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色釉女王”鄧希平:讓歷史的技藝重現光芒

採訪鄧希平當天,我們正巧趕上了一場小型開窯。規模雖說不大,但對第一次圍觀開窯過程的我們來說,緊張和好奇卻一點不少。

鄧老的愛人吳伯炎是專門研究燒窯的專家,已經有30多年燒成的經驗。只見他雙手緩緩轉動手柄,窯爐門吱吱呀呀地打開了,一排高低錯落的郎紅展現在我們眼前。一旁的鄧希平臉上露出了笑容,看來這次燒製的郎紅作品,她很滿意。

郎紅是我國名貴銅紅釉中顏色最爲鮮豔的一種。之所以名貴,原因之一便是它對燒製條件的要求很高——原料、天氣、燒成溫度、窯內氣壓等等都是影響因素,一丁點的偏差,都可能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即便鄧希平已經從事顏色釉燒製技藝工作58年了,但每一次的開窯,她也都充滿了忐忑與期待。

鄧希平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景德鎮傳統顏色釉燒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從她的經歷中,你能很直觀地感受到她作爲匠人的韌勁與匠心:

1965年,鄧希平從武漢大學化學系畢業,服從組織分配來到了原輕工業部景德鎮陶瓷工業科學研究所,在那裡拜師學藝,從零開始學習顏色釉的製作工藝。五十多年來,鄧希平創新了40多種顏色釉,複製出可生產的傳統顏色釉瓷器品種達1000多個。不管工作單位幾經變化,也不論面臨的境況有多艱難,鄧希平始終沒有離開對顏色釉的鑽研與創新。

不是科班出身,鄧希平就下苦功來彌補不足。爲了提高郎紅在柴窯裡燒製的成品率,鄧希平用了14年的時間研究和調整釉料的配方,成功擴大了郎紅的燒成範圍,新技術下生產的第一批產品問世後,被外交部禮賓司定爲國禮。爲了還原失傳千年的秘色瓷和失傳六百餘年的流霞盞,鄧希平用23年的研究摸索,一次次試驗、一次次失敗,終於在2013年研製成功,重現了盞中“無水現水”的神奇光效,並收穫了一枚國際大獎。

光鮮成就的背後,是鄧希平幾十年的耕耘和努力。雖然已到耄耋之年,但她依然在一線忙碌着。“作爲一個傳承人,我們就是要把古代傳統技藝裡最精華的東西保留下來。”而面對一些失傳的技藝,鄧希平還會想其他辦法——可能是通過一本史書,或是一句諺語、一件文物,去思考和推敲古人是如何製作的。鄧希平以行動踐行着“以技藝傳承爲己志,以發展創新爲己任”。

在她看來,沒有創新就不會有傳承,雖然創新很難,但現在的人“一定可以完成以前古人沒有辦法延續下去的東西,而且你會做得更好”,鄧希平滿懷信心。她相信,技藝的傳承,是藝術與科研的結合,是匠人精神和科學知識疊加的結果,單純的手藝人,很難讓傳統技藝在當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採訪接近尾聲時,鄧希平也表達了對景德鎮陶瓷文化傳承的期待,“景德鎮多好的條件啊”,她希望“瓷都”的孩子們能從小多接觸陶瓷、多瞭解瓷器,在環境的浸潤之下培養起興趣,“不是要所有人都從事這一行,但要有人喜歡瓷器。”鄧希平如是希望。

//END

《中國匠人》

本站上流X非遺匠人內容共創欄目

讓我們一起保護·傳承·發揚非遺文化

有什麼想對我們說的,歡迎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