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登記師人力荒 AI來幫忙!自動產出30欄位準確度達85%

國民健康署與國家衛生研究院、臺灣大學合作開發AI導入癌症登記和影像判讀程式。(王家瑜攝)

我國癌症登記資料庫自民國68年建立,完整性和及時性都在國際上名列前茅,背後仰賴着癌症登記師的努力。但光是一位癌症患者資料填報就多達115個欄位,癌症登記師人力捉襟見肘,國民健康署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開發AI輔助程式,優先應用於肺癌登記,可自動產出至少30個欄位,準確度達85%以上,預計今年將擴大應用於7種癌症。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楊奕馨指出,癌症登記是國家防治癌症的最前線資訊,由癌症登記人員運用病理、手術、影像、檢驗等電子病歷及文字報告逐一登錄;國外研究顯示,一位病人的癌症登記資料平均需要45到90分鐘完成登錄,換算每個工作日僅能處理5到10個案例,非常耗時費力。

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癌症登記資料庫始於68年,對於癌症流病調查和實體防治提供重要依據,爲了讓資料庫更完整,我們開始思考如何透過AI輔助,減少人力一筆一筆登錄的工作,希望提升效率並減少錯誤率。

國健署與國衛院合作開發AI導入癌症登記系統,目前優先應用於肺癌。楊奕馨說明,AI導入後可自動產出至少30個欄位,準確度達85%以上,癌症登記師可以在填報時同步對照AI預測資料,形成人工和AI雙重複核機制;除了肺癌之外,預計今年將擴大應用於其他6項常見癌症。

楊奕馨指出,國內癌症登記師人力短缺,且近年講求精準醫療,若能運用AI協助節省較基礎的資料填報,有助於釋出更多量能來處理更多需要精細判讀的項目,也可望加速癌症登記資料的公佈時程。

另外,國健署也和臺灣大學合作開發AI輔助判讀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心肺影像診斷科主任張允中說明,LDCT是細切連續影像,以64切的LDCT來說,需判讀約400張影像,相當花費人力和精神,尤其早期肺癌大多以微小結節表現,人工判讀不易。

張允中表示,該AI系統使用國外開放資料集來建模,但臺灣肺癌表現和國外不同,因此使用臺大醫院資料訓練,共訓練650例、2337顆肺結節,打造有助於偵測臺灣或亞洲肺癌的模組,準確度可達85%以上,對於大於6mm的結節,判讀準確率可達9成。

國健署表示,發展完成的AI輔助程式,將免費提供醫療院所使用,預計今年底前導入,歡迎各醫院主動聯繫。目前已完成北中南三區之3場推廣說明會,合計有110家醫療院所、367癌登人員與資訊人員參加。

AI肺癌癌症登記低劑量電腦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