊正在改變人們對信任機制的理解。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餘偉文表示,大科技公司正在提供雲計算等金融基礎設施,已經趨近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境地。國際清算銀行總經理Agustin Carstens則強調了數據的重要性,認爲大科技公司已經大到不能忽視(too large to ignore),在進化過程中,金融監管必須跟上步伐。
目前全球市值排名前十的BigTech總共提供了約50種金融服務,涉及支付、信貸、資產管理和保險等諸多領域。其中,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數據,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和大科技公司的信貸總額達到近8000億美元,中國、美國和英國是金融科技信貸最大的市場。
全球金融穩定委員會(FSB)10月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與發達經濟體相比,新興市場和發達經濟體中大科技公司金融業務的擴張更爲廣泛而迅速,低收入人羣和農村地區的普惠金融需求有所改善。不過,競爭可能會威脅現有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和地位,並帶來消費者數據隱私保護等相關風險。
就大科技公司對金融產業帶來的影響,易綱表示,金融科技和大科技公司帶來了效率的提升,並降低了成本,是金融創新的重要部分。同時,大科技公司和傳統商業銀行也有競爭,大科技公司有更大能力直接觸及消費者和潛在客戶,風險管理能力強,比起傳統銀行擁有很多優勢。
易綱提到,大科技公司顯著提高了金融服務水平,尤其是偏遠地區的服務需求有所改善,這是以前難以想象的,如移動支付和二維碼等技術的普及,已經改變了遊戲規則。傳統金融機構存在了很多年,在新的技術變革面前,如何獲得消費者,如何進行風險管理,都是它們考慮的問題。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現象,傳統金融機構開始與大科技公司合作,利用它們的數據優勢開展金融服務,提供信貸給企業,提高風控水平,易綱表示,這是必須關注的新趨勢。
自次貸危機以來,全球金融監管已進入趨嚴態勢,有了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賦能,金融科技成了日受重視的變量。餘偉文在會末提問,隨着金融科技的不斷髮展,最讓他夜不能寐的一個問題是什麼。易綱表示,商業秘密的保護和消費者個人隱私的保護,是極大的挑戰。
此外,餘偉文在會上問及中國的央行數字貨幣(CBDC)進展,易綱對此表示,目前還處於初始階段,需要制定複雜而完整的法律和監管框架,中國央行也期待與國際清算銀行(BIS)和全球金融穩定委員會(FSB)展開討論和合作,讓央行數字貨幣穩步發展,確保更加穩定安全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