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傳統產業“翻身”縮影:白雲化妝品產業集羣從代工邁向微笑曲線兩端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丁莉 廣州報道“如今來廣州白雲做化妝品的生意,只需帶上錢和想法,最快半小時內,就能湊齊全鏈資源,落成一家企業。”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科工商信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張豔對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說。
“中國美妝看廣州,廣州美妝看白雲”。幾十年間,成功的淘金故事在這裡不斷上演,逐漸彙集成一個龐大的化妝品產業集羣,“白雲美灣”這個區域品牌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截至目前,整個白雲區擁有1288家持證化妝品生產企業,佔全國的1/4、廣東省的一半,從設計、研發、原料、包材到生產、銷售、展貿一應俱全。
這個產業集羣的生長狀態是整個廣州產業生態的縮影。從白雲的化妝品到花都的箱包皮具,再到番禺的服裝,無不是從專業市場發跡,靠着改革開放之初的“三來一補”迅速成勢,並在近年相繼入選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羣。
不過,近年來隨着各地紛紛佈局高端產業,傳統產業“存在感”不強,在這種背景下,傳統消費品工業究竟還有沒有價值?
對廣州而言,上述產業作爲經濟的重要支柱,難以簡單退出。這些產業繼承了“千年商都”的衣鉢,又肩負着傳統制造向新的期望,逐漸向萬億級時尚產業迭代升級。但在成功轉型之前,這些產業先要突破一些短板,撕去初級代工的標籤,向品牌發力,加碼創新研發,進行數字化改造升級,邁向產業鏈更高端,提升抵禦風險的能力。
千億產業找準優勢
興發廣場的圍擋已經拉起,響徹機械破拆的噠噠聲,鱗次櫛比的低矮商鋪被推倒。產業擴張帶來載體擴容,9月24日,廣州興發廣場美灣二期正式動工。三十餘年前,白雲區美妝產業正是從這裡拉開了序幕。
1994年,興發廣場一期建成,機緣巧合下承接了一批化妝品個體戶,自此白雲化妝品產業的種子就在緊湊、擁擠的檔口上散播開來。
機場快速路在門前不遠處穿行而過,向南3公里坐落着廣州火車站與廣東省客運站,交通樞紐的客流給廣場帶來了生意。很快,以興發廣場爲始,在廣園西路至機場路一帶,又裂變出了怡發廣場等七大化妝品商貿城集羣,由此構成的三元里商圈成爲全國最大的美妝用品集散地。
當時,大量外部訂單率先涌入坐守改革開放“南大門”的廣州,興發廣場的商鋪向代工轉變,發展出“前店後廠”的模式。在南部市場的基礎上,工廠主要向北拓展空間,白雲化妝品逐漸形成了“北產南貿”的格局。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這裡走出了“北交所美妝製造第一股”芭薇等一批知名企業。白雲美灣產業發展辦公室科長黃欣透露,由於靠代工起家,白雲美妝業出口旺盛,企業中不乏隱形冠軍,“牆內開花牆外香”的案例格外多。
生產集聚繼而帶動了包材產業,在白雲區,僅泵頭的年產量便超過20億個。向下遊,互聯網電商平臺、檢驗檢測等環節也應運而生,成千上萬家企業連成上下游,產業鏈完整也是白雲美妝產業的最大優勢。
“更重要的是無形資產,集羣帶來了大量人才、訂單、科研平臺,一家中小企業能夠在這裡找到發展所需的全部資源,快速成長起來。”黃欣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不同於上海的東方美谷、湖州的美妝小鎮由政府招商、龍頭牽引而成,白雲美妝產業幾乎完全由原生企業自發集聚而成。
時至今日,白雲區已彙集化妝品相關企業超6000家,其中生產企業1288家,佔全市2/3。以化妝品爲代表的美麗健康產業成長爲白雲六大千億級產業之一,且產業仍在擴張之中。
白雲區投促局招商科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白雲區以優惠價格出讓了29宗化妝品產業用地,總體建築面積近200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額超百億元,預計營收規模在300億元以上。同時,區屬國企還投建了產業園,爲相關企業提供標準廠房,保障後者空間載體充足。
產業壯大引來政策關注。2018年白雲區成立了化妝品產業發展領導小組,以專班化運作統籌該產業發展,“美灣九條”及兩個化妝品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也先後出爐。全區建設了各類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32個,產業配套進一步補齊。
政策介入使產業結束了自然生長的狀態,“白雲美灣”品牌概念成型。2019年,白雲區化妝品中小企業產業集羣成立,並於去年入選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羣。
新代工故事與品牌化之路
在業內,白雲區有着“化妝品代工之都”的別稱。“代工”這一限定詞,道出了其產業痛點。倘若對區內一千多家化妝品生產企業做一個粗略分類便能發現,它們絕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微笑曲線的中間部位。
在價格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這樣的產業結構也導致集羣議價能力趨於弱勢,讓微笑曲線儘快向兩端“咧開嘴角”,成爲亟待解決的事情。
多家企業反饋,白雲區化妝品集羣主要面臨研發能力不足、品牌弱勢的局面。
微笑曲線左側,集羣研發能力有待提升,特別是欠缺高端原材料企業。業內人士透露,當前,中國化妝品產業所需材料往往要先運送至外國進行加工處理,再高價購回。
芭薇公司一樓展廳有一座原材料展臺,梳理了企業產品生產加工所需各項原材料的產地清單,其中大多數仍仰賴從歐美日韓地區進口。近百項原材料中,標註來源爲中國的僅佔較小比例。
在此背景下,企業開始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卡姿蘭集團生產基地卡迪蓮江高工廠研發中心建立了3500平方米的現代化實驗室和中試中心,並同北京工商大學、廣東粵港澳大灣區黃埔材料研究院等進行聯合研發。
芭薇同樣自建了6000平方米的研發、檢測實驗室,其中檢測實驗室獲得了CNAS、CMA認證、化妝品註冊和備案檢驗機構資質。廣東芭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助理石品靖透露,除服務自身外,實驗室還向行業集羣開放。今年上半年,芭薇研發投入費用增長超兩成。
重金砸向研發後,芭薇共獲得國內外授權專利130餘項,自主研發的兩款原材料已經通過備案。靠着ODM,芭薇去年實現了6.23億元工業產值,並於今年年初上市,成爲“北交所美妝製造第一股”。
強大的研發能力使芭薇實現了一種新代工模式——根據客戶需求進行配方定製,提供從研發到生產的整套服務。這也使芭薇獲得了更多品牌客戶的青睞和議價權。
更高層面,白雲區還在打造“白雲美灣國際化妝品研究院集羣”。黃欣介紹,白雲區計劃由政府牽頭,引進化妝品領域頭部機構與專家,同集羣內企業進行聯合創新和產學研合作。目前,白雲已引進11家院校共建化妝品科技創新研究院,累計產出化妝品原料13款、配方超5000款,簽訂成果轉化合同105份。
在微笑曲線右側,培育自主品牌也顯得愈發緊迫。由於白雲區化妝品產業以代工爲主,企業往往只能賺取較少的加工費,無緣品牌溢價。
近年來,區內企業日益重視品牌培育,卡姿蘭便是代表案例。2008年,蔡依林一句“卡姿蘭大眼睛”代言詞將品牌推熱,“卡姿蘭”自此成爲了眼睛大而漂亮的代名詞。這些年來,“卡姿蘭大眼睛”成爲網絡上廣泛流行的一個梗。抓住流量後,卡姿蘭趁勢推出了卡姿蘭大眼睛、雙貓家族等IP形象,爲品牌價值賦能。
不過,對於集羣內多數以代工爲主的中小企業而言,轉型之路仍然漫長,品牌培育成本高昂,短時間內遙不可及。對此,白雲區計劃先集體發力,打響區域品牌。從“美灣嚴選”商標註冊,到頻頻舉辦廣州國際美妝周,再到日前美博會期間1688美妝全球選品中心落地白雲,集羣企業越來越多以集體品牌亮相。
加碼數智化
今年以來,廣東重新提升了對“衣食用玩”傳統產業的關注,廣東省工信廳廳長塗高坤錶示:“我們一直相信,沒有‘夕陽’的產業,只有‘夕陽’的工廠。”
在此背景下,化妝品行業也亟待證明其轉型能力。目前,白雲區正在打造市、區共建的特色標杆工業園,綠色化、數智化等成爲園區建設的重點思路。政策驅動與行業倒逼之下,企業紛紛踏上了數字化轉型的道路。
以卡迪蓮工廠爲例,目前已經佈局了11條全自動運作的生產線,所需人工大幅降低,粉底液產線僅需四五個操作工人,日產值達50萬元。卡迪蓮廠務總監曾八生表示,工廠還建設了儲能系統,每年可節約電費約40萬元。公司中央空調系統也在改造,未來將能根據室內溫度智能自主調節,每年節約能源約30萬元。
在化妝品行業利潤日益攤薄的背景下,對中小企業而言,尤其需要數智化、綠色化轉型,藉此企業能有效節省人力、能源等方面成本,提升盈利能力。
依靠代工起家的路徑也決定了集羣企業的外向型特點。隨着越來越多國家相關政策法規收緊,“綠色壁壘”正成爲國際貿易中的新型貿易壁壘,因而綠色轉型成爲這些企業必須選擇的道路。
對企業來說,轉型意味着一筆不小的開支。在芭薇工廠中,一臺從德國進口的乳化鍋售價就高達500萬元。
“化妝品行業本就屬於個性化和定製屬性極強的行業,再加上產品工藝配方迭代越來越快,所需設備更新週期也不斷縮短。”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時,曾八生表示,多數設備用上3—5年就要換新,給公司帶來不小的資金壓力。
不過,今年國家推動的大規模設備更新給企業提供了機會。張豔認爲,設備更新與數字化改造是近年來政府對製造業企業支持力度最大、政策連續性最強的領域之一,相關舉措奏效需要各方同時發力,“政府補一點、企業投一點、服務商讓利一點”,才能推動白雲區化妝品產業形成轉型升級的共振。
據悉,卡迪蓮、芭薇等4家企業開展了數字化轉型標杆示範項目,項目通過驗收後將獲得不超過項目投入總額40%、最高不超過300萬元的補助。
與此同時,集羣化使“鏈式改造”成爲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轉型成本。白雲區圍繞“數字+人工智能”培育數智化轉型公共服務平臺,通過集採衆購、鏈主企業引領,帶動中小企業建設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和生產線。
目前,白雲區化妝品產業集羣中,上雲中小企業比例達到67.69%。芭薇、巧美、卡迪蓮、霸王、好迪等5家化妝品企業共建設了分佈式光伏6萬多平方米,預計每年可爲企業提供超600萬千瓦時的綠色電力。美麗健康產業園五龍崗片區已爲13家化妝品企業定製了個性化綠色方案,幫助其挖掘節能潛力。
傳統產業“新生”路徑
新興產業備受資金青睞並且有不少政策傾斜,在此背景下,傳統消費品工業還有沒有價值?這一問題對“千年商都”廣州而言尤爲重要。
廣州的不少產業都是從專業市場起步,向製造延伸,逐步集聚起完整的產業生態,無論是白雲區的化妝品產業,還是花都區的皮具箱包、番禺區的紡織服裝,大多都沿着這一軌跡成長起來。對於這些自然生長起來的產業來說,如果有足夠的政策引導和支持,將會加速轉型升級,更加健康茁壯地成長。
2021年,國務院批覆廣州和四個直轄市率先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擴大引導消費、促進產業結構升級。2021年到2023年,上述三項產業相繼入選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羣,並分別以百億或千億級體量構成各自區域的經濟支柱,關聯着龐大就業人口。根據《廣州市時尚產業集羣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到2021年底,全市都市消費工業企業超7萬家,佔全市2/3,營收額超7700億元。
近年來,廣州經濟持續承壓,至今仍未走出轉型陣痛期,一手連着製造一手連着商貿與消費的消費品工業地位更顯重要。今年前8月,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繼續下降,但部分都市消費品製造業快速增長,運動服裝等產品產量保持了超20%的增速,限額以上化妝品、服裝鞋帽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16.2%、10.6%。
可以看出,傳統消費工業重振對廣州經濟復甦至關重要。在各地蜂擁佈局新興產業的背景下,根基深厚的傳統產業爲廣州提供了獨具特色的賽道。
在經歷幾度起伏與政策冷暖後,化妝品、箱包、服裝產業重回聚光燈之下。
依靠代工起家的方式也決定了這些產業中小企業居多、品牌弱勢、抗風險能力差。至今,不少企業仍集中在城中村,受到城市規劃調整的衝擊,再加上土地不足和勞動力成本攀升,不少企業向外地撤退,產業鏈完整性也遭遇風險。因此,引入先進生產方式、打造自主品牌成爲企業轉型重心。
在政策層面,也積極培育引導,幫助企業進行轉型。在數字化方面,自去年起,廣東省開始實施消費品工業“數字三品”三年行動,重點關注紡織服裝、皮革皮具、美妝日化等集羣,按照一個行業“一條數字產業鏈模型、一個公共服務平臺”的模式實施轉型。
此前,廣州市已發佈三批“四化”賦能重點平臺,入選企業多爲聚焦某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服務商,例如聚焦美妝日化領域的廣州中浩控制技術有限公司、廣州蜂巢互聯科技有限公司,還有箱包皮具領域的廣州蓋特軟件有限公司。
在品牌孵化方面,《廣州市加快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提出,加快製造業向品牌化、定製化轉型,支持建立設計中心、新品研發中心、新品牌孵化中心。黃欣認爲,化妝品是個性化鮮明、精神屬性非常高的產業,需要一系列設計賦予自身更高的時尚價值。
根據《行動計劃》,到今年,廣州全市時尚產業規模將達到萬億級。在品牌加持下,消費工業關聯起更高附加值的萬億時尚產業,廣州正擦亮“時尚之都”的城市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