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海珠赤崗街:外國留學生感受粵繡非遺,校地合作講好中國故事

爲深化校地合作,推動“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幹出成效,廣州市海珠區赤崗街道團工委與廣東技術師範大學“繡韻粵風”團隊成功結對。

近日,“繡韻粵風”團隊根據街道的實際需求,結合廣州塔國際化街區建設,積極開展粵繡啓蒙課、對話傳承人、推廣非遺等實踐活動,用青春激情、青春智慧、青春力量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讓“粵繡之花”開遍基層社區,進一步傳承和弘揚非遺。

啓蒙啓智,繡夢啓航

“受衆羣體少”是目前粵繡甚至是大部分非遺傳承遇到的主要問題。如何讓更多人認識粵繡並參與進來,讓粵繡在居民羣衆當中“活”起來、“火”起來,成爲團隊思考的方向。

在赤崗街道團工委的協助下,廣東技術師範大學“繡韻粵風”團隊通過開展粵繡啓蒙課的形式,讓社區內不同年齡段的居民參與進來,結合豐富的圖文資料和實物展示,手把手地指導學員們進行基礎針法練習,同時邀請專業老師進行系統教學。

團隊負責人陳柏君表示:“團隊有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年輕學子,都進行過專業的培訓。我們團隊正在進行的項目‘繡韻粵風’傳承粵繡文化也已獲國家級立項,期待我們的工作能讓更多人加入傳承粵繡文化中。”

在課程的開展中,有兩個身影特別引人注目,據介紹,他們是廣東技術師範大學的外國留學生,在瞭解到有關於粵繡課程的信息後,便十分感興趣地報名參加。從一開始的生疏針法,到後面逐漸上手,他們慢慢地沉浸在粵繡一針一線中,被粵繡的文化魅力深深折服。

對話傳承,匠心獨運

爲更深入瞭解粵繡背後的文化底蘊,加深對粵繡傳承現狀的認識,團隊組織部分學員分別到粵繡傳承人王新元、陸柳卿兩人的工作室進行了實地參觀,並就粵繡的傳承與發展進行了深入的訪談。

工作室展出了許多粵繡作品,有栩栩如生的木棉花和“雞荔”、氣勢磅礴的山水風景……大家流連於精美的繡品,沉浸在粵繡大師對粵繡事業的熱愛與執着,對粵繡也有了新的思考。

陸柳卿的弟子李卓熹表示:“粵繡不僅是一門手藝,更是文化,與嶺南文化一同生長。”同時,王新元老師的弟子郭鍾敏也說道:“現在生活節奏快,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專門鑽研粵繡的手藝。所以興趣很重要,感興趣才能堅持下來。”

“粵繡的傳承,需要不斷創新與突破,來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與參與。”粵繡傳承人王新元的說話爲團隊成員帶來啓發,他鼓勵團隊成員要勇於嘗試新的設計理念和表現手法,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讓粵繡藝術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非遺的傳承和保護在於創新,而青年羣體的加入爲粵繡這一非遺注入“活水”。當下,赤崗街正積極推動“百千萬工程”,依託廣東技術師範大學“繡韻粵風”團隊提供的隊伍力量和創意支持,通過凝聚青春活力和發揮高校智庫作用,進一步在基層社區傳承和弘揚粵繡非遺,共同講好中國故事。

文|記者 馬思泳 實習生 黃紫晴 通訊員 蔡鹹冰 陳柏君 鍾政輝圖|通訊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