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監管下的會計所風雲:大華所業務流失、普華永道人員轉所,部分所或將被暫停業務資格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崔文靜 北京報道屬於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會計所”)的嚴監管風暴正在全面來襲,僅5月14日至5月27日之間,即有至少5家會計所被多地證監局點名。

然而,有會計所合夥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由於被罰的會計所越來越多,罰單本身的影響已經相對有限,暫停業務資格的副作用則明顯更大。業務資格一旦被暫停,會計所對人員流失和客戶流失幾乎無法避免。

根據江蘇證監局日前公告,大華會計所事務所(以下簡稱“大華所”)由於爲持續造假六年的上市公司金通靈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被“沒一罰五”合計罰沒4000餘萬元,同時被暫停相關業務資格6個月,暫停時間爲2024年5月10日至11月9日。目前,大華所已經有個別事業部合夥人帶領團隊成員集體跳槽,另有一波合夥人正走在離職的路上。

此外,普華永道廣州所因涉及恆大地產相關業務而正在被立案調查,雖然其尚未被暫停業務資格,但內部人員已經考慮轉所。在近期問題頻出、同樣面臨業務資格暫停風險的亞太(集團)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亞太所”),轉所也成爲其不少員工的討論話題。

“隨着嚴監管的全面推進,接下來將有更多會計所面臨嚴懲,合夥人轉所、業務流失都將愈發常見,目前或許只是開始。”受訪人士表示。

與此同時,爲了降低被罰概率,會計所已經普遍加大質控力度。“然而,部分會計所專業性有限,即使加派把關人手,會計所仍然無法避免踩雷和被罰。”受訪人士直言。

大華所人才客戶雙流失

作爲新一輪嚴監管風暴下首家被暫停從事證券服務業務資格的會計所,大華所率先走上了人才、客戶雙流失之路。

截至5月28日,已經有十餘家上市公司官宣不再聘任大華所擔任其2024年度審計機構。從新聘會計所來看,深圳大華國際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深圳大華國際”)和北京大華國際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北京大華國際”)成爲最大受益者。

記者多方採訪發現,深圳大華國際和北京大華國際之所以更多受益,主要源於二者均存在較多大華所轉所合夥人。

目前,深圳大華國際已經將大華所深圳部分團隊吸收合併。比如,將審計機構由大華所調整爲深圳大華國際的先達股份,在解釋變更審計機構原因時即提到:爲其提供服務的大華所深圳分所團隊已被深圳大華國際吸收合併,爲保持審計工作的連續性,擬改聘深圳大華國際爲公司2024年度審計機構。

北京大華國際同樣將部分大華所北京團隊吸收合併。聯創電子和聯創光電均曾公告稱:鑑於爲公司服務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團隊已整體從大華所分立並被北京大華國際吸收合併,公司擬改聘北京大華國際爲公司2024年度財務審計機構和內部控制審計機構。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大華國際首席合夥人楊雄,曾經爲大華所審計業務主管合夥人,更早年間也曾工作於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其具有頗爲豐富的審計業務從業經驗,尤其是上市業務(IPO業務)相關經驗。

根據受訪人士分析,相較於上市公司年報審計業務,上市業務受業務資格暫停的影響相對更大,大華所5月10日至11月9日被暫停證券服務業務資格,對於既有上市公司客戶2024年年報審計工作進度影響有限;但對於上市業務客戶來說,則意味着半年時間無法推進IPO進程,這一等待成本過於高昂,更換會計所即成爲IPO客戶的理性之選。

丟失數位重要客戶,對於會計所合夥人而言是不容小覷的成本。因此,從大華所人才流失情況來看,相較於上市公司業務團隊,上市業務團隊人才流失明顯更重。“由上市業務‘老人’楊雄掌門的北京大華國際,自然成爲諸多想要另尋他路的大華所合夥人的理想選擇。因此,大華所人才流向北京大華國際,主要是個人在權衡利弊之下的自主選擇。”受訪人士表示。

更多會計所面臨人員轉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會計所合夥人轉所每年均有發生。如今恰逢嚴監管,一些合夥人擔心所在會計所業務資格受限,因此提前打起了轉所主意。受此影響,當前轉所的會計所從業者較往年相對更多。

正在經歷大量人才流失的,大華所並非孤例。涉及恆大地產相關業務的普華永道廣州所、5月以來兩收罰單的亞太所,轉所同樣成爲其內部人員的熱議話題。

“目前,普華永道正在被立案調查,其廣州所成員被告知可以自願選擇轉至深圳所或者香港所。”受訪人士告訴記者。

5月27日,招商銀行剛剛官宣終止與普華永道的年報審計合作,2024年度審計機構更換爲安永。除招商銀行外,中國中鐵、東鵬飲料、邁瑞醫療等多家上市公司也於近期公告不再續聘普華永道爲審計機構。截至5月28日,聘任普華永道進行2023年年報審計的107家A股上市公司中,已經有13家改聘其他會計所。

另據受訪人士透露,除大華所外,年內大概率還將有其他會計所被暫停業務資格,並且暫停時間可能較大華所更長。

亞太所當前即面臨很大壓力。其因在爲丹邦科技提供審計服務過程中未勤勉盡責,5月16日被深圳證監局“沒一罰一”合計罰沒339.62萬元。5月14日,大華所還曾收到河南證監局出具的警示函。“目前,一些亞太所合夥人也在討論轉所問題。”受訪人士透露。

選擇轉所的會計所合夥人,大多轉去了哪兒?

根據受訪會計所合夥人透露,成立時間較短的中小會計所成爲近期會計所合夥人的主要奔赴地。從合夥人業務重心來看,選擇中小所者,上市業務合夥人更多,服務於大型央國企的上市公司業務合夥人則相對較少。

一方面,新成立的會計所存在過往案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當前嚴監管風暴之下,此類會計所短期內面臨暫停業務資格等重罰的可能性幾乎爲零。因此,加入新成立的會計所以求短期內業務推進不受影響,成爲部分合夥人的共同選擇。

另一方面,由於大型央國企頗爲看重審計機構的行業影響力,新成立的中小會計所往往無法拿下央企及大型國企業務訂單,因此,對於擁有大量央國企年報審計業務的會計所合夥人而言,轉至中小所容易導致重要客戶流失,加入其他大型會計所則可能因爲業務衝突而“掐架”。受此影響,相較於以上市業務爲主的合夥人,主要服務於央國企客戶的會計所合夥人轉所意願相對較低。