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佛寺南院挖出晚唐陶器、五代南漢地磚

大佛寺始建於南漢(西元917年至971年),原名新藏寺,爲南漢王劉龑呼應天上二十八宿而建。明代擴建爲龍藏寺,後改爲巡按公署;到了清順治元年(西元1649年)時,公署毀於大火。原明朝東江軍將領、被清世祖封爲平南王的尚可喜在康熙二年春,自捐王俸,仿京師官廟制式,兼具嶺南地方風格重建殿宇,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觀賞價值。

由於唐末五代時期是廣州城市發展的重要階段,史載唐代末年建立南漢政權的劉隱、劉巖兄弟鑿平禺山築新南城,劉巖稱帝后改廣州爲興王府,並大興土木,修建離宮別苑和佛寺。

這次大佛寺發掘現場與大陸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越王宮直線距離爲300多公尺,2014年曾被公佈的廣州市第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區,南漢的大型磚鋪地面是在地下3公尺處發現,而出土的晚唐時期陶器堆積爲一不規則灰坑狀遺蹟,灰坑南北8.5公尺長、東西寬6.2公尺、殘深0.5公尺。坑內集中埋藏大量陶器和釉陶器,總數超過100件,包括壇、罐、碗、執壺等,大部分殘損,也有少量較完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