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貴港覃塘區:各族師生像石榴籽般緊緊抱在一起

咚咚咚鏘、咚咚咚鏘……連日來,在廣西貴港市覃塘高級中學操場上,“雄獅少年”們踩着鼓點,舞動醒獅搖頭擺尾,跳躍騰挪,爲在即將舉行的元旦晚會上呈現傳統舞獅表演加緊排練。“元旦晚會通過精彩的節目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各族學生團結奮進的精神風貌。”貴港市覃塘高級中學副校長韋冰說。

覃塘區的中小學生體驗製作壯族五色糯米飯。覃塘區教育局供圖

近年來,貴港市覃塘區堅持黨建引領,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將民族團結的理念植入特色學校課程與校園活動,持續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目前,覃塘區成功創建廣西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學校2所、廣西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示範學校3所、廣西民族文化教育示範學校8所、貴港市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學校10所。

文化鑄魂,育好石榴籽

民族文化長廊、民族文化廣場、農耕文化亭……走進覃塘區蒙公鎮民族初級中學,校園裡隨處可見關於民族團結進步的宣傳景觀。令人驚奇的是,該校的校園裡還“藏”着一個“那博物館”。

“那”在壯族方言中是指水田、稻田的意思。顧名思義,“那博物館”主要展出壯族農耕用具、生活用具和民間文化史料等展品。水碾、龍骨水車、土織布機架……該校“那博物館”中的一千多件藏品述說着壯族人生活的變遷以及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歷史故事。“參觀那博物館是每一屆初一新生入學的必修課。”蒙公鎮民族初級中學黨支部副書記覃天廣介紹。

今年以來,覃塘區教育局充分發揮學校作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主陣地作用,積極打造“大思政課”優秀示範課程,在各學科教學中有機融入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內容,讓黨的民族政策進學校、進課堂、進頭腦。

以校園才藝“十個一”活動爲載體,覃塘區結合“廣西三月三”和中華傳統節日,因地制宜開展非遺文化傳承、農耕用具體驗、民族語言與山歌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動,讓各族師生在中華文化的薰陶中交往交流交融。

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覃塘區推進“一校一品”辦學特色,打造具有鄉土特色、民族特色、內涵發展的學校環境。目前,覃塘區涌現出蒙公鎮民族初級中學“那博物館”、黃練鎮中心小學“古榕講堂”、蒙公鎮古山小學“壯藥館和中藥種植園”等各具特色文化陣地和育人載體,助力營造各族師生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濃厚氛圍。

資源共享,照亮逐夢路

“同學們,接下來,請你們通過添畫、拓印的方式來描繪出心中祖國山河的新貌……”近日,覃塘區五里鎮中心小學教師張正萍通過覃塘區線上同步課堂平臺,爲本班的孩子們以及覃塘區94所小學的學生們上《山河新貌》美術課,讓學生感受祖國山河之美。

近年來,針對偏遠農村學校師資短缺,開不齊課、開不好課等實際困難,覃塘區推行城鄉同步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共享優質師資資源,通過廣西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覃塘區中小學數字校園等平臺互聯互通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努力實現讓轄區內各民族學生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覃塘區還注重將民族團結教育貫穿到勞動課的全過程,按照項目化、基地化、生活化“三化一體”標準全面加強勞動教育工作,着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教育體系。目前,覃塘區累計投入1000多萬元,建成學生勞動基地近400畝、校均達2.5畝,做到“校校有基地”。

覃塘區由此獲評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縣、廣西基礎教育信息化融合創新實驗區等榮譽稱號。

排憂解難,溫暖澆花人

“學校不僅解決了住房問題,還安排經驗豐富的老師帶教,讓我很快就適應了教學工作。”覃塘區黃練鎮中心小學體育老師馬有泉告訴記者,他來自南寧,今年大學畢業後便到該校工作。學校對青年教師關懷備至,讓身在異鄉的他倍感溫暖。

“要讓老師們感到家一般的溫暖。”黃練鎮中心小學校長覃景鵬介紹,該校60%以上是年輕教師,其中不少是少數民族教師,學校一直以來努力創造良好條件讓他們安心教學,各展所長。

覃塘區大部分中小學校都處於農村。覃塘區近年來大力實施以“造個窩,做個媒,給塊菜地,再培訓”爲主線的中小學教師“安教工程”,不斷提高教師生活待遇、改善工作環境。近三年,覃塘區新招錄教師443人,90%以上安排到鄉村學校教學一線;2016年以來建成鄉村教師公共租賃住房、週轉房2810套,解決2800多名教師的住房問題。

“安教工程”實施以來,覃塘區廣大教師躬耕教壇,用愛與責任來澆灌和培育祖國的花朵,涌現出了全國優秀教師2名、自治區優秀教師4名,特級教師3名,獲正高級職稱教師10名。

覃塘區委教育工委專職副書記韋明月表示,覃塘區將持續推動優質教育資源惠及各族羣衆,讓學校成爲各族師生學習成長、團結友愛的大家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讓民族團結之花在校園盛開。(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歐金昌 通訊員 韋明月 邱石佑 練琴)

作者:歐金昌 韋明月 邱石佑 練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