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城市2035“考卷”:向南向東融灣發展,錨定中心型世界城市新座標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吳佳楠 廣州報道

廣州作爲全國市級國土空間規劃唯一試點,《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於近日獲國務院首批批覆。批覆明確,廣州市是廣東省省會,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彰顯海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科技教育文化中心。《規劃》要求,廣州發揮國際商貿中心、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全國綜合性門戶、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的核心功能。

9月23日,《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新聞發佈會在廣州舉行。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副局長楊地在發佈會上表示,《規劃》是廣州歷史上第一部“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也是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和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在廣州的落地細化,有力支撐了全國國土空間規劃改革。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局長鄧毛穎在發佈會上表示:“經過歷版總規引導,廣州城市空間框架從雲山珠水邁向多中心發展,這輪規劃以向南、向東融灣發展爲總體方向,堅持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緊湊佈局、生態韌性,提升國土空間治理現代化水平。”

“1+6+4”整體謀劃

2023年8月,國務院批覆《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廣州作爲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在本次《規劃》中注重體現廣州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的引領作用,爲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鑄造動力引擎。

《規劃》提出“構建雙循環戰略鏈接城市”,發揮國家綜合性門戶、國際綜合交通樞紐作用,促進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明確將服務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加快推動南沙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更好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建設面向港澳的優質生活圈;發揮省會城市帶頭引領作用,強化珠三角核心區輻射能力和示範效應等。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一級巡視員餘雲州表示,《規劃》引領全面提升雙循環戰略鏈接能力,將極大增強廣東省在國內統一大市場和全球市場兩個扇面的鏈接與輻射能力。目前,省廳正聯動廣州、深圳等灣區城市,聚焦區域一體化、創新空間重塑、品質形象提升、生態韌性安全等關鍵議題,共同謀劃建設國際一流灣區。

整體上看,《規劃》錨定一個目標願景、六個城市性質、四項核心功能,整體謀劃廣州面向2035年中長期發展的空間戰略藍圖。

《規劃》以實現“具有經典魅力和時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爲目標願景,圍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提出到2035年,把廣州建設成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城市,引領全面建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

在城市性質定義上,《規劃》在廣東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的基礎上,新賦予了廣州“彰顯海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的城市性質;在城市核心功能上,《規劃》在國際商貿中心的基礎上,新賦予了廣州“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全國綜合性門戶、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的核心功能。

據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遲軍介紹,《規劃》主要內容擁有四大特色。一是把生態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學劃定“三區三線”,築牢安全發展的空間基礎;完善區域協調、城鄉融合的城鎮體系,優化構建“一帶一軸、三核四極”的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城鎮空間結構。二是謀劃超大城市從外延式擴張到內涵式發展轉變的新路徑,在建設國際商貿中心、打造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建設全國綜合性門戶、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等方面,支撐城市核心功能佈局優化,強化城市發展競爭力。三是聚焦老城市新活力,構建以人爲核心的城鎮化新模式,系統佈局與生活、生產空間相融合的藍綠開放空間,推動綠美廣州建設。四是以數字技術賦能,探索治理型空間規劃的新方法,提升國土空間治理效能。

楊地表示,《規劃》基於廣州實際,圍繞國家和區域發展大局,通過構建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是全市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是全市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必須嚴格執行。

廣州如何迎接多重利好

整體來看,《規劃》從城市定位到城市功能,對廣州未來發展提供了許多利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局長鄧毛穎表示,國務院批覆的這版總規,使廣州具有更高的城市定位、更強的城市功能、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的重大利好,爲廣州接下來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提供了重大機遇。

比如關於“彰顯海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這一新定位,意味着廣州將在國家拓展深海極地戰略新疆域、支撐南海治理與國際合作中勇擔重責,進一步集聚國家海洋戰略科技力量,重點強化國家級深海科技創新中心、海洋產業創新發展高地、國際海事服務產業集聚區、國家經略南海的綜合治理服務基地等職能。

關於“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新的城市性質,意味廣州將承擔起國家科教中心和人才高地、國際科教文化交流、世界級嶺南文化旅遊目的地等方面職能,加快推進“圖書館之城”“博物館之城”“世界體育名城”建設,努力打造成高層次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人才、文化創意人才培養和發展的理想沃土。

多年來,廣州提出“產業第一,製造業立市”,以提升產業發展競爭力。《規劃》同樣賦予了廣州“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新的城市功能,要求廣州建設若干產業鏈條完善、輻射帶動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集羣,積極打造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組織中心、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和未來產業先導區。

根據《規劃》要求,接下來廣州將全力保障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空間需求,在南沙新區、東部中心、北部增長極、中新知識城等重點區域,打造承載國家戰略功能的大型先進製造產業基地和產業發展平臺,推動產業鏈條化發展,建設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羣;積極推動零散低效工業用地和村鎮工業集聚區提質增效,鼓勵位於中心城區內的村鎮工業集聚區升級改造,形成一批都市型工業發展載體;加強用地政策創新,提供多元彈性的產業空間載體,推廣“產業保障房”和“工業上樓”,探索產業混合用地、存量土地和建築功能轉換等機制,在城中村改造中探索復建物業性質留白,簡化存量工業用地其他規劃指標調整的審批手續,提供從“孵化器”到“大園區”的多元產業載體;以“陸海空”大聯運支撐產業要素流通,強化鐵路、水運、航空和公路貨運通道串聯,打通廣州至大西南地區貨運鐵路幹線,推動廣州到歐洲、中亞、東南亞等國際班列擴量增效。

遲軍表示,《規劃》是廣州面向2035年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全市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接下來將嚴格落實批覆要求,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統籌,指導下層次國土空間規劃和近期規劃編制,營造《規劃》實施的良好氛圍,共同建設宜居、韌性、智慧的美麗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