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這樣吃有利糖尿病患!「晝夜節律」控血糖又護心

研究指出,掌握飲食的「晝夜節律」,對糖尿病患調控血糖、保護心血管機能有幫助。(示意圖/Shutterstock)

糖尿病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除了飲食內容之外,進食時間也可能影響糖尿病患者的身體狀況?《臨牀內分泌與代謝期刊》近期刊登的回顧性研究指出,在適合的時間點攝取不同種類的營養素,或許對糖尿病患者的心臟健康更有利。

●晝夜節律影響體內代謝? 研究稱「這樣吃」對糖尿病患者最有利

中國哈爾濱醫科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美國《全國健康與營養調查》(NHANES)中4,642名糖尿病患者的基本資料,受試者於連續2天報告攝取的食物類型與攝取時間。研究團隊發現,攝取特定食物的時間與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率有相關性。

(圖/潮健康提供)

「我們發現,中午時攝取較多的澱粉類蔬菜、下午攝取全穀物,晚間食用更多的深色蔬菜、以及較少的加工肉類,可能對糖尿病患者的心臟健康更有益。」研究作者魏葳(音譯)表示。

魏葳聲稱,有3項因素可以解釋研究觀察的結果,其一是晝夜節律。例如糖脂代謝於早上較高,利於攝取澱粉類或穀物類食物;而褪黑激素生成、發炎指數與氧化應激反應在夜晚較高,需避免容易引起發炎的食物,如加工食品、高油或高糖飲食。因此,食物的攝取時間符合相應的晝夜節律。

其二則是攝取的食物種類。研究發現,攝取較多原型食物、減少加工食品攝取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率也呈現較低的趨勢。

另外,魏葳也列舉美國糖尿病協會(ADA)的研究成果,表明若晚餐比早餐時攝取更多的熱量、蛋白質或脂肪,可能會增加一般人罹患糖尿病的機率,證明飲食的晝夜節律與慢性疾病之間,確實有所聯繫。

(圖/潮健康提供)

●過晚進食恐造成「血糖波動」? 糖尿病發生機率更高?

關於進食時間與糖尿病之間的關聯,西班牙莫夕亞大學亦曾發表相關研究。研究團隊透過800人試驗證實,50%受試者屬於過晚進食組,他們血液中的「褪黑激素授體1b」基因產生變異,造成血糖波動。另外,研究也發現影響血糖調節的「胰島β細胞」功能下降,並對體內的葡萄糖代謝產生影響,增加糖尿病發生率。

英國紐卡索大學醫學教授Roy Taylor指出,哈爾濱醫科大學的研究只止於數據分析,難以證實「飲食時間影響糖尿病發生率」。不過,莫夕亞大學的研究涉及人體實驗,或許對糖尿病患者或相關公衛單位而言,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莫夕亞大學醫學博士Frank AJL Scheer博士則認爲,已開發國家中約有33%的勞工「過晚進食」,輪班者受到的影響最甚,這類族羣的身體健康更可能受到飲食時間與晝夜規規律的影響。建議有關單位應注意勞動人口的進食狀態,才能從根本上提高預防相關疾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