豔壓劉亦菲熱劇,揭示女性真實困境,這港劇是噱頭還是真治癒?
看完了《出走的決心》(詳見頭圖),你是否有了走出去的想法?
別急。
接下來,我們來聊聊另一個版本的“出走的決心”——
編劇黃綺琳,《瑪嘉烈與大衛 綠豆》《嘆息橋》的編劇,曾靠《金都》拿過金像獎最佳新導演。
前陣子Sir還介紹過她的《填詞L》,一部片名裡帶着粗口的電影。
可這次呢?
海島風光、深夜食堂、命理酒館、下海深潛……
舒緩的故事節奏。
充滿人情味的市井風貌。
沒想到,向來以快節奏強情節吸引觀衆的港劇,居然也來了一套反套路組合拳。
更別說,這回,拳拳都打在了打工人的心坎上——
島嶼協奏曲
和《出走的決心》一樣,《島嶼協奏曲》聚焦的也是出走的女性,甚至更多——
劇集講的是,三個來自香港的女性前往臺灣的生活體驗。
但不同的是。
這樣的生活很慢,很舒緩,甚至沒有很多波折。
純純當vlog看,也是可以的。
一號女主Yvonne,臺灣技術學院裡教美術課的老師,離港多年,享受獨居生活。
人生信條是吃好喝好,不虧待自己。
除了上班以外,她偶爾會去逛逛書店、定時上瑜伽課,剩下的時間幾乎都待在單身公寓裡,打理着自己的blog,並自稱“孤僻的部落客”。
在大多數人看來生活很單調的Yvonne,對美食,她是認真的。
不光做到了比本地人還了解哪裡的食物好吃,她一個人探索出了很多寶藏店鋪,並且進行集錦、歸類,當同事找她推薦火鍋店的時候,她表示:
她還能根據各個維度的具體要求,給出一個綜合指數最高的火鍋店推薦,堪稱行走的美食攻略。
活得那叫一個輕鬆自洽。
Sir相信,就衝這生活態度,沒有人會拒絕這樣一個探店博主式的吃飯搭子……
但光有美食還不夠,打工人的心靈需要更多的詩和遠方。
二號女主Lydia和她的伴侶Leo就出現了。
一對來自香港的都市青年,因爲在港工作壓力太大選擇“出逃”到臺灣綠島,經營了一家屬於自己的潛水店。
過上了大部分打工人的夢想生活——
在自己喜歡的地方爲自己打工。
當劇情進入到Lydia的生活時,導演就給到了大量展現海島風情的鏡頭。
藏在珊瑚裡的小丑魚,天朗氣清的小島,甚至岸上的小村落都是馬卡龍配色……
這對戶外愛好者來說將是一記絕殺。
島上的生活也很簡單,出行基本都靠小電驢。
純粹、乾淨、悠閒。
觀衆還能夠順着Leo騎電驢環島的蹤跡,感受除了風土以外的人情。
畢竟,如果只有美景美食,還不足以讓習慣了快節奏生活的都市男女留下來,成爲新島民。
究竟是什麼讓Lydia夫婦愛上了這座小島?
遠不止潛水,答案是——
人與人之間的互幫互助和親密“有”間。
這看似尋常的相處模式,其實離大部分都市人已經很遠了。
劇中的Lydia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對一切都有一套自己的要求。
她把潛水的專業度放在首位,有些“不近人情”。
同時,她也念念不忘,去償還自己欠下的人情。
很合理是吧?
但顯然,這是一套都市人都習慣的準則。
在海島上行不通。
與鋼鐵森林裡的“冷”不同。
在海島上,一切都是“暖”的。
不僅是陽光沙灘和海風。
還有人情味與人心。
比如,當她實在忙不過來請蘇大媽幫忙的時候,她會得到一句:
蘇大媽的熱情豁達也消解掉了Lydia身上過分獨立的那一面,彷彿在說:
你可以不用什麼都一個人扛。
用海島人的脈脈溫情,化解都市的獨立冷漠。
雖然有帶着濾鏡的想象,但依然能夠給到觀衆,尤其是在長期在工作中浸淫的打工人們,那些關於遠方的,已經內心缺失並且呼喚着的美好。
第三位女主Faye則更加純粹。
她是一個希望到臺灣找到伴侶的遊客。
於是一上來就是參加各種相親局,有羣體相親、朋友牽線、長輩搭橋……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很多奇葩,但也意外地擁有了不少奇遇。
比如水伯,他是Faye在打工時遇到的客人。
而他邀請Faye去自己家裡吃飯的舉動,讓她少有地度過了幾天安靜美好的時光。
但作爲一個不速之客,Faye沒有被打探,也沒有被道德綁架,每天安穩地睡到自然醒,吃香噴噴的飯,同時這位忘年交還告訴她:
不要有多餘的擔心,想待多久待多久。
對,如果放在劇情片裡,這部分內容可以讓編劇寫出十多個不重樣的劇情衝突,搭什麼風格都可以。
但在這個劇裡,沒有危險,沒有抓馬。
只是女主在旅行中的一段體驗。
展現了上一代人和這一代人交往模式的不同,水伯用一份有邊界感的、純粹的善意治癒着Faye。
所以Sir說這部劇的故事,像是一個vlog合集。
沒有抓馬的衝突和刺激。
只是靜靜地看着天上的星星,聽着蟬鳴鳥語,這樣就足夠治癒。
三個居住在臺灣不同地方的香港女生構成了這隻島嶼協奏曲。
所以只是風土人情大賞嗎?
也不是。
隨着劇集展開,她們的過去也逐漸浮現:
有的在大城市裡卷生卷死,壓力很大又賺不到多少錢;有的無法和原生家庭和解,迫使自己不得不逃離;有的在感情裡遍體鱗傷,想要開始一段新生活。
這時候。
觀衆或多或少能從她們身上看到自己的某些重影——
是的,去海島,就跟我們熟悉的“去大理”一樣。
都是一種逃離。
可《協奏曲》最有意思的是,雖然帶有海島的濾鏡,但並沒有一味造夢。
她們逃離了生活的大城市來到新的地方,似乎有美景美食作伴,也有比從前更好的生活環境,那她們和從前比,有什麼不一樣了嗎?
很遺憾,沒有。
這是在心靈雞湯之外,這作品立住的地方。
和內地之前的大熱劇《去有風的地方》不同。
那裡面女主角來到一個陌生小鎮,恰好就能遇到一個和自己靈魂共振的伴侶,又恰好也找到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業,這很美好,但這樣的故事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概率大概是0.01%。
而《島嶼協奏曲》的基調很淡,淡到幾乎沒有劇情,就是幾個女性在臺灣的旅居經歷。
就像專注於拍攝女性日常的導演香特爾·阿克曼認爲,在她的電影裡洗碗和謀殺的強度是同等的,哪怕只是牛奶濺出來都會讓觀衆的情緒產生波動。
而《協奏曲》這樣一個專注於女性生活的劇集,選擇了一種真實的落地。
劇中是怎麼展現真實的?
結局。
對,vlog也是有結局的。
三位女主角在臺灣都感受到了安穩和愜意,但逃離環境並不會改變人性,更別說客觀因素的限制也不會讓“逃離”一帆風順。
海島象徵着詩與遠方,但再美的海島也需要現實的船票。
就拿Lydia來說。
劇集的結尾,Lydia還是陷入了擰巴之中。
本是因爲香港的工作壓力大選擇來到臺灣開自己的店,但是工作習慣沒有因爲地點的轉換而改變,依然還是快節奏、高強度,這讓她更加擰巴,也讓身邊人壓力很大。
明明潛水是自己的愛好,但在憂慮和煩惱中Lydia也已經很久沒有享受過這份工作了,再度陷入了原本的困境。
一個已經被過往環境塑造的人,還能否適應新的環境?
這劇就拋出了這個問題——
逃離之於生活,是解藥還是安慰劑。
《島嶼協奏曲》作爲港劇的內核也在此。
哪怕是一個慢節奏的治癒故事,它還是試圖去討論一個道理。
哪怕是一個造夢,也不忘拿針再偷偷刺一刺觀衆那顆耽於美景的心。
而在我們欣賞完海島的風景,與路邊的泥濘之後。
或許纔可以真切地感受到——
不管最後能否爲此改變自己。
也不要輕易放下,那股敢於逃離一切的勇氣。
任何人。
都該擁有選擇出走的決心。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聶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