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采院士:反思“追求卓越”

楊文采,地球物理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國家現代地質勘查工程中心主任,現任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地質論評》主編。研究方向爲地球物理正反演、地球成像和大陸動力學。

沒有競爭的社會可能失去活力,而競爭的動機之一來自人們對於卓越的追求。

追求卓越給人的內心帶來滿足感,可以激發人自強不息的動力,去除享樂主義的消極意識,對社會進步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古希臘人爲弘揚追求卓越的精神開始了奧林匹克運動會,成爲全人類共同喜愛的活動。

在封建時代的中國,追求卓越的精神變異成科舉考試製度,成爲士人升官發財的通途。

在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競爭的社會中,追求卓越的精神演變爲對利潤和社會管理績效的追求,成爲對個人與團體評價的副產物。

在體育比賽和統一考試中,人們追求卓越的目的是非常明確的,指在當前的競爭中取得優勢,並希望馬上取得社會輿論的承認。

這種卓越追求在以取得利潤爲目的的市場競爭中成爲普適的準則。

那麼,這種追求卓越的行爲是否可以成爲所有行業普適的準則呢?

是不是有它的邊界呢?

科技、教育和醫療衛生等領域,與體育比賽和市場競爭不同,這些行業的績效是無法很快得到評價的。

孔子、哥白尼、麥克斯韋爾、達爾文和馬克思這些卓越的偉大人物,在去世前都沒有得到社會應有的承認。

可見,卓越的品格是不可能只通過競爭的規則來衡量的。

有追求真理理想和自我奉獻精神的人明白,曇花一現的卓越不是他們生命的價值所在。

要在競爭中取得優勢並馬上得到承認,最簡單方便的策略是引進模仿,利用“後發優勢”。

在科學界,這種策略演變出“從西方文獻中選擇研究課題,購買西方儀器觀測數據,在西方期刊中發表論文、提供數據”。

這樣,中國科學界實現了國際化,取得了話語權,同時西方媒體的報道也成爲中國科學界績效的評價標準。

這種成爲西方大國科研體系中的一個義務成員,是中國人要追求的真正卓越嗎?

這種追求卓越的行爲有利於科技創新嗎?

“後發優勢”會轉換爲“先發優勢”嗎?

在高等教育界,這種追求卓越的策略演變出強化高等教育管理的五招:評估、督導、提高威懾力的通報、掛鉤和追責。

用老闆對付懶人的辦法“強化”大學教師和研究生追求卓越的意識,能夠使大學培養出生氣勃勃、甘心坐冷板凳的接班人嗎?

能夠使大學成爲人類創造更文明未來社會的學術和教育園地嗎?

在公立醫院,一個盡心盡力爲幾千名患者解除了痛苦的牙醫,因爲沒有SCI論文而10多年沒有得到提升。

卓越的醫生應該努力在競爭中取得更大優勢,還是在治病救人方面作出更多的貢獻?

文明是人類通過自覺自願的方式對世界和自身的優化,而不僅僅是個人心理上的滿足。

現在,我們到了反思這種畸形的中國式“追求卓越”模式的時候了。

論文全文發表於《科技導報》2022年第1期,原標題爲《追求卓越是不是有邊界?》,歡迎訂閱查看。

內容爲【科技導報】公衆號原創,歡迎轉載

白名單回覆後臺「轉載」

《科技導報》創刊於1980年,中國科協學術會刊,主要刊登科學前沿和技術熱點領域突破性的成果報道、權威性的科學評論、引領性的高端綜述,發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完善科技管理、優化科研環境、培育科學文化、促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決策諮詢建議。常設欄目有院士卷首語、智庫觀點、科技評論、熱點專題、綜述、論文、學術聚焦、科學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